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四 (11)
卷四 (11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無大熱者,為身無大熱也。口燥渴心煩者,當作陽明病;然以背微惡寒,為表未全罷,所以屬太陽也。背為陽,背惡寒口中和者,少陰病也,當與附子湯;今口燥而渴,背雖惡寒,此里也,則惡寒亦不至甚,故云微惡寒。與白虎湯和表散熱,加人參止渴生津。
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,不渴者,宜麻黃湯;渴者宜五苓散,非白虎所宜。大渴欲水,無表證者,乃可與白虎加人參湯,以散裡熱。臨病之工,大宜精別。
太陽少陽並病,心下硬,頸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
心下痞硬而眩者,少陽也;頸項強者,太陽也。刺大椎、肺俞,以瀉太陽之邪,以太陽脈下項挾脊故爾;肝俞以瀉少陽之邪,以膽為肝之腑故爾。太陽為在表,少陽為在裡,即是半表半裡證。前第五(醫統本作「八」)證云: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是發汗攻太陽之邪,少陽之邪益甚干胃,必發譫語。
此云慎勿下之,攻少陽之邪,太陽之邪乘虛入里,必作結胸。經曰:太陽少陽並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。
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太陽陽明合病,自下利為在表,當與葛根湯發汗。陽明少陽合病,自下利,為在裡,可與承氣湯下之。此太陽少陽合病,自下利,為在半表半裡,非汗下所宜,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裡之邪。嘔者,胃氣逆也,故加半夏、生薑,以散逆氣。
黃芩湯方:
黃芩(三兩。味苦寒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,芍藥(二兩。味酸平),大棗(十二枚,擘。味甘溫)
虛而不實者,苦以堅之,酸以收之,黃芩、芍藥之苦酸,以堅斂腸胃之氣。弱而不足者,甘以補之,甘草、大棗之甘,以補固腸胃之弱。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若嘔者,加半夏半升,生薑三兩。(趙本無若嘔者以下十二字,有「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」詳見卷十)
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
濕家下後,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(醫統本作「上」)有寒,是邪氣入里,而為下熱上寒也;此傷寒邪氣傳裡,而為下寒上熱也。胃中有邪氣,使陰陽不交,陰不得升,而獨治於下,為下寒腹中痛;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,為胸中熱,欲嘔吐。與黃連湯,升降陰陽之氣。
黃連湯方:
黃連(味苦寒),甘草(炙。味甘平),乾薑(味辛熱),桂枝(去皮,各三兩。味辛熱),人參(二兩。味甘溫),半夏(半升,洗。味辛。醫統本作甘,溫),大棗(十二枚,擘。味甘溫)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- 傷寒無大熱,口乾渴、心煩,背部輕微怕冷:用「白虎加人參湯」治療。
- 「無大熱」指身體沒有明顯高熱。口乾渴、心煩屬陽明病症,但因背部微惡寒,表示表證未完全解除,仍歸於太陽病範疇。
- 背部屬陽,若怕冷但口中無異常屬少陰病,應服「附子湯」;此處口乾渴,雖背微惡寒,主因在裡熱,故惡寒不嚴重。用「白虎湯」清熱解表,加人參生津止渴。
- 傷寒脈浮、發熱無汗,表證未解:不可用白虎湯。
- 若無表證但口渴欲飲水,則用「白虎加人參湯」清裡熱。
- 無口渴者宜「麻黃湯」;口渴者宜「五苓散」,非白虎湯適用。需仔細辨證。
- 太陽與少陽併病,心下硬、頸項僵直且頭暈:應針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切勿用瀉下法。
- 心下硬與頭暈屬少陽病;頸項僵直屬太陽病。針刺大椎、肺俞瀉太陽邪氣(因太陽經脈循行頸背);針肝俞瀉少陽邪氣(因膽與肝相表裡)。
- 太陽在表,少陽在裡,屬半表半裡證。誤發汗會加重少陽邪熱導致譫語;誤瀉下則太陽邪氣內陷成結胸。
- 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發腹瀉:用「黃芩湯」;若嘔吐則用「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」。
- 太陽陽明合病腹瀉屬表證,用「葛根湯」發汗;陽明少陽合病腹瀉屬裡證,用「承氣湯」攻下。
- 太陽少陽合病腹瀉屬半表半裡,不宜汗下,故用「黃芩湯」和解。嘔吐為胃氣上逆,加半夏、生薑降逆止嘔。
黃芩湯方:
黃芩(三兩,苦寒)、炙甘草(二兩,甘平)、芍藥(二兩,酸平)、大棗(十二枚,甘溫)。
- 虛而不實者,用苦味堅固(黃芩、芍藥)、酸味收斂;腸胃虛弱者,用甘味補益(甘草、大棗)。
- 煎服法:四味藥加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渣後溫服一升,日二夜一服。嘔吐者加半夏半升、生薑三兩。
- 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欲嘔吐:用「黃連湯」治療。
- 此為邪氣入裡導致上熱(胸中熱欲嘔)下寒(腹中痛)。黃連湯調和陰陽,使熱降寒升。
黃連湯方:
黃連(苦寒)、炙甘草(甘平)、乾薑(辛熱)、桂枝(三兩,辛熱)、人參(二兩,甘溫)、半夏(半升,辛溫)、大棗(十二枚,甘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