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4)
卷三 (14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得病六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寒,手足溫,則邪氣在半表半裡,未為實,反二三下之,虛其胃氣,損其津液,邪蘊於裡,故不能食而脅下滿痛。胃虛為熱蒸之,熏發於外,面目及身悉黃也。頸項強者,表仍未解也。小便難者,內亡津液。雖本柴胡湯證,然以裡虛,下焦氣澀而小便難,若與柴胡湯,又走津液,後必下重也。
不因飲水而嘔者,柴胡湯證。若本因飲而嘔者,水停心下也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先渴卻嘔者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。飲水者,水停而嘔;食谷者,物聚而噦,皆非小柴胡湯所宜,二者皆柴胡湯之戒,不可不識也。
傷寒四五日,身熱惡風,頸項強,脅下滿,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身熱惡風,頸項強者,表未解也;脅下滿而渴者,里不和也。邪在表則手足通熱,邪在裡則手足厥寒;今手足溫者,知邪在表裡之間也。與小柴胡湯以解表裡之邪。
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先與小建中湯;不瘥者,與小柴胡湯主之。
脈陽澀、陰弦,而腹中急痛者,當作里有虛寒治之,與小建中湯,溫中散寒;若不瘥者,非裡寒也,必由邪氣自表之裡,裡氣不利所致,與小柴胡湯,去黃芩加芍藥,以除傳裡之邪。
小建中湯方:
桂枝(三兩,去皮。味辛熱),甘草(三趙本作「二」兩,炙。味甘平),大棗(十二枚,擘。味甘溫),芍藥(六兩。味酸微寒),生薑(三兩,切。味辛溫),膠飴(一升。味甘溫)
建中者,建脾也。《內經》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膠飴、大棗、甘草之甘以緩中也。辛潤散也,榮衛不足,潤而散之,桂枝、生薑之辛,以行榮衛。酸收也、泄也,正氣虛弱,收而行之,芍藥之酸,以收正氣。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(趙本無「膠」字)飴,更上微火,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,以甜故也。
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
柴胡證,是邪氣在表裡之間也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咳,但見一證,便宜與柴胡湯治之,不必待其證候全具也。
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,若柴胡證不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(趙本有「復」字)發熱汗出而解。
邪在半表半裡之間,為柴胡證,即未作裡實,醫便以藥下之;若柴胡證仍在者,雖下之不為逆,可復與柴胡湯以和解之。得湯,邪氣還表者,外作蒸蒸而熱,先經下,裡虛,邪氣欲出,內則振振然也。正氣勝、陽氣生,卻復發熱汗出而解也。
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
傷寒二三日,邪氣在表,未當傳裡之時,心中悸而煩,是非邪氣搏所致。心悸者,氣虛也;煩者,血虛也。以氣血內虛,與小建中湯先建其里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病人發病六七天,脈象遲緩浮弱,怕風寒,手腳溫暖,表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,還不算實證,如果反覆瀉下二三次,會耗傷胃氣,損耗津液,導致邪氣鬱積在裡,因此吃不下東西,且脅下脹痛。胃氣虛弱則會產生內熱,熏蒸到體表,導致臉部和全身發黃。頸項僵硬表示表證尚未解除。小便困難表示體內津液不足。雖然符合柴胡湯的症狀,但由於裡虛,下焦氣血阻滯導致小便困難,如果使用柴胡湯,又會耗損津液,之後病情會更嚴重。
如果不是因為喝水而嘔吐,那就是柴胡湯的症狀。如果本來就因為喝水而嘔吐,那是水停留在心下。金匱要略記載:先渴後嘔,是水停留在心下,屬於飲邪。喝水後嘔吐,是水停積而嘔吐;吃穀物後嘔吐,是食物積聚而嘔逆,這些都不是小柴胡湯適用的情況,這兩種情況都是使用柴胡湯的禁忌,不可不知。
傷寒四五天,身體發熱怕風,頸項僵硬,脅下脹滿,手腳溫暖但口渴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身體發熱怕風,頸項僵硬表示表證未解;脅下脹滿口渴表示裡不和。邪氣在表則手腳發熱,邪氣在裡則手腳厥冷;現在手腳溫暖,說明邪氣在表裡之間。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表裡同病的邪氣。
傷寒,陽脈澀滯,陰脈弦緊,通常會伴隨腹部絞痛,先服用小建中湯;如果沒有好轉,再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陽脈澀滯、陰脈弦緊,伴隨腹部絞痛,應當治療裡有虛寒,服用小建中湯,溫中散寒;如果沒有好轉,就不是裡寒,一定是邪氣由表入裡,裡氣不暢導致,服用去黃芩加芍藥的小柴胡湯,來去除傳入裡面的邪氣。
小建中湯方:
桂枝(三兩,去皮)、甘草(三兩,炙)、大棗(十二枚,擘)、芍藥(六兩)、生薑(三兩,切)、麥芽糖(一升)
建中,就是健脾。內經記載:脾喜緩,急則食甘以緩之。麥芽糖、大棗、甘草的甘味可以緩和中焦。辛味潤澤、散發,榮衛不足,潤澤以散之,桂枝、生薑的辛味,以運行榮衛。酸味收斂、泄瀉,正氣虛弱,收斂以行之,芍藥的酸味,以收斂正氣。
以上六味藥,用七升水,煮成三升,去渣,加入麥芽糖,再用微火熬化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嘔吐的人不能服用建中湯,因為它太甜了。
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的症狀,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就可以服用,不必所有症狀都出現。
柴胡證,是邪氣在表裡之間,可能胸中煩躁但不嘔吐,或口渴,或腹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悸,或小便不利,或不口渴但身體微熱,或咳嗽,只要出現一種症狀,就可以用柴胡湯治療,不必等到所有症狀都出現。
凡是柴胡湯治療的病症而瀉下,如果柴胡證沒有好轉,再次服用柴胡湯,就會感覺身體微微發熱,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。
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,屬於柴胡證,還沒有變成裡實證,醫生就用藥物瀉下;如果柴胡證仍然存在,雖然瀉下不至於逆反,可以再次服用柴胡湯來調和解表。服用藥物後,邪氣回歸到體表,體表會感覺微微發熱,先前經過瀉下,裡虛,邪氣想要排出,內在會感覺微微顫抖。正氣充足,陽氣生髮,就會再次發熱出汗而痊癒。
傷寒二三日,心悸煩躁,可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傷寒二三日,邪氣在表,還未傳入裡的時候,心悸煩躁,不是邪氣搏結所致。心悸是氣虛;煩躁是血虛。因為氣血內虛,用小建中湯先調理裡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