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8)
卷三 (18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傷寒脈浮,責邪在表,醫以火劫發汗,汗(熊校記:醫以火劫發汗,汗出,大出者亡其陽。汪本大上刪「出」字,非)大出者,亡其陽。汗者,心之液。亡陽則心氣虛,心惡熱,火邪內迫,則心神浮越,故驚狂,起臥不安,與桂枝湯,解未盡表邪;去芍藥,以芍藥益陰,非亡陽所宜也;火邪錯逆,加蜀漆之辛以散之;陽氣亡脫,加龍骨、牡蠣之澀以固之。《本草》云:澀可去脫。
龍骨、牡蠣之屬是也。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(趙本作「牡蠣龍骨」)救逆湯方:
桂枝(三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三兩,切),牡蠣(五兩,熬。味酸鹹),龍骨(四兩。味甘平),大棗(十二枚,擘),蜀漆(三兩,洗去腳,趙本醫統本並作腥。味辛平)
上為末,(趙本作「七味」)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,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(趙本有「本云:桂枝湯,今去芍藥,加蜀漆牡蠣龍骨」十六字)
形作傷寒,其脈不弦緊而弱。弱者必渴,被火者(趙本無「者」字)必譫語。弱者發熱、脈浮,解之當汗出。愈。
形作傷寒,謂頭痛身熱也。脈不弦緊,則無傷寒表脈也。經曰:諸弱發熱,則脈弱為裡熱,故云弱者必渴。若被火氣,兩熱相合,搏(熊校記:傳於胃中,汪本傳改搏,非是)於胃中。胃中躁煩,必發譫語。脈弱發熱者,得脈浮,為邪氣還表,當汗出而解矣。
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經不解,必清血,名為火邪。
此火邪迫血而血下行者也。太陽病用火熏之,不得汗,則熱無從出。陰虛被火,必發躁也。六日傳經盡,至七日再到太陽經,則熱氣當解。若不解,熱氣迫血下行,必清血清廁也。
脈浮熱甚,(趙本有「而」字)反灸之,此為實。實以虛治,因火而動,必咽燥唾血。
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。脈浮,熱甚為表實,醫以脈浮為虛,用火灸之,因火氣動血,迫血上行,故咽燥唾血。
微數之脈,慎不可灸,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
微數之脈,則為熱也。灸則除寒,不能散熱,是慎不可灸也。若反灸之,熱因火則甚,遂為煩逆。灸本以追虛,而復逐熱為實,熱則傷血,又加火氣,使血散脈中,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,氣血消散,不能濡潤筋骨,致骨焦筋傷,血散而難復也。
脈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
脈浮在表,宜以汗解之。醫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,邪無從出,又加火氣相助,則熱愈甚,身半以上,同天之陽,半身以下,同地之陰,火性炎上,則腰以下陰氣獨治,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也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傷寒脈象浮弱,說明邪氣在表。如果用火療法大量發汗,汗出過多就會損傷陽氣。汗液是心臟的津液,陽氣受損則心氣虛弱,感到心煩熱,火邪內侵,心神不安,導致驚狂、坐臥不寧。此時應該使用桂枝湯,但因為表邪未盡祛除,應去除桂枝湯中的芍藥,因為芍藥滋陰,而此時並非滋陰的時機;同時,由於火邪逆亂,需加入辛散的蜀漆來散邪;因為陽氣已損失,還要加入龍骨、牡蠣來收斂固澀,以《本草》所言「澀可去脫」的功效來固護陽氣。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方:
桂枝(三兩,去皮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三兩,切)、牡蠣(五兩,熬制,味酸鹹)、龍骨(四兩,味甘平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、蜀漆(三兩,洗淨去蒂,味辛平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用水一斗二升,先煎煮蜀漆,至水減二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溫服一升。
如果外形似傷寒,但脈象卻不弦緊而偏弱,脈弱的人必定口渴,如果體內有火邪,則必定會神志不清。脈弱伴發熱、脈象浮弱者,應當透過發汗來解表,即可痊癒。
外形似傷寒,指頭痛發熱。如果脈象不弦緊,則並非傷寒表證。經書記載:凡是脈象虛弱而發熱的,皆屬裡熱,所以脈弱者必然口渴。如果體內有火邪,則兩熱相合,在胃中衝擊,胃中煩躁不安,必定神志不清。脈象虛弱而發熱者,如果出現脈象浮弱,說明邪氣又回到表證,應當透過發汗來治療。
太陽病,用火療法熏蒸,卻無法發汗,病人必定煩躁,如果經絡不通,則必定要清理血液,這就叫做火邪。
這是因為火邪迫使血液下行。太陽病如果用火療法熏蒸卻無法發汗,則熱邪無處宣洩。陰虛體質遇上火邪,必定煩躁。六日後經絡之氣運行完畢,到第七日再次到達太陽經,此時熱氣應當消退。如果熱氣未消退,則熱氣迫使血液下行,必定會出現清理血液和排便的現象。
脈象浮弱,熱盛,反而用灸法,這是因為病情屬實證。實證用虛法治療,由於火氣的刺激,必然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吐血的症狀。
這是火邪迫使血液上行。脈象浮弱,熱盛屬於表實,醫生卻誤認為是虛證而用火灸,火氣導致血液上行,故出現咽喉乾燥、吐血。
脈象微弱而數,切勿使用灸法,因為火邪會加重病情,導致煩亂逆氣。灸法本是用於治療虛證,而卻用來治療實證,熱邪傷血,又加上火氣,使血液散佈於脈絡之中,氣能溫煦,血能濡養,氣血消散,不能濡養筋骨,導致骨骼焦枯,筋脈受損,血液散佈而難以恢復。
脈象浮弱,應該以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使用火灸,邪氣無處發洩,反而會加重病情,病症從腰部以下會加重,出現痺證,稱為火逆。
脈象浮弱,邪氣在表,應該以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醫生用火灸取汗卻無法發汗,邪氣無處發洩,又加上火氣,則熱邪更加嚴重,身體上半部如同天之陽,下半部如同地之陰,火性向上,則腰部以下的陰氣獨受其害,故從腰部以下必定沉重而痺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