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0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梔子甘草豉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梔子生薑豉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少氣者,熱傷氣也,加甘草以益氣;嘔者,熱煩而氣逆也,加生薑以散氣。少氣,則氣為熱搏散而不收者,甘以補之可也;嘔,則氣為熱搏逆而不散者,辛以散之可也。

發汗、若下之而煩熱,胸中窒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
陽受氣於胸中,發汗若下,使陽氣不足,邪熱客於胸中,結而不散,故煩熱而胸中窒塞,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。

傷寒五六日,大下之後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未欲解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

傷寒五六日,邪氣在裡之時,若大下後,身熱去,心胸空者,為欲解。若大下後,身熱去而心結痛者,結胸也;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虛煩也。結胸為熱結(醫統本作「客」)胸中,為實,是熱氣已收斂於內,則外身熱去;虛煩為熱客胸中,未結為實,散漫為煩,是以身熱不去。六七日為欲解之時,以熱為虛煩,故云未欲解也。與梔子豉湯以吐除之。

傷寒下後,心煩、腹滿、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
下後,但腹滿而不心煩,即邪氣入里為裡實;但心煩而不腹滿,即邪氣在胸中為虛煩。既煩且滿,則邪氣壅於胸腹之間也。滿則不能坐,煩則不能臥,故(醫統本有「令」字)臥起不安。與梔子厚朴湯,吐煩泄滿。

梔子厚朴湯方:

梔子(十四枚,趙本作個,擘。味苦寒),厚朴(四兩,姜炙。趙本作炙,去皮,苦溫),枳實(四枚,水浸,去穰,炒。趙本作「炙令黃」,味苦寒)

酸苦湧泄。梔子之苦,以湧虛煩;厚朴枳實之苦,以泄腹滿。

以上(趙本作「右」)三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溫進一服,得吐者,止後服。

傷寒,醫以丸藥大下之,身熱不去,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主之。

丸藥不能除熱,但損正氣。邪氣乘虛留於胸中而未入深者,則身熱不去而微煩,與梔子乾薑湯,吐煩益正氣。

梔子乾薑湯方:

梔子(十四枚,趙本作「個」擘。味苦寒),乾薑(二兩。味辛熱)

苦以湧之,梔子之苦以吐煩。辛以潤之,乾薑之辛以益氣。

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溫進一服,得吐者,止後服。

凡用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服之。

病人舊微溏者,裡虛而寒在下也,雖煩則非蘊熱,故不可與梔子湯。《內經》曰:先泄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,必且調之,後乃治其他病。

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(趙本注:「一作僻」)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真武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六)

發汗不解仍發熱,邪氣未解也;心下悸、頭眩、身瞤動、振振欲擗地者,汗出亡陽也。裡虛為悸,上虛為眩,經虛為身瞤振振搖,與真武湯主之,溫經復陽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若患者氣息短弱,用梔子甘草豉湯治療。若嘔吐,則用梔子生薑豉湯治療。

氣息短弱是因熱邪損傷氣機,加甘草以補益氣力;嘔吐是因熱邪擾亂導致氣機上逆,加生薑以散氣降逆。氣息短弱時,氣被熱邪耗散而不收斂,可用甘味藥物補益;嘔吐時,氣被熱邪逼迫上逆而不散,可用辛味藥物發散。

發汗或攻下後,若出現煩熱、胸中窒悶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
陽氣來源於胸中,發汗或攻下後,陽氣不足,邪熱停滯胸中,鬱結不散,因而煩熱且胸中窒塞,用梔子豉湯以吐除胸中邪氣。

傷寒五六日,大下之後,若身熱不退、心中結痛,表示病未解除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
傷寒五六日,邪氣在裡,若大下後身熱退、心胸舒暢,表示病將解。若大下後身熱退但心結痛,是結胸證;若身熱不退且心中結痛,是虛煩證。結胸是熱邪結聚胸中,屬實證,熱氣已內斂,故身熱退;虛煩是熱邪散漫胸中,未結成實,故身熱不退。六七日為病應解之時,但因熱邪未除,故稱「未欲解」,用梔子豉湯吐除邪氣。

傷寒攻下後,心煩、腹滿、坐臥不安,用梔子厚朴湯治療。

攻下後,若僅腹滿而不心煩,是邪氣入裡成實;若僅心煩而不腹滿,是邪氣在胸中成虛煩。若既煩且滿,表示邪氣壅滯胸腹之間。腹滿則不能久坐,心煩則不能安臥,因而坐臥不安,用梔子厚朴湯以除煩洩滿。

梔子厚朴湯方
梔子(十四枚,擘開,苦寒)、厚朴(四兩,薑炙,苦溫)、枳實(四枚,水浸去瓤炒,苦寒)。

梔子之苦可湧吐虛煩,厚朴、枳實之苦可洩除腹滿。

上三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渣,分兩次服。溫服一次,若得吐即停服。

傷寒時,醫生用丸藥大下後,身熱不退、微煩,用梔子乾薑湯治療。

丸藥不能清熱,反傷正氣。邪氣乘虛留滯胸中而未深入,故身熱不退且微煩,用梔子乾薑湯以吐煩並補益正氣。

梔子乾薑湯方
梔子(十四枚,擘開,苦寒)、乾薑(二兩,辛熱)。

梔子之苦可湧吐煩熱,乾薑之辛可補益氣機。

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渣,分兩次服。溫服一次,若得吐即停服。

凡用梔子湯,若患者素有輕微洩瀉,不可服用。

素有洩瀉者,表示裡虛寒在下,雖有心煩亦非熱邪蘊結,故不可用梔子湯。《內經》雲:先有洩瀉而後生他病者,應先調治根本,再治其他症狀。

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病不解,仍發熱,並有心下悸動、頭暈、身體顫動、站立不穩欲倒地者,用真武湯治療。

發汗後病不解仍發熱,表示邪氣未除;心下悸、頭暈、身顫、站立不穩,是因汗出亡陽。裡虛則心悸,上虛則頭暈,經脈虛則身顫搖晃,用真武湯溫經回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