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病在陽,為邪在表也,法當汗出而解,反以冷水噀之,灌洗,熱被寒水,外不得出,則反攻其里。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者,水寒之氣客於皮膚也;意欲飲水者,里有熱也;反不渴者,寒在表也。與文蛤散以散表中水寒之氣。若不瘥,是水熱相搏,欲傳於裡,與五苓散發汗以和之。
始熱在表,因水寒制之,不得外泄,內攻於裡,結於胸膈,心下硬痛,本是(醫統本作「以」)水寒伏熱為實,故謂之寒實結胸。無熱證者,外無熱,而熱悉收斂於裡也,與小陷胸湯以下逐之。白散下熱,故亦可攻。
文蛤散方:
文蛤(五兩。味鹹寒)
咸走腎邪,(醫統本作「則」)可以勝水氣。
上一味,為散,以沸湯和一錢(趙本作「方寸」)匕服,湯用五合。(趙本有「五苓散方」詳見本書卷三)
白散方:
桔梗(三分。味辛苦,微溫),芭(趙本作「巴」)豆(一分,去皮心,熬黑,研如脂。平。醫統本作「辛」溫),貝母(三分。味辛苦平)
辛散而苦泄。桔梗、貝母之苦辛,用以下氣;芭豆之辛,用以散實。
上件(趙本無「件」字)三味為末,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散」)內芭(趙本作「巴」)豆,更於臼中杵之,以白飲和服。強人半錢,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匕」字)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,不利進熱粥一杯,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杯。身熱,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覆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若水以(趙本作「以水」)噀之、洗之,益令熱卻(趙本作「劫」)不得出,當汗而不汗,則煩。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與芍藥三兩如上法。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,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脈弦,五六(趙本無「六」字)日,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太陽之脈,絡頭下項。頭項強痛者,太陽表病也。少陽之脈,循胸絡脅,如結胸心下痞硬者,少陽里病也。太陽少陽相併為病,不純在表,故頭項不但強痛而或眩冒,亦未全入里,故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,此邪在半表半裡之間也。刺大椎第一間,肺俞,以瀉太陽之邪;刺肝俞,以瀉少陽之邪。
邪在表,則可發汗;邪在半表半裡,則不可發汗。發汗則亡津液,損動胃氣。少陽之邪,因干於胃,土為木刑,必發譫語。脈弦,至五六日傳經盡,邪熱去而譫語當止;若復不止,為少陽邪熱甚也,刺期門,以瀉肝膽之氣。
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,經水適來,得之七八日,熱除而脈遲身涼,胸脅下滿,如結胸狀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也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(趙本作「取」)之。
中風,發熱惡寒,表病也。若經水不來,表邪傳裡,則入腑而不入血室也;因經水適來,血室空虛,至七八日邪氣傳裡之時,更不入腑,乘虛而入於血室。熱除脈遲身涼者,邪氣內陷而表證罷也。胸脅下滿,如結胸狀,譫語者,熱入血室而裡實。期門者,肝之募,肝主血,刺期門者,瀉血室之熱。審看何經氣實,更隨其實而瀉之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疾病位於陽經,表示邪氣在表,應該讓患者出汗來解除病症。但反而用冷水含漱或灌洗,熱邪被冷水阻擋,邪氣無法從體表排出,就會反攻內臟。病情加重,更加煩躁,皮膚上出現雞皮疙瘩,這是寒邪之氣入侵皮膚的表現;患者想喝水,表示裡邊有熱;反而不渴,則表示寒邪停留在體表。此時可用文蛤散來疏散表層的水寒之氣。如果病症未癒,表示水熱互搏,將要傳入內臟,則使用五苓散發汗以調和陰陽。
起初熱邪在體表,因寒邪入侵而受阻,無法外泄,便內攻於裡,停積於胸膈,導致心下堅硬疼痛,這是由於水寒伏藏,熱邪蘊積而成實證,因此稱為寒實結胸。沒有熱證者,是因為體表沒有熱象,熱邪全部收斂於內,此時應用小陷胸湯來下逐之。白散也能瀉熱,因此也能攻治此症。
文蛤散方:
文蛤五兩(味鹹寒)
鹹味能通達腎經,可以剋制水濕之氣。
以上一味,研為細末,用沸水調和一錢服用,藥湯用五合。
白散方:
桔梗三分(味辛苦微溫)、巴豆一分(去皮心,熬黑,研成膏狀,性平)、貝母三分(味辛苦平)
辛味能散,苦味能瀉。桔梗、貝母的苦辛之性,用來下氣;巴豆的辛味,用來散結。
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,將巴豆再研磨細膩,用白開水調服。體壯者服半錢,體弱者酌減。病在膈膜以上者必會嘔吐,病在膈膜以下者必會腹瀉。若腹瀉不多,可進食熱粥一杯;若腹瀉過度,則進食冷粥一杯。若身體發熱,皮膚起粟粒,無法消退,且想用衣物覆蓋身體,就像用冷水含漱、洗滌一樣,更讓熱邪無法外出,本應出汗卻不出汗,就會煩躁。如果汗已出,但腹部疼痛,則服用芍藥三兩,用法同上。
太陽與少陽經同時患病,則頭項強痛,或頭暈目眩,有時像結胸一樣,心下痞硬,應刺大椎穴第一間隙,以及肺俞、肝俞穴,切忌發汗,否則會神志不清。如果脈象弦急,五六日後,神志不清仍未停止,則應刺期門穴。
太陽經的脈絡,貫通頭下及項部。頭項強痛,是太陽經表證。少陽經的脈絡,循行胸部,絡於脅肋,像結胸一樣,心下痞硬,是少陽經裡證。太陽少陽兩經同時患病,邪氣不完全在表,所以頭項不僅強痛,還會頭暈目眩;邪氣也不完全在裡,所以有時像結胸一樣,心下痞硬,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。刺大椎穴第一間隙和肺俞穴,以瀉太陽經的邪氣;刺肝俞穴,以瀉少陽經的邪氣。
邪氣在表,可以發汗;邪氣在半表半裡,則不可以發汗。發汗會耗損津液,損傷胃氣。少陽經的邪氣,因為侵犯胃經,木克土,必然會神志不清。脈象弦急,到五六日經氣運行完畢,邪熱去除,神志不清就會停止;如果仍然不停,表示少陽經的邪熱很盛,應刺期門穴,以瀉肝膽之氣。
婦女中風,發熱惡寒,月經恰巧來潮,持續七八日,熱退脈遲,身體冰冷,胸脅下滿,狀如結胸,神志不清,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所致,應刺期門穴,根據實際情況瀉血。
中風,發熱惡寒,是表證。如果月經沒有來潮,表邪會傳入裡,則會入腑而不會入血室;因為月經恰巧來潮,血室虛空,到七八日邪氣傳入裡時,又不入腑,乘虛而入血室。熱退脈遲,身體冰冷,是邪氣內陷,表證消失。胸脅下滿,狀如結胸,神志不清,是熱邪入血室,裡邊實證。期門穴是肝經的募穴,肝主血,刺期門穴,就是瀉去血室的熱邪。要仔細觀察哪條經脈氣血實證,再根據實際情況瀉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