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咽喉乾燥者,不可發汗。
津液不足也。
淋家不可發汗,發汗必便血。
膀胱裡熱則淋,反以湯藥發汗,亡耗津液,增益(醫統本作「損」)客熱,膀胱虛燥,必小便血。
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發汗則痓。(趙本作「汗出則痓」)
表虛聚熱,則生瘡,瘡家身疼如傷寒,不可發汗,發汗則表氣愈虛,熱勢愈甚,生風,故變痓也。
衄家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急緊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
衄者,上焦亡血也。若發汗,則上焦津液枯竭,經絡乾澀,故額上陷,脈急緊。諸脈者,皆屬於目。筋脈緊急則牽引其目,故直視不能眴。眴瞬合目也。《針經》曰:陰氣虛則目不瞑,亡血為陰虛,是以不得眠也。
亡血家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而振。
《針經》曰: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亡血發汗,則陰陽俱虛,故寒慄而振搖。
汗家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,小便已,陰疼,與禹餘糧丸,闕。(趙本注:「方本闕」)
汗者心之液,汗家重發汗,則心虛恍惚心亂;奪汗則無水,故小便已,陰中疼。
病人有寒,復發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(趙本注:「一作逆」)
病人有寒,則當溫散,反發汗,損陽氣,胃中冷,必吐蛔也。
本發汗而復下之,此為逆也;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本先下之,而反汗之為逆;若先下之,治不為逆。
病在表者,汗之為宜,下之為逆;病在裡者,下之為宜,汗之為逆。經曰:陽盛陰虛,汗之則死,下之則愈,陽虛陰盛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。
傷寒醫下之,續得下利,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;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湯;救表宜桂枝湯。
傷寒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者,以裡氣不足,必先救之,急與四逆湯。得清便自調,知裡氣已和,然後急與桂枝湯以救表,身疼者,表邪也。《內經》曰:病發而不足,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此以寒為本也。
病發熱,頭痛,脈反沉,若不瘥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。(趙本有「四逆湯方」詳見本書卷二)
發熱頭痛,表病也。脈反沉者,里脈也。經曰:表有病者,脈當浮大;今脈反沉遲,故知愈也。見表病而得里脈則當瘥,若不瘥,為內虛寒甚也,與四逆湯救其里。
太陽病,先下之(趙本無「之」字)而不愈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得(趙本無「得」字)里未和,然後復下之。
冒者,郁也,下之則裡虛而亡血;汗之則表虛而亡陽。表裡俱虛,寒氣拂(醫統本作「怫」)郁,其人因致冒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亡血復汗,寒多,故令鬱冒,汗出則拂(醫統本作「怫」)郁之邪得解,則冒愈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汗出表和而里未和者,然後復下之。
白話文:
咽喉乾燥的人,不能發汗,因為津液不足。
尿頻的人也不可發汗,發汗必定會便血。因為膀胱裡有熱才會尿頻,如果用湯藥發汗,反而會耗損津液,加重體內的熱邪,使膀胱乾燥,必定會小便出血。
長瘡的人,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能發汗,發汗就會抽搐。因為表虛聚熱才會長瘡,長瘡的人身體疼痛像傷寒一樣,不能發汗,發汗會使表面的氣更虛弱,熱勢更盛,生風,所以才會抽搐。
流鼻血的人不可發汗,發汗後必定會額頭凹陷,脈搏急促緊弦,眼睛直視不能眨眼,睡不著覺。流鼻血是上焦失血,如果發汗,則上焦津液枯竭,經絡乾燥,所以額頭凹陷,脈搏急促緊弦。所有脈絡都與眼睛相連,筋脈緊急就會牽引眼睛,所以直視不能眨眼。眨眼是閉合眼睛的動作。《針經》說:陰氣虛弱則眼睛閉不上,失血就是陰虛,所以睡不著覺。
失血的人,不能發汗,發汗就會寒慄發抖。《針經》說:奪取血液則沒有汗,奪取汗液則沒有血液。失血的人再發汗,則陰陽都虛弱,所以寒慄發抖。
已經發過汗的人再次大量發汗,必定會神志恍惚心神不定,小便不利,陰部疼痛,應服用禹餘糧丸(藥方缺失)。因為汗液是心的津液,已經發過汗的人再次大量發汗,就會心虛神志恍惚;奪取汗液則沒有津液,所以小便不利,陰部疼痛。
病人已經有寒邪,又再發汗,胃中寒冷,必定會嘔吐蛔蟲。病人已有寒邪,應該溫和地散寒,反而發汗,損傷陽氣,胃中寒冷,必定會嘔吐蛔蟲。
本來應該發汗卻又使用了瀉下藥,這是錯誤的;如果先發汗,則不算錯誤。本來應該先瀉下,卻反而發汗,這是錯誤的;如果先瀉下,則不算錯誤。
疾病在表證的,發汗是適宜的,瀉下是錯誤的;疾病在裡證的,瀉下是適宜的,發汗是錯誤的。經書說:陽盛陰虛,發汗則死,瀉下則愈;陽虛陰盛,發汗則愈,瀉下則死。
傷寒病人瀉下後,持續腹瀉,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,應急救裡證;如果瀉下後,大便恢復正常,身體疼痛,應急救表證。救裡證宜用四逆湯;救表證宜用桂枝湯。
傷寒瀉下後,持續腹瀉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,應急救裡證,因為裡氣不足,必須先救治,急用四逆湯。如果大便恢復正常,知道裡氣已經調和,然後再用桂枝湯救治表證,身體疼痛是表邪。內經說:疾病發作而不足,治標又治本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這是以寒邪為本。
病人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陷,如果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,應該救治裡證,宜用四逆湯。
發熱頭痛是表證,脈象反而沉陷是裡證。經書說:表證的病人,脈象應該浮大;現在脈象反而沉遲,所以知道疾病已經好轉。見到表證卻得到裡證的脈象,應該就會好轉,如果沒有好轉,是因為內虛寒重,用四逆湯救治裡證。
太陽病,先瀉下而沒有好轉,又再次發汗,因此表裡都虛弱,病人因此而冒汗,冒汗後汗出而自愈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汗出使表證和解。如果裡證沒有和解,然後再瀉下。
冒汗是鬱結的意思,瀉下則裡證虛弱而失血;發汗則表證虛弱而失陽。表裡都虛弱,寒邪鬱結,病人因此而冒汗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失血又發汗,寒邪很多,所以導致鬱結冒汗,汗出則鬱結的邪氣得以解除,則冒汗就好了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冒汗想要好轉,必須大量出汗。汗出使表證和解而裡證沒有和解,然後再瀉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