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婦人中風,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見本書卷三)
中風七八日,邪氣傳裡之時,本無寒熱,而續得寒熱,經水適斷者,此為表邪。乘血室虛,入於血室,與血相搏而血結不行,經水所以斷也。血氣與邪分爭,致寒熱如瘧而發作有時,與小柴胡湯,以解傳經之邪。
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者,此為熱入血室。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
傷寒發熱者,寒已成熱也。經水適來,則血室虛空,(醫統本作「空虛」)邪熱乘虛入於血室。若晝日譫語,為邪客於腑,與陽爭也;此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,是邪不入腑,入於血室,與陰爭也。陽盛譫語,則宜下;此熱入血室,不可與下藥,犯其胃氣。熱入血室,血結實(醫統本作「寒」)熱者,與小柴胡湯,散邪發汗;此雖熱入血室,而不留結,不可與發汗藥,犯其上焦。
熱入血室,胸脅滿如結胸狀者,可刺期門;此雖熱入血室而無滿結,不可刺期門,犯其中焦。必自愈者,以經行則熱隨血去,血下也已,則邪熱悉除而愈矣。所為發汗為犯上焦者,發汗則動衛氣,衛氣出上焦故也。刺期門為犯中焦者,刺期門則動榮氣,榮氣出中焦故也。《脈經》曰: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,豈謂藥不謂針耶。
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惡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加(趙本無「加」字)桂枝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柴胡桂枝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傷寒六七日,邪當傳裡之時。支,散也。嘔而心下結者,里證也,法當攻裡。發熱微惡寒,肢節煩疼,為外證未去,不可攻裡,與柴胡桂枝湯以和解之。
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脅滿,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。
傷寒五六日,已經汗下之後,則邪當解。今胸脅滿,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心煩者,即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,為未解也。胸脅滿,微結,寒熱心煩者,邪在半表半裡之間也。小便不利而渴者,汗下後,亡津液內燥也。若熱消津液,令小便不利而渴者,其人必嘔,今渴而不嘔,知非裡熱也。
傷寒汗出則和,今但頭汗出而余處無汗者,津液不足而陽虛於上也。與柴胡桂枝幹薑湯,以解表裡之邪,復津液而助陽也。
柴胡桂枝幹薑湯方:
柴胡(半斤。苦平),桂枝(三兩,去皮。味辛熱),乾薑(三。醫統本作二兩。味辛熱),栝蔞根(四兩。味苦寒),黃芩(三兩。苦味寒),牡蠣(三,趙本醫統本並作二兩,熬。味鹹寒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
白話文:
【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】
婦人感受風邪,七八日後,反覆出現寒熱交替,發作有固定時間,且月經剛好停止,這是熱邪侵入血室,導致血液凝結,因而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發作有規律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風邪侵襲七八日後,邪氣本應傳入體內,此時不應有寒熱症狀,但若出現寒熱交替且月經中斷,表示表邪趁血室空虛侵入,與血液相搏結,導致經血停滯。血氣與邪氣交爭,因而出現如瘧疾般的寒熱發作,此時可用小柴胡湯化解傳經之邪。
婦人患傷寒發熱,月經剛來,白天神志清醒,夜晚卻胡言亂語,甚至出現幻覺,這是熱邪侵入血室。此時不可傷及胃氣及上、中二焦,待熱邪隨經血排出後,自然會痊癒。
傷寒發熱表示寒邪已化熱。月經來潮時血室空虛,邪熱趁虛而入。若白天譫語,是邪氣侵犯陽分;但此症白天清醒,夜晚譫語如見鬼魅,表示邪熱未入陽分,而是侵入血室與陰分相爭。陽熱盛而譫語者宜用下法,但熱入血室不可用瀉下藥,以免損傷胃氣。若血室熱結,可用小柴胡湯散邪發汗;但此處熱邪未凝結,故不可發汗,以免犯上焦。
若熱入血室導致胸脅脹滿如結胸,可針刺期門穴;但若無脹滿症狀,則不可刺期門,以免犯中焦。此症會自愈,因月經來潮時熱邪隨血排出,邪熱自然消除。所謂發汗犯上焦,是因發汗會擾動衛氣,而衛氣源於上焦;刺期門犯中焦,是因針刺會擾動營氣,而營氣源於中焦。《脈經》提到「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」,不僅指藥物,也包括針刺。
傷寒六七日,發熱輕微怕冷,四肢關節疼痛,輕微嘔吐,心下脹滿,表證未解者,可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
傷寒六七日,邪氣應傳入體內。嘔吐且心下脹滿屬裡證,理應攻裡,但因仍有發熱、微惡寒、四肢疼痛等表證,不可攻裡,故用柴胡桂枝湯和解表裡。
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又用瀉下法,出現胸脅脹滿、輕微結滯、小便不利、口渴但不嘔吐、僅頭部出汗、寒熱交替且心煩,表示病邪未解,可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。
傷寒五六日,經汗下後邪氣應已解除,但若仍有胸脅脹滿、微結、小便不利、口渴不嘔、頭汗出、寒熱心煩等症狀,表示邪氣仍半表半裡。胸脅滿、微結、寒熱心煩是邪在半表半裡;小便不利且口渴是因汗下後津液虧損。若熱邪耗津導致小便不利而渴,通常會伴隨嘔吐,此處不嘔吐,故非裡熱所致。
傷寒汗出後應趨於平和,但此處僅頭汗出而其他部位無汗,是津液不足且陽氣虛於上。柴胡桂枝乾薑湯可解表裡之邪,同時恢復津液並助陽氣。
柴胡桂枝乾薑湯方:
柴胡半斤(苦平)、桂枝三兩去皮(辛熱)、乾薑二兩(辛熱)、栝蔞根四兩(苦寒)、黃芩三兩(苦寒)、牡蠣二兩熬(鹹寒)、甘草二兩炙(甘平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