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7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太陽病二日,反躁,反(趙本作「凡」)熨其背,而大汗出,大熱入胃,(趙本注「一作二日內燒瓦熨背,大汗出,火氣入胃」)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,十餘日,振慄、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,從腰已(趙本作「以」)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嘔,欲失溲,足下惡風,大便硬,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,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熱,穀氣下流故也。

太陽病二日,則邪在表,不當發躁,而反躁者,熱氣行於里也。反熨其背而發汗,大汗出,則胃中乾燥,火熱入胃,胃中燥熱,躁煩而譫語,至十餘日,振慄、自下利者,火邪勢微,陰氣復生,津液得復也,故為欲解。火邪去,大汗出,則愈。若從腰以下不得汗,則津液不得下通,故欲小便不得,熱氣上逆而反嘔也。

欲失溲、足下惡風者,氣不得通於下而虛也。津液偏滲,令大便硬者,小便當數。經曰: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也。

此以火熱內燥,津液不得下通,故小便不數及不多也。若火熱消,津液和,則結硬之便得潤,因自大便也。便已,頭卓然而痛者,先大便硬,則陽氣不得下通,既得大便,則陽氣降下,頭中陽虛,故卓然而痛。穀氣者,陽氣也。先陽氣不通於下之時,足下惡風,今陽氣得下,故足心熱也。

太陽病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,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。陽盛則欲衄,陰虛則小便難,陰陽俱虛竭,身體則枯燥。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,腹滿微喘,口乾咽爛,或不大便,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,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風為陽邪,因火熱之氣,則邪風愈甚,迫於血氣,使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。風與火氣,謂之兩陽。兩陽相熏灼,熱發於外,必發身黃。若熱搏於經絡為陽盛外熱,迫血上行必衄;熱搏於內者,為陰虛內熱,必小便難。若熱消血氣,血氣少為陰陽俱虛,血氣虛少,不能榮於身體,為之枯燥。

三陽經絡至頸,三陰至胸中而還,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者,熱氣炎上,搏陽而不搏於陰也。《內經》曰: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腹滿微喘者,熱氣內郁也。《內經》曰:火氣內發,上為口乾咽爛者,火熱上熏也。熱氣上而不下者,則大便不硬。若熱氣下入胃,消耗津液,則大便硬,故云或不大便。

久則胃中躁(醫統本作「燥」)熱,必發譫語。《內經》曰:病深者,其聲噦。火氣大甚,正氣逆亂則噦。《內經》曰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陽盛則四肢實,火熱大甚,故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,擾亂也。小便利者,為火未劇,津液未竭而猶可治也。

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,必驚狂,起臥(趙本作「臥起」)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第二天,反而煩躁不安,又用熱熨法熨背,大量出汗,導致熱邪入侵胃部,胃液耗竭,煩躁不安,必然會說胡話,十多天後,出現寒戰、下痢,這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。因此,汗液從腰部以下無法排出,想小便卻不能,反而嘔吐,想排尿卻排不出來,腳底怕風,大便乾燥,小便應該頻繁卻反而不頻繁或量不多,大便通暢後,頭部突然劇烈疼痛,患者腳心一定發熱,這是陽氣下行所致。

太陽病第二天,邪氣仍在表層,不應出現煩躁,而反而煩躁,說明熱邪已經入侵內部。用熱熨法熨背而大量出汗,則胃中乾燥,火熱之邪入侵胃部,胃中燥熱,煩躁不安而說胡話,到十多天後,出現寒戰、下痢,說明火邪勢力減弱,陰氣開始恢復,津液得以補充,所以是將要痊癒的徵兆。火邪消退,大量出汗,病情就會好轉。如果從腰部以下無法出汗,則津液無法向下運行,所以想小便卻不能,熱邪上逆而嘔吐。

想排尿卻排不出來,腳底怕風,是因為氣機不能向下通行而虛弱。津液偏向滲洩,導致大便乾燥,小便應該頻繁。經書說:「小便頻繁者,大便必定乾燥。」

這是因為火熱內燥,津液無法向下運行,所以小便不頻繁或量不多。如果火熱消退,津液調和,則乾燥的大便就會潤滑,於是自然就能大便通暢。大便通暢後,頭部突然劇烈疼痛,是因為之前大便乾燥,陽氣無法向下通行,大便通暢後,陽氣下行,頭部陽氣虛弱,所以頭部突然劇烈疼痛。穀氣指的是陽氣。之前陽氣不通向下時,腳底怕風,現在陽氣能夠下行,所以腳心發熱。

太陽病中風,用熱法大量出汗,邪風與火熱相搏,血氣外溢,失去常態,兩陽相搏灼,身體發黃。陽氣盛則想流鼻血,陰虛則小便困難,陰陽都虛竭,身體則乾燥。只有頭部出汗,汗液止於頸部,腹部飽脹略微氣喘,口乾咽痛,或者不大便,時間長了就會說胡話,嚴重者甚至會呃逆,手足煩躁不安,抓衣摸床,小便通暢者,可以治癒。

風為陽邪,因為火熱之氣,則邪風更甚,迫於血氣,使血氣外溢,失去常態。風與火邪,稱為兩陽。兩陽相搏灼,熱邪發於外,必然會使身體發黃。如果熱邪搏於經絡,為陽盛外熱,迫使血液上行必然流鼻血;熱邪搏於內部,為陰虛內熱,必然小便困難。如果熱邪消退,血氣不足,血氣減少則陰陽俱虛,血氣虛少,不能滋養身體,則身體乾燥。

三陽經絡到達頸部,三陰經絡到達胸部而返回,只有頭部出汗,汗液止於頸部,是熱氣上炎,搏於陽氣而不搏於陰氣。《內經》說:「所有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邪。」腹部飽脹略微氣喘,是熱邪內鬱。《內經》說:「火氣內發,上為口乾咽痛」,是火熱上熏。熱邪上而不下,則大便不乾燥。如果熱邪下入胃部,消耗津液,則大便乾燥,所以說或者不大便。

時間長了,胃中燥熱,必然說胡話。《內經》說:「病情嚴重者,聲音會嘶啞。」火邪很盛,正氣逆亂則會呃逆。《內經》說:「四肢是諸陽之本。」陽氣盛則四肢有力,火熱很盛,所以手足煩躁不安,抓衣摸床,是邪氣擾亂。小便通暢者,是因為火邪不甚劇烈,津液沒有耗竭,還可以治癒。

傷寒脈浮,醫生用熱法強制逼出邪氣,耗損陽氣,必然驚狂,起臥不安,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