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
傷寒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,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大下後,復發汗,則表裡之邪當悉已。此心下痞而惡寒者,表裡之邪俱不解也。因表不解而下之,為心下痞,先與桂枝湯解表,表解,乃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。《內經》曰: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,而後調其內。

傷寒,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

傷寒發熱,寒已成熱也。汗出不解,表和而里病也。吐利,心腹濡軟為裡虛;嘔吐而下利,心下痞硬者,是裡實也,與大柴胡湯以下里熱。

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,(趙本作「喉咽」)不得息者,此為胸有寒也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

病如桂枝證,為發熱、汗出、惡風,言邪在表也。頭痛、項強,為桂枝湯證具。若頭不痛,項不強,則邪不在表而傳裡也。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。今寸脈微浮,則邪不在表,亦不在裡,而在胸中也。胸中與表相應,故知邪在胸中者,猶如桂枝證而寸脈微浮也。以胸中痞硬,(醫統本有「氣」字)上衝咽喉不得息,知寒邪客於胸中而不在表也。

《千金》曰:氣浮上部,填塞心胸,(醫統本作「胸心」)胸中滿者,吐之則愈。與瓜蒂散,以吐胸中之邪。

瓜蒂散方:

瓜蒂(一分,熬黃。味苦寒),赤小豆(一分。味酸溫)

其高者越之,越以瓜蒂、豆(醫統本作「香」)豉之苦;在上者湧之,以赤小豆之酸。《內經》曰:酸苦湧泄為陰。

上二味,各別搗篩,為散已,合治之,取一錢匕。以香豉一合,用熱湯七合,煮作稀糜,去滓,取汁和散,溫頓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加,得快吐乃止。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瓜蒂散。

病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,入陰筋者,此名臟結。死。

素有宿昔之積,結於脅下為痞。今因傷寒邪氣入里,與宿積相助,(醫統本作「合」)使臟之真(醫統本作「真之」)氣,結而不通,致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,入陰筋而死。

傷寒病,(趙本無「病」字)若吐、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白虎加人參湯方」詳見卷十)

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則當解,復不解,而熱結在裡。表熱者,身熱也;裡熱者,內熱也。本因吐下後,邪氣乘虛內陷為結熱,若無表熱而純為裡熱,則邪熱結而為實;此以表熱未罷,時時惡風。若邪氣純在表,則惡風無時;若邪氣純在裡,則更不惡風。以時時惡風,知表裡俱有熱也。

邪熱結而為實者,則無大渴;邪熱散漫則渴。今雖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未為結實,邪氣散漫,熏蒸焦膈,故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。與白虎加人參湯,散熱生津。

白話文:
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
傷寒症經過強力瀉下後,又發汗治療,出現心窩部脹悶、怕冷的症狀,這表示表證尚未解除。此時不應先治療脹悶,而應先解除表證,待表證解除後才能處理脹悶。解表適合用桂枝湯,治療脹悶則適合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強力瀉下後又發汗,理論上表裡邪氣應已清除。若仍心窩脹悶且怕冷,表示表裡邪氣均未解除。因表證未解而誤用瀉下法導致脹悶,應先用桂枝湯解表,表證解除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脹悶。《內經》說:外邪入侵影響內部時,先治外邪再調理內部。

傷寒症發熱出汗後未緩解,心窩脹硬、嘔吐且腹瀉的,應使用大柴胡湯。

傷寒發熱表示寒已化熱,汗出未解代表表證雖和但裡證未除。若嘔吐腹瀉伴隨腹部柔軟屬裡虛;但若嘔吐腹瀉伴隨心窩脹硬,則是裡實證,需用大柴胡湯清瀉裡熱。

症狀類似桂枝湯證(發熱出汗怕風),但頭不痛、頸部不僵,寸脈微浮,胸中脹悶硬結,氣逆衝咽喉導致呼吸困難,這是胸中有寒邪,應催吐治療,適合用瓜蒂散。

此症雖似表證,但頭頸無症狀且寸脈微浮,說明邪不在表裡而在胸中。胸中與體表相關,故胸悶氣逆可知是寒邪停聚胸中。《千金方》提到:氣滯胸膈脹滿者,催吐可癒。用瓜蒂散吐出胸中邪氣。

瓜蒂散配方:
瓜蒂(一分,炒黃,性苦寒)、赤小豆(一分,性酸溫)。
邪氣在上宜用苦味藥(瓜蒂、豆豉)發越,酸味藥(赤小豆)催湧。《內經》雲:酸苦藥性主催瀉屬陰。
兩藥分別研磨過篩,混合後取一錢匕,與豆豉煎汁調服。不吐可稍增量,吐暢即停。失血體虛者禁用。

長期脅下有痞塊,延伸至臍旁,疼痛牽引下腹到陰部的,稱為「臟結」,屬死症。
此因舊有積聚在脅下,傷寒邪氣入裡與宿積結合,阻滯臟腑氣機,導致疼痛蔓延至陰部而亡。

傷寒症經催吐或瀉下治療後,七八日未癒,熱邪結於體內,表裡俱熱,時常怕風,極度口渴、舌乾煩躁,想大量飲水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吐下後理應病癒,若未解且熱結於裡,身熱為表熱,內熱為裡熱。因吐下後邪氣乘虛內陷成熱結,若純裡熱會形成實結;此症表熱未退故時而怕風。純表證會持續怕風,純裡證則不怕風。時而怕風表明表裡俱熱。
熱結成實通常不渴,熱邪散漫才會口渴。此症雖熱結在裡但未完全成實,熱邪蒸騰灼傷津液,故大渴舌燥,需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