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三下之,後四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。(趙本無「湯」字)嘔不止,心下急,(趙本注:「一云:嘔止小安」)鬱郁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,則愈。

日數過多,累經攻下,而柴胡證不罷者,亦須先與小柴胡湯,以解其表。經曰:凡柴胡湯疾,(醫統本作「病」)證而下之,若柴胡證不罷者,復與柴胡者,(醫統本作「湯」)是也。嘔止者,表裡和也;若嘔不止,鬱郁微煩者,裡熱已甚,結於胃中也,與大柴胡湯下其裡熱則愈。

大柴胡湯方:

柴胡(半斤。味甘平),黃芩(三兩。味苦寒),芍藥(三兩。味酸,微寒),半夏(半升,洗。味辛溫),生薑(五兩,切。味辛溫),枳實(四枚,炙。味苦寒),大棗(十二枚,擘。醫統本有「味」字,甘溫),大黃(二兩。味苦寒,趙本無「大黃」一藥)

柴胡、黃芩之苦,入心而折熱;枳實、芍藥之酸苦,湧泄而扶陰。辛者散也,半夏之辛,以散逆氣;辛甘和也,薑棗之辛甘,以和榮衛。

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一方用(趙本作「加」)大黃二兩。若不加大黃,(趙本無「大黃」二字)恐不為大柴胡湯也。(趙本無「也」字)

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發潮熱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證,下之而(趙本作「以」)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(趙本有「此」字)非其治也。潮熱者實也,先宜(趙本有「服」字)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柴胡加芒硝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傷寒十三日,再傳經盡,當解之時也。若不解,胸脅滿而嘔者,邪氣猶在表裡之間,此為柴胡湯證;若以柴胡湯下之,則更無潮熱自利。醫反以丸藥下之,虛其腸胃,邪氣(醫統本作「熱」)乘虛入腑,日晡所發潮熱,熱已而利也。潮熱雖為熱實,然胸脅之邪未已,故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熱。

傷寒十三日不解,(趙本無「不解」二字)過經,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傷寒十三日再傳經盡,謂之過經。譫語者,陽明胃熱也,當以諸承氣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津液偏滲,大便當硬,反下利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也。下利,脈微而厥者,虛寒也,今脈調和,則非虛寒,由腸虛胃熱,協熱而利也,與調胃承氣湯以下胃熱。

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當先解(趙本有「其」字)外。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方。(趙本注:「後云:解外宜桂枝湯」)

白話文:

【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】

太陽病超過十多天,醫師反而多次使用瀉下法,之後四五天若仍出現柴胡湯證症狀(如胸脅脹滿、嘔吐等),應先給予小柴胡湯。若嘔吐不止、心窩部緊迫、鬱悶微煩躁,表示病邪未除,改用大柴胡湯瀉下即可痊癒。

即使病程較長且多次瀉下,只要柴胡湯證未消失,仍須先服小柴胡湯解表。醫書記載:凡柴胡湯證誤用瀉下法後,若症狀仍在,可再次使用柴胡湯。嘔吐停止代表表裡調和;若持續嘔吐並伴隨鬱悶煩躁,說明裡熱熾盛、積聚胃中,此時用大柴胡湯瀉除裡熱即癒。

■大柴胡湯組成: 柴胡(半斤)、黃芩(三兩)、芍藥(三兩)、半夏(半升,洗淨)、生薑(五兩切片)、枳實(四枚炙烤)、大棗(十二枚剖開)、大黃(二兩)。
柴胡黃芩清心退熱,枳實芍藥調陰洩熱,半夏散逆氣,薑棗調和營衛。
煎服法: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,去渣再煎濃縮,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另有配方會加大黃二兩,若不加恐難發揮大柴胡湯功效。

■其他證治:

  1. 傷寒十三天未癒,出現胸脅脹滿嘔吐、午後潮熱後輕微腹瀉,本屬柴胡湯證,誤用丸藥瀉下導致虛性腹瀉。潮熱屬實熱,先服小柴胡湯解表,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清裡熱。

  2. 傷寒十三天未解轉為譫語,屬陽明熱證應瀉下。若小便通利本應便秘卻腹瀉,脈象正常者,是誤用丸藥瀉下所致。若自發腹瀉但脈不微弱,反見調和脈象,屬腸虛胃熱的「協熱利」,用調胃承氣湯清胃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