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2)
卷三 (12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(趙本注:「一作微」)必先振慄,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但陰脈微(趙本注:「一作尺脈實」)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主之」二字,又趙本注:「一云,用大柴胡湯」)
脈陰陽俱停無偏勝者,陰陽氣和也。經曰: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處,大小浮沉遲數同等,此脈陰陽為和平,雖劇當愈。今(醫統本有「脈」字)陰陽既和,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,陽不足而陰有餘也,經曰:陽虛陰盛,汗之則愈。陰脈微者,陰不足而陽有餘也,經曰:陽盛陰虛,下之則愈。
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,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
太陽中風,風並於衛,則衛實而榮虛。榮者陰也,衛者陽也。發熱汗出,陰弱陽強也。《內經》曰: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,與桂枝湯解散風邪,調和榮衛。
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(趙本作「嘿嘿」)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咳者,與小柴胡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與」字)
病有在表者,有在裡者,有在表裡之間者。此邪氣在表裡之間,謂之半表半裡證。五六日,邪氣自表傳裡之時。中風者,或傷寒至五六日也。《玉函》曰:中風五六日,傷寒,往來寒熱,即是。或中風,或傷寒,非是傷寒再中風,中風復傷寒也。經曰: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,便是,不必悉具者正是。
謂或中風、或傷寒也。邪在表則寒,邪在裡則熱。今邪在半表半裡之間,未有定處,是以寒熱往來也。邪在表,則心腹不滿,邪在裡,則心腹脹滿。今止言胸脅苦滿,知邪氣在表裡之間,未至於心腹滿,言胸脅苦滿,知邪氣在表裡也。默默,靜也。邪在表,則呻吟不安,邪在裡,則煩悶亂。
《內經》曰:陽入之陰則靜。默默者,邪方自表之裡,在表裡之間也。邪在表則能食,邪在裡則不能食,不欲食者,邪在表裡之間,未至於必不能食也。邪在表,則不煩不嘔,邪在裡,則煩滿而嘔,(醫統本有「心」字)煩喜嘔者,邪在表方傳裡也。邪初入里,未有定處,則所傳不一,故有或為之證。
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即是此或為之證。
小柴胡湯方:
柴胡(半斤。味苦,微寒),黃芩(三兩。味苦寒),人參(三兩。味甘溫),甘草(三兩,趙本有「炙」字。味甘平),半夏(半升,洗。味辛溫),生薑(三兩,切。味辛溫),大棗(十三,趙本醫統本並作「二」,枚,擘。味甘溫)
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。柴胡、黃芩之苦,以發傳邪之熱。里不足者,以甘緩之。人參、甘草之甘,以緩中和之氣。邪半入里則裡氣逆,辛以散之,半夏以除煩嘔;邪半在表,則榮衛爭之,辛甘解之,薑棗以和榮衛。
白話文:
【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】
太陽病未癒,若脈象陰陽兩部皆平穩(一說「微」),患者會先發冷顫抖,接著出汗而痊癒。若僅陽脈微弱,應先發汗解表;若僅陰脈微弱(一說「尺脈實」),則需用瀉下法治療。欲瀉下者,宜選用調胃承氣湯(另有記載建議大柴胡湯)。
當陰陽脈象均衡無偏勝時,表示氣血調和。經典雲: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處脈象的強弱、浮沈、快慢一致,屬平和脈象,即使病症嚴重亦將痊癒。此時患者會先寒顫後汗出而解。陽脈微弱反映陽氣不足、陰氣偏盛,經典謂「陽虛陰盛者,發汗可愈」;陰脈微弱則示陰液不足、陽氣偏亢,經典稱「陽盛陰虛者,瀉下可愈」。
太陽病出現發熱汗出,是營氣虛弱、衛氣亢盛所致。欲祛除風邪,宜用桂枝湯調和營衛。太陽中風證時,風邪侵襲衛分導致衛實營虛。營屬陰,衛屬陽,發熱汗出即陰弱陽強之象。《內經》言「陰虛則陽必乘之」,故氣短、時熱汗出,可用桂枝湯祛風邪、調營衛。
傷寒或中風五六日,出現寒熱交替、胸脅脹悶、沈默寡言、食慾不振、心煩喜嘔等症,或伴隨胸中煩悶不嘔、口渴、腹痛、脅下硬滿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微熱、咳嗽等,宜用小柴胡湯主治。此為邪在半表半裏之證,五六日乃表邪傳裏之期。《玉函經》指出,無論中風或傷寒,只要見柴胡湯證候之一即可使用,不必悉具。
邪在表則惡寒,在裏則發熱。半表半裏時邪無定處,故寒熱往來。表證無胸腹脹滿,裏證則脹滿明顯,現僅胸脅脹悶,可知邪居表裏之間。沈默是因邪由表入裏的過渡狀態;不欲食反映邪未完全入裏;心煩喜嘔顯示邪正從表向裏傳變。初入裏時邪無定所,故症狀多變,凡見柴胡湯主證之一即可辨證施治。
小柴胡湯組成:
柴胡(半斤,苦微寒)
黃芩(三兩,苦寒)
人參(三兩,甘溫)
炙甘草(三兩,甘平)
半夏(半升洗,辛溫)
生薑(三兩切,辛溫)
大棗(十二枚擘,甘溫)
《內經》雲「熱邪內蘊,以苦藥發散」,柴胡、黃芩之苦可清透傳變之熱;「裏氣不足,以甘藥緩補」,人參、甘草之甘能調和中氣;邪半入裏致氣逆,半夏之辛可止嘔;邪半在表致營衛相爭,薑棗辛甘組合能調和營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