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6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太陽,膀胱經也。太陽經邪熱不解,隨經入腑,為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者,為未至於狂,但不寧爾。經曰:其人如狂者,以熱在下焦,太陽多熱,熱在膀胱,必與血相搏,若血不為蓄,為熱迫之則血自下,血下則熱隨血出而愈。若血不下者,則血為熱搏,蓄積於下,而少腹急結,乃可攻之,與桃核承氣湯,下熱散血。

《內經》曰: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,後調其內。此之謂也。

桃核承氣湯方:

桃人(人趙本作仁,五十個,去皮尖。味甘平),桂枝(二兩,去皮。味辛熱),大黃(四兩),芒硝(二兩),甘草(二兩,炙)

甘以緩之,辛以散之。少腹急結,緩以桃人之甘;下焦蓄血,散以桂枝辛熱之氣,(醫統本作「桂枝之辛,大熱之氣」)寒以取之。熱甚搏血,故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中也。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內芒硝,更上火微沸。下火,先食溫服五合,日三服,當微利。

傷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傷寒八九日,邪氣已成熱,而復傳陽經之時,下之虛其里而熱不除。胸滿而煩者,陽熱客於胸中也;驚者,心惡熱而神不守也;小便不利者;裡虛津液不行也;譫語者,胃熱也;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,陽氣內行於里,不營於表也。與柴胡湯以除胸滿而煩,加龍骨、牡蠣、鉛丹,收斂神氣而鎮驚;加茯苓以行津液、利小便;加大黃以逐胃熱、止譫語;加桂枝以行陽氣而解身重。錯雜之邪,斯悉愈矣。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:

半夏(二合,趙本有半字,洗),大棗(六枚,趙本有「擘」字),柴胡(四兩),生薑(一兩半,趙本有「切」字),人參(一兩半,趙本有黃芩一兩),龍骨(一兩半),鉛丹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半,去皮),茯苓(一兩半),大黃(二兩),牡蠣(一兩半,煅,趙本醫統本並作「熬」字)

上十一(趙本作「二」)味,以水八升,煮取四升,內大黃切如棋子,更煮一二(趙本作「兩」)沸,去滓,溫服一升。(趙本句下有「本云:柴胡湯,今加龍骨等」十字)

傷寒腹滿譫語,寸口脈浮而緊,此肝乘脾也,名曰縱,刺期門。

腹滿譫語者,脾胃疾也。浮而緊者,肝脈也。脾病見肝脈,木行乘土也。經曰:水行乘火,木行乘土,名曰縱。此其類矣。期門者,肝之募,刺之以瀉肝經盛氣。

傷寒發熱,嗇嗇惡寒,大渴欲飲水,其腹必滿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,此肝乘肺也,名曰橫,刺期門。

傷寒發熱,嗇嗇惡寒,肺病也。大渴欲飲水,肝氣勝也。《玉函》曰:作大渴,欲飲酢漿,是知肝氣勝也。傷寒欲飲水者愈,若不愈而腹滿者,此肝行乘肺,水不得行也。經曰:木行乘金,名橫,刺期門,以瀉肝之盛氣,肝肺氣平,水散而津液得通,外作自汗出,內為小便利而解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是膀胱經的病症。太陽經邪氣熱盛不解,循經絡進入臟腑,導致膀胱熱結,病人會像發狂一樣,即使還沒到真正發狂的地步,也會非常不安。經書上說:「病人像發狂一樣」,是因為下焦有熱,太陽經熱盛,熱邪停留在膀胱,必然會和血液互相搏鬥。如果血液沒有淤積,而是被熱邪逼迫而自行排出,血排出後,熱邪隨著血液排出而痊癒。如果血液沒有排出,則血液被熱邪搏擊,淤積在下焦,小腹部就會緊結疼痛,此時就可以用藥攻治,服用桃核承氣湯,瀉下熱邪,散瘀消腫。

《內經》說:「病邪由外而入,盛於內者,應先治療外在的病症,然後調理內在的臟腑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
桃核承氣湯的組成:

桃仁(五十枚,去皮尖)、桂枝(二兩,去皮)、大黃(四兩)、芒硝(二兩)、炙甘草(二兩)

甘草用來緩和病情,桂枝用來散寒解表。小腹部緊結疼痛,用桃仁的甘味來緩和;下焦淤血,用桂枝辛熱之氣來疏散,寒性藥物來去除熱邪。熱盛搏傷血液,所以在此方基礎上,增加兩味藥物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七升水煎煮至二升半,去渣,加入芒硝,再用小火加熱至微沸。熄火後,飯後溫服五合,每日三次,應略微通便。

傷寒病發八九天,瀉下後,胸部滿悶煩躁不安,小便不利,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全身沉重,不能翻身,則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。

傷寒病發八九天,邪氣已化為熱邪,並且又傳至陽經的時候,瀉下使裡頭虛弱,但熱邪卻沒有消除。胸部滿悶煩躁,是因為陽熱之邪客滞在胸中;驚悸不安,是因為心臟受到熱邪的侵犯,神志不能安定;小便不利,是因為裡虛津液不能運轉;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是因為胃熱;全身沉重不能翻身,是因為陽氣內陷於裡,不能營衛於外。用柴胡湯來消除胸部滿悶煩躁,加入龍骨、牡蠣、鉛丹來收斂神氣,鎮靜安神;加入茯苓來利水行津,通利小便;加入大黃來瀉除胃熱,止住胡言亂語;加入桂枝來通行陽氣,解除全身沉重。錯綜複雜的邪氣,這樣就能夠全部治癒了。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組成:

半夏(二合)、大棗(六枚)、柴胡(四兩)、生薑(一兩半)、人參(一兩半)、龍骨(一兩半)、鉛丹(一兩半)、桂枝(一兩半,去皮)、茯苓(一兩半)、大黃(二兩)、牡蠣(一兩半,煅)

將以上十一味藥材,用八升水煎煮至四升,將大黃切成棋子大小,再煮一二沸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傷寒病腹部脹滿,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寸口脈浮而緊,這是肝氣犯脾,稱為「縱」,應刺期門穴。

腹部脹滿,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是脾胃有疾。脈浮而緊,是肝脈。脾病而見肝脈,這是木克土。經書上說:「水克火,木克土,稱為『縱』。」這就屬於這一類。期門穴是肝經的募穴,刺它可以瀉去肝經的盛氣。

傷寒病發熱,惡寒,口渴想喝水,腹部必定脹滿,自汗出,小便通利,病情將要痊癒,這是肝氣犯肺,稱為「橫」,應刺期門穴。

傷寒病發熱,惡寒,是肺病。口渴想喝水,是肝氣盛。 《玉函經》說:「口渴想喝醋漿,就知道是肝氣盛。」傷寒病想喝水,病情就將要痊癒,如果不痊癒而腹部脹滿,這是肝氣犯肺,水氣不能運行。經書上說:「木克金,稱為『橫』。」刺期門穴,瀉去肝氣的盛氣,肝肺之氣平和,水氣散開,津液就能通暢,外在表現為自汗出,內在表現為小便通利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