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3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後加減法:(趙本無此四字)

若胸中煩而不嘔,(趙本有「者」字)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。

胸中煩而不嘔,熱聚而氣不逆也。甘者令人中滿,方熱聚,無用人參之補;辛散逆氣,既不嘔,無用半夏之辛溫。熱宜寒療,聚宜苦,栝蔞實苦寒,以泄胸中蘊熱。

若渴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去半夏,加人參,合前成四兩半,栝蔞根四兩。

半夏燥津液,非渴者所宜。人參甘而潤,栝蔞根苦而涼,徹熱生津,二物為當。

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三兩。

去黃芩惡寒中,加芍藥以通壅。

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四兩。

甘,令人中滿痞者,去大棗之甘。咸以軟之,痞硬者,加牡蠣之咸。

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四兩。

飲而水蓄不行為悸,小便不利。《內經》曰:腎欲堅。急食苦以堅腎,則水益堅,故去黃芩。淡味滲泄為陽,茯苓甘淡以泄伏水。

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(趙本有「枝」字)三兩,溫覆取(趙本無「取」字)微汗愈。

不渴者,里和也,故去人參。外有微熱,表未解也,加桂以發汗。

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半升,乾薑二兩。

咳者,氣逆也。甘則壅氣,故去人參、大棗。《內經》曰: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五味子之酸,以收逆氣。肺寒則咳,散以辛熱,故易生薑以乾薑之熱也。

血弱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,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(趙本作「嘿嘿」)不欲飲食。臟腑相連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故使嘔也。(趙本注:「一云臟腑相違,其病必下,脅膈中痛」)小柴胡湯主之。

人之氣血隨時盛衰,當月郭空之時,則為血弱氣盡,腠理開疏之時也。邪氣乘虛,傷人則深。《針經》曰:月郭空,則海水東盛,人血氣虛,衛氣去,形獨居,肌肉減,皮膚緩,腠理開,毛髮殘,瞧理薄,(醫統本有「煙」字)垢落,當是時遇賊風,則其入深者是矣。邪因正虛,自表之裡,而結於脅下,與正分爭,作往來寒熱。

默默不欲飲食,此為自外之內。經絡與臟腑相連,氣隨經必傳於裡,故曰其痛下。痛,一作病。邪在上焦為邪高,邪漸傳裡為痛下,裡氣與邪氣相搏,逆而上行,故使嘔也。與小柴胡湯,以解半表半裡之邪。

服柴胡湯已,渴者,屬陽明也,(趙本無「也」字)以法治之。

服小柴胡湯,表邪已而渴,里邪傳於陽明也,以陽明治之。

得病六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寒,手足溫,醫二三下之,不能食,而脅下滿痛,面目及身黃,頸項強,小便難者,與柴胡湯。後必下重,本渴,而飲水(趙本作「飲水而嘔者」)嘔者,柴胡湯不中與也。食谷者噦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將上述七味藥材,以十二升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液,濾去藥渣,再煎煮濃縮至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後續加減法:

  1. 若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則去除半夏、人參,加入一枚栝蔞實。
  • 胸中煩悶不嘔,是因熱氣聚集而氣未上逆。甘味易致脹滿,熱聚時不宜用人參補益;辛味散氣,既無嘔吐,則不需半夏辛溫。熱證宜用寒藥,氣聚宜苦味,栝蔞實苦寒,可清洩胸中鬱熱。
  1. 若口渴,則去除半夏,增加人參至四兩半,並加入四兩栝蔞根。
  • 半夏易耗津液,不適合口渴者。人參甘潤,栝蔞根苦涼,能清熱生津,兩者合用恰當。
  1. 若腹中疼痛,則去除黃芩,加入三兩芍藥。
  • 去黃芩以防寒中,加芍藥以疏通氣血壅滯。
  1. 若脅下脹滿硬結,則去除大棗,加入四兩牡蠣。
  • 甘味易致脹滿,故去大棗;咸味能軟堅,故加牡蠣。
  1. 若心悸、小便不利,則去除黃芩,加入四兩茯苓。
  • 水飲停蓄導致心悸、小便不利。《內經》雲:「腎欲堅」,苦味反使水更堅固,故去黃芩。茯苓甘淡,能滲洩水濕。
  1. 若不渴且外有微熱,則去除人參,加入三兩桂枝,溫覆身體至微汗即癒。
  • 不渴表示裡氣調和,故去人參;外有微熱為表邪未解,加桂枝發汗。
  1. 若咳嗽,則去除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入半升五味子及二兩乾薑。
  • 咳嗽因氣上逆,甘味易壅滯氣機,故去人參、大棗。《內經》雲:「肺欲收」,酸味能收斂,故加五味子。肺寒致咳,需辛熱散寒,故以乾薑替代生薑。

小柴胡湯主治:
氣血虛弱時,腠理疏鬆,邪氣乘虛而入,與正氣相搏於脅下,正邪交爭,表現為寒熱交替、靜默厭食。臟腑相連,邪氣由表入裡,上焦邪盛則痛感下傳,裡氣與邪相爭而上逆,故嘔吐。此時宜用小柴胡湯和解半表半裡之邪。

服藥後變化:
服小柴胡湯後若出現口渴,表示邪已轉屬陽明,應按陽明病治法處理。

誤治案例:
患病六七日,脈象遲浮弱,惡風寒但手足溫,醫者誤用攻下,導致食慾不振、脅下滿痛、身目發黃、頸項強直、小便困難。此時若用柴胡湯,可能加重下墜感;若本有口渴卻飲水嘔吐,或進食後呃逆,則不宜再用柴胡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