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。柴胡、黃芩之苦,以解傳裡之邪;辛甘發散為陽,桂枝、甘草之辛甘,以散在表之邪;咸以軟之,牡蠣之咸,以消胸脅之滿;辛以潤之,乾薑之辛,以固陽虛之汗;津液不足而為渴,苦以堅之,栝蔞之苦,以生津液。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微煩,復服汗出,便愈。
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復有里也。脈沉,亦在裡也。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入在裡,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。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傷寒五六日,邪當傳裡之時,頭汗出,微惡寒者,表仍未解也。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邪結於裡也。大便硬為陽結,此邪熱雖傳於裡,然以外帶表邪,則熱結猶淺,故曰陽微結。脈沉雖為在裡,若純陰結,則更無頭汗惡寒之表證。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,不上循頭,今頭汗出,知非少陰也。
與小柴胡湯,以除半表半裡之邪。服湯已,外證罷,而不了了者,為裡熱未除,與湯取其微利,則愈,故云得屎而解。
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,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;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
傷寒五六日,邪在半表半裡之時;嘔而發熱,邪在半表半裡之證,是為柴胡證具。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不罷者,不為逆,卻與柴胡湯則愈。若下後,邪氣傳裡者,邪在半表半裡,則陰陽俱有邪。
至於下後,邪氣傳裡,亦有陰陽之異,若下後,陽邪傳裡者,則結於胸中為結胸,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,與大陷胸湯以下其結;陰邪傳裡者,則留於心下為痞,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,與半夏瀉心湯以通其痞。經曰: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
此之謂也。
半夏瀉心湯方:
半夏(半升。趙本注:「一方用半夏一升」,洗。味辛平),黃芩(味苦寒),乾薑(味辛熱),人參(以上各三兩。味甘溫),黃連(一兩。味苦寒),大棗(十二枚,擘。味溫甘。醫統本作甘溫),甘草(三兩,炙。味甘平)
辛入肺而散氣,半夏之辛,以散結氣;苦入心而泄熱,黃芩、黃連之苦,以瀉(醫統本作「泄」)痞熱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,以緩之。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,(趙本作「煎」)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《內經》說:體內有熱邪,可用苦味藥物來治療。柴胡、黃芩的苦味,可以解除傳入裡面的邪氣;辛甘味藥物可以發散陽氣,桂枝、甘草的辛甘味,可以散發表面的邪氣;鹹味藥物可以軟化,牡蠣的鹹味,可以消除胸脅的滿悶;辛味藥物可以滋潤,乾薑的辛味,可以固護因陽虛而引起的汗出;津液不足而口渴,苦味藥物可以收斂,栝蔞的苦味,可以生津液。
以上七味藥,用水一斗二升,煎煮至六升,去渣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第一次服用後略感煩躁,第二次服用後汗出,病就好了。
傷寒病五六天,頭上出汗,輕微惡寒,手腳冰冷,心下滿悶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燥,脈象細弱,這是陽氣微弱而邪氣結聚,必然是表裡同病。脈象沉細,也說明邪氣在裡。汗出是陽氣微弱的表現,假設是純陰邪氣結聚,就不會有外在症狀,全部都在裡,這就是半表半裡證。脈象雖然沉緊,卻不是少陰病,原因是少陰病不會出汗,現在頭上出汗,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。如果症狀沒有完全消失,大便通暢後就會痊癒。
傷寒病五六天,邪氣正要傳入裡面的時候,頭上出汗,輕微惡寒,說明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。手腳冰冷,心下滿悶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燥,脈象細弱,說明邪氣結聚在裡。大便乾燥是陽氣結聚的表現,雖然邪熱已經傳入裡,但還伴有表邪,所以熱邪結聚還不算深,因此稱為陽微結。脈象沉細雖然說明邪氣在裡,但如果是純陰邪氣結聚,則不會再有頭汗惡寒的表證。所有陰邪的脈象都到達頸胸部就回去了,不會向上循行到頭部,現在頭上出汗,就知道不是少陰病。
服用小柴胡湯,可以去除半表半裡的邪氣。服用湯藥後,表證消除了,但症狀還沒有完全消失,這是因為裡面的熱邪還沒有去除,再服用湯藥使其大便略微通暢,就會痊癒,所以說大便通暢後就會痊癒。
傷寒病五六天,嘔吐並發熱,是柴胡湯的證候齊全,但是用其他藥物治療後,柴胡證候仍然存在,那就再服用柴胡湯。雖然已經服用過其他藥物,但並不算是逆治,必然會感覺身體微微發熱顫抖,然後發汗解熱。如果心下滿悶而且堅硬疼痛,這是結胸,大陷胸湯主治;如果只是滿悶而不疼痛,這是痞證,柴胡湯不適用,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。
傷寒病五六天,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時候;嘔吐並發熱,邪氣在半表半裡的證候,是柴胡證候齊全。用其他藥物治療後,柴胡證候沒有消除,並不算是逆治,再服用柴胡湯就會痊癒。如果治療後,邪氣傳入裡,邪氣在半表半裡,則陰陽都有邪氣。
至於治療後,邪氣傳入裡,也有陰陽的區別,如果治療後,陽邪傳入裡,則結聚在胸中形成結胸,因為胸中是陽氣受邪的部位,用大陷胸湯來治療結胸;陰邪傳入裡,則停留在心下形成痞證,因為心下是陰氣受邪的部位,用半夏瀉心湯來通利痞證。《內經》說:疾病發病於陽而用攻下法治療,熱邪內陷就會形成結胸;疾病發病於陰而用攻下法治療,就會形成痞證。
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半夏瀉心湯方:
半夏(半升,趙氏注:「一方用半夏一升」,洗淨。味辛平),黃芩(味苦寒),乾薑(味辛熱),人參(以上各三兩,味甘溫),黃連(一兩,味苦寒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。味溫甘,醫統本作甘溫),甘草(三兩,炙甘草。味甘平)
辛味藥物進入肺經可以散氣,半夏的辛味,可以散結氣;苦味藥物進入心經可以瀉熱,黃芩、黃連的苦味,可以瀉去痞熱;脾胃需要緩和,服用甘味藥物可以緩和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,可以緩和。
以上七味藥,用水一斗,煎煮至六升,去渣,再煎(趙氏本注作「煎」),取三升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