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
《本草》云:澀可去脫,石脂之澀以收斂之;重可去怯,餘糧之重以鎮固。

以上(趙本作「右」)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(趙本有「分溫」二字)三服。

傷寒吐下後發汗,虛煩,脈甚微。八九日,心下痞硬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。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
傷寒吐下後發汗,則表裡之氣俱虛,虛煩,脈甚微,為正氣內虛,邪氣獨在。至七八日,正氣當復,邪氣當罷,而心下痞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者,正氣內虛而不復,邪氣留結而不去。經脈動惕者,經絡之氣虛極,久則熱氣還經,必成痿弱。

傷寒發汗,若吐若下,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(趙本無「石」字)湯主之。

大邪雖解,以曾發汗吐下,胃氣弱而未和,虛氣上逆,故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,與旋覆代赭石湯降虛氣而和胃。

旋覆代赭石(趙本無「石」字)湯方:

旋覆花(三兩。味鹹溫),人參(二兩。味甘溫),生薑(五兩,切。味辛溫),半夏(半升,洗。味辛溫),代赭石(趙本無「石」字,一兩。味苦寒),大棗(十二枚,擘。甘溫),甘草(三兩,炙。味甘平)

硬則氣堅,鹹味可以軟之,旋覆之咸,以軟痞硬。虛(醫統本作「怯」)則氣浮,重劑可以鎮之,代赭石之重,以鎮虛逆。辛者散也,生薑、半夏之辛,以散虛痞。甘者緩也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,以補胃弱。

上件(趙本無「件」字)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。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(趙本有「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」詳見卷三)

前第三卷二十六證云: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為與此證治法同。汗下雖殊,既不當損正氣則一,邪氣所傳既同,遂用一法治之。經所謂若發汗、若下、若吐後(醫統本有「者」字)是矣。

太陽病,外證未除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
外證未除而數下之,為重虛其里,邪熱乘虛而入,裡虛協熱,遂利不止而心下痞。若表解而下利,心下痞者,可與瀉心湯,若不下利,表不解而心下痞者,可先解表而後攻痞。以表裡不解,故與桂枝人參湯和里解表。

桂枝人參湯方:

桂枝(四兩。趙本有「別切」二字,去皮。味辛熱),甘草(四兩,炙。味甘平),白朮(三兩。味甘平),人參(三兩。味甘溫),乾薑(三兩。味辛熱)

表未解者,辛以散之;里不足者,甘以緩之。此以裡氣大虛,表裡不解,故加桂枝、甘草於理中湯也。

上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五升,內桂更煮,取三升,(趙本有「去滓」二字)溫服一升,日再、夜一服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中提到:澀性藥物可以治療脫洩,如石脂的澀性能收斂固脫;重鎮藥物可以消除怯弱,如餘糧的重性能安定心神。

這兩味藥,用六升水煮至二升,過濾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
傷寒患者經過吐、下後又發汗,出現虛弱煩躁、脈象極微弱。八九天後,心窩處痞硬、脅下疼痛、氣逆上衝至咽喉、頭暈目眩。若經脈跳動不安,長期可能導致痿弱。

傷寒吐、下後發汗,導致表裡氣虛,虛煩、脈微是正氣內虛而邪氣獨存。七八天後,正氣應恢復、邪氣應消退,但若仍心窩痞硬、脅下痛、氣上衝咽喉、眩暈,表示正氣未復、邪氣滯留。經脈跳動不安是經絡氣虛至極,久則熱氣回流經脈,終致痿弱。

傷寒發汗、吐、下後,症狀雖緩解,但心窩痞硬、噯氣不止,可用旋覆代赭湯治療。

大邪雖解,但因發汗吐下導致胃氣虛弱未和,虛氣上逆而心窩痞硬、噯氣不除,旋覆代赭湯能降虛氣、和胃。

旋覆代赭湯方:
旋覆花(三兩,味鹹溫)、人參(二兩,味甘溫)、生薑(五兩,切,味辛溫)、半夏(半升,洗,味辛溫)、代赭(一兩,味苦寒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,味甘溫)、甘草(三兩,炙,味甘平)。

痞硬因氣結堅實,鹹味可軟化,旋覆花之鹹能緩解痞硬;虛弱則氣浮,重鎮藥可安定,代赭之重能鎮虛逆;辛味能散,生薑、半夏之辛可散虛痞;甘味能緩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可補胃弱。

將七味藥以一斗水煮至六升,去渣後再煎至三升,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下法後不可再用桂枝湯。若汗出氣喘、無高熱,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先前第三卷提到:發汗後不可再用桂枝湯。汗出氣喘、無高熱者,治法與此相同。汗法與下法雖不同,但不應損傷正氣的原則一致,邪氣傳變相同,故用同一方法治療。

太陽病外證未除卻多次使用下法,導致協熱下利,腹瀉不止、心窩痞硬,表裡未解者,用桂枝人參湯治療。

外證未除卻頻繁攻下,嚴重損傷裡氣,邪熱乘虛而入,裡虛協熱而下利不止、心窩痞硬。若表證已解而下利痞硬,可用瀉心湯;若不下利而表未解兼痞硬,應先解表再治痞。因表裡俱不解,故用桂枝人參湯調和裡氣、解除表邪。

桂枝人參湯方:
桂枝(四兩,去皮,味辛熱)、甘草(四兩,炙,味甘平)、白朮(三兩,味甘平)、人參(三兩,味甘溫)、乾薑(三兩,味辛熱)。

表未解用辛味發散,裡不足用甘味緩補。此因裡氣大虛、表裡不解,故在理中湯中加入桂枝、甘草。

將五味藥以九升水先煮四味至五升,加入桂枝再煮至三升,去渣後溫服一升,日間兩次、夜間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