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
太陽少陽並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漿不下,其人心煩。

太陽少陽並病,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也,而反下之,二經之邪乘虛而入,太陽表邪入里,結於胸中為結胸,心下硬;少陽里邪,乘虛下干腸胃,遂利不止。若邪結陰分,則飲食如故,而為臟結;此為陽邪內結,故水漿不下而心煩。

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

浮而緊,浮為傷陽,緊為傷陰,當發其汗,而反下之。若浮入里,為陽邪入里,則作結胸;浮不入里,而緊入里者,(醫統本有「為」字)陰邪入里,則作痞。

太陽中風,下利,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,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,短氣,汗出,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

下利,嘔逆,里受邪也。邪在裡者,可下,亦須待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不惡寒者,表已解也;頭痛,心下痞,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,短氣者,邪熱內蓄而有伏飲,是里未和也,與十棗湯,下熱逐飲。

十棗湯方:

芫花(熬。味辛苦。醫統本作「溫」),甘遂(味苦寒),大戟(味苦寒),大棗(十枚,擘。味甘溫,趙本無大棗一藥)

辛以散之,芫花之辛,以散飲;苦以泄之,甘遂、大戟之苦,以泄水。水者,腎所主也;甘者,脾之味也。大棗之甘者,益土而勝水。

右上(趙本無「上」字)三味等分,各別搗為散。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內藥末。強人服一錢匕,羸人服半錢,溫服之,平旦服。若下少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,加半錢,得快下利後,糜粥自養。

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惡寒,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氣並竭,無陽則陰獨,復加燒針,因胸煩,面色青黃,膚瞤者,難治;今色微黃,手足溫者,易愈。

太陽病,因發汗,遂發熱惡寒者,外虛陽氣,邪復不除也,因復下之,又虛其里,表中虛,邪內陷,傳於心下為痞。發汗表虛為竭陽,下之裡虛為竭陰;表證罷為無陽,里有痞為陰獨。又加燒針,虛不勝火,火氣內攻,致胸煩也。傷寒之病,以陽為主,其人面色青,膚肉瞤動者,陽氣大虛,故云難治;若面色微黃,手足溫者,即陽氣得復,故云易愈。
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心下硬,按之痛,關脈沉者,實熱也。心下痞,按之濡;其脈關上浮者,虛熱也,大黃黃連湯,以導其虛熱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:

大黃(二兩。味苦寒),黃連(一兩。味苦寒)

《內經》曰:火熱受邪,心病生焉。苦入心,寒除熱。大黃、黃連之苦寒,以導瀉心下之虛熱。但以麻沸湯漬服者,取其氣薄而泄虛熱。

白話文:

太陽少陽合併症,卻又使用了瀉下法治療,導致結胸,心窩處堅硬,腹瀉不止,飲食不進,病人心煩意亂。

太陽少陽合併症,是邪氣侵犯半表半裡,卻又使用了瀉下法治療,導致表裡二經的邪氣乘虛而入。太陽經的表邪入裡,阻塞於胸中形成結胸,心窩處堅硬;少陽經的裡邪,乘虛而下犯腸胃,因此腹瀉不止。如果邪氣結聚在陰分,則食慾正常,卻形成臟腑阻塞;這是陽邪內結的症狀,所以飲食不進,心煩意亂。

脈象浮緊,卻又使用了瀉下法,緊脈反入裡,則會形成痞證。按壓時感覺柔軟濕潤,只是氣機阻塞而已。

脈象浮緊,浮脈表示陽氣受損,緊脈表示陰氣受損,應該發汗,卻又使用了瀉下法。如果浮脈入裡,是陽邪入裡,則會形成結胸;如果浮脈未入裡,而緊脈入裡,是陰邪入裡,則會形成痞證。

太陽中風,腹瀉,嘔逆,表證已解者,才可以攻下。病人汗出很多,發作有規律,頭痛,心窩部痞滿堅硬,牽引脅下疼痛,乾嘔,呼吸短促,汗出,不惡寒,這是表證已解但裡證未和,用十棗湯治療。

腹瀉,嘔逆,是裡證受邪。邪氣在裡者,可以瀉下,但也要等到表證解除了,才可以攻下。病人汗出很多,發作有規律,不惡寒,說明表證已解;頭痛,心窩部痞滿堅硬,牽引脅下疼痛,乾嘔,呼吸短促,這是邪熱內蓄,並且有伏飲,是裡證未和,用十棗湯瀉熱逐飲。

十棗湯藥方:

芫花(炮製。味辛辣。)、甘遂(味苦寒)、大戟(味苦寒)、大棗(十枚,掰開。味甘溫,某些版本無大棗)

辛味藥物可以散寒,芫花的辛味可以散寒除飲;苦味藥物可以瀉下,甘遂、大戟的苦味可以瀉水。水是腎臟所主,甘味是脾臟的特性。大棗的甘味可以益土以制水。

以上三味藥等量,分別搗成細末。用水一升半,先煮去核的大棗十枚,取八合,去渣,加入藥末。體壯者服一錢,體弱者服半錢,溫服,早晨服用。如果瀉下量少,病症未除,次日再服,加服半錢,直到瀉下暢快後,吃稀粥調養。

太陽病,醫生發汗治療,卻反而發熱惡寒,又使用了瀉下法,導致心窩部痞滿,表裡俱虛,陰陽氣都耗竭,沒有陽氣則陰氣獨盛,又加用燒針,導致胸部煩悶,面色青黃,皮膚抽搐,難以治療;如果面色微黃,手足溫暖,則容易治癒。

太陽病,因為發汗,導致發熱惡寒,是外感虛損陽氣,邪氣又未去除,又使用了瀉下法,又傷了裡證的陰氣,表證虛,邪氣內陷,傳到心窩部形成痞證。發汗導致表證虛損耗竭陽氣,瀉下導致裡證虛損耗竭陰氣;表證消失是無陽,裡證痞滿是陰氣獨盛。又加用燒針,虛弱之體不能承受火熱,火熱內攻,導致胸部煩悶。傷寒病,以陽氣為主,病人面色青黑,皮膚肌肉抽搐,是陽氣大虛,所以難以治療;如果面色微黃,手足溫暖,就是陽氣恢復,所以容易治癒。

心窩部痞滿,按壓感覺柔軟,脈象關上部浮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

心窩部堅硬,按壓疼痛,關脈沉,是實熱。心窩部痞滿,按壓感覺柔軟,脈象關上部浮,是虛熱,用大黃黃連湯,瀉去虛熱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藥方:

大黃(二兩。味苦寒)、黃連(一兩。味苦寒)

《內經》說:火熱之邪侵犯,心病由此而生。苦味入心,寒能除熱。大黃、黃連的苦寒,可以瀉去心窩部的虛熱。用麻沸湯送服,取其藥氣輕薄,以瀉去虛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