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梔子甘草豉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梔子生薑豉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少氣者,熱傷氣也,加甘草以益氣;嘔者,熱煩而氣逆也,加生薑以散氣。少氣,則氣為熱搏散而不收者,甘以補之可也;嘔,則氣為熱搏逆而不散者,辛以散之可也。
發汗、若下之而煩熱,胸中窒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陽受氣於胸中,發汗若下,使陽氣不足,邪熱客於胸中,結而不散,故煩熱而胸中窒塞,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。
傷寒五六日,大下之後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未欲解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
傷寒五六日,邪氣在裡之時,若大下後,身熱去,心胸空者,為欲解。若大下後,身熱去而心結痛者,結胸也;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虛煩也。結胸為熱結(醫統本作「客」)胸中,為實,是熱氣已收斂於內,則外身熱去;虛煩為熱客胸中,未結為實,散漫為煩,是以身熱不去。六七日為欲解之時,以熱為虛煩,故云未欲解也。與梔子豉湯以吐除之。
傷寒下後,心煩、腹滿、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下後,但腹滿而不心煩,即邪氣入里為裡實;但心煩而不腹滿,即邪氣在胸中為虛煩。既煩且滿,則邪氣壅於胸腹之間也。滿則不能坐,煩則不能臥,故(醫統本有「令」字)臥起不安。與梔子厚朴湯,吐煩泄滿。
梔子厚朴湯方:
梔子(十四枚,趙本作個,擘。味苦寒),厚朴(四兩,姜炙。趙本作炙,去皮,苦溫),枳實(四枚,水浸,去穰,炒。趙本作「炙令黃」,味苦寒)
酸苦湧泄。梔子之苦,以湧虛煩;厚朴枳實之苦,以泄腹滿。
以上(趙本作「右」)三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溫進一服,得吐者,止後服。
傷寒,醫以丸藥大下之,身熱不去,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主之。
丸藥不能除熱,但損正氣。邪氣乘虛留於胸中而未入深者,則身熱不去而微煩,與梔子乾薑湯,吐煩益正氣。
梔子乾薑湯方:
梔子(十四枚,趙本作「個」擘。味苦寒),乾薑(二兩。味辛熱)
苦以湧之,梔子之苦以吐煩。辛以潤之,乾薑之辛以益氣。
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溫進一服,得吐者,止後服。
凡用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服之。
病人舊微溏者,裡虛而寒在下也,雖煩則非蘊熱,故不可與梔子湯。《內經》曰:先泄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,必且調之,後乃治其他病。
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(趙本注:「一作僻」)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真武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六)
發汗不解仍發熱,邪氣未解也;心下悸、頭眩、身瞤動、振振欲擗地者,汗出亡陽也。裡虛為悸,上虛為眩,經虛為身瞤振振搖,與真武湯主之,溫經復陽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若病人氣虛,用梔子甘草豉湯治療;若病人嘔吐,用梔子生薑豉湯治療。(方劑詳見本書第十卷)
氣虛是因為熱邪傷氣,加入甘草益氣;嘔吐是因為熱邪導致煩躁,氣機逆亂,加入生薑以疏通氣機。氣虛是熱邪搏擊氣機,導致氣機散而不收,用甘草補氣即可;嘔吐是熱邪搏擊氣機,導致氣機逆而不散,用辛味藥物疏散即可。
若病人發汗或瀉下後,仍感煩熱、胸悶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陽氣原本在胸中,發汗或瀉下後,陽氣不足,邪熱停留在胸中,凝聚而不散,所以出現煩熱胸悶,用梔子豉湯去除胸中邪氣。
傷寒病五六天,大瀉之後,發熱不退,心中絞痛,說明病情尚未好轉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傷寒病五六天,邪氣仍在體內,如果大瀉之後,發熱退去,心胸感覺空虛,則病情將要好轉。如果大瀉之後,發熱退去但心中絞痛,是結胸;如果發熱不退,心中絞痛,是虛煩。結胸是熱邪結聚在胸中,屬實證,熱邪已收斂於內,所以外在發熱症狀消失;虛煩是熱邪客於胸中,尚未凝結成實證,表現為散漫的煩躁,所以發熱不退。六七天是病情將要好轉的時候,發熱屬於虛煩,所以說病情尚未好轉。用梔子豉湯將邪氣吐出。
傷寒病瀉下後,心煩、腹脹、臥立不安,用梔子厚朴湯治療。
瀉下後,只有腹脹而無心煩,是邪氣入裡,屬於裡實;只有心煩而無腹脹,是邪氣在胸中,屬於虛煩。既心煩又腹脹,是邪氣壅塞於胸腹之間。腹脹則坐臥不安,心煩則不能安臥,所以臥立不安。用梔子厚朴湯,既能去除煩躁,又能瀉去腹脹。
梔子厚朴湯方劑:
梔子(十四枚,掰開)、厚朴(四兩,薑汁炙,去皮)、枳實(四枚,水浸,去瓤,炒)
酸苦湧泄。梔子之苦,能湧出虛煩;厚朴、枳實之苦,能瀉去腹脹。
以上三味藥,加水三升半,煎至一升半,去渣,分二次服用。溫服第一劑,若能嘔吐,則停止服用第二劑。
傷寒病,用丸藥大瀉後,發熱不退,微感煩躁,用梔子乾薑湯治療。
丸藥不能去除熱邪,反而傷及正氣。邪氣乘虛而留在胸中,尚未深入,所以發熱不退而微感煩躁,用梔子乾薑湯,既能去除煩躁,又能益氣。
梔子乾薑湯方劑:
梔子(十四枚,掰開)、乾薑(二兩)
苦味能湧出邪氣,梔子的苦味能去除煩躁;辛味能溫潤,乾薑的辛味能益氣。
以上二味藥,加水三升半,煎至一升半,去渣,分二次服用。溫服第一劑,若能嘔吐,則停止服用第二劑。
凡是用梔子湯,舊有輕度泄瀉的病人,不可服用。
舊有輕度泄瀉的病人,脾胃虛寒,下焦虛冷,即使煩躁也不是熱邪鬱積,所以不可服用梔子湯。《內經》說:先瀉後生病的,治療應先調理根本,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。
太陽病發汗,汗出後症狀未解,病人仍然發熱,心悸,頭暈,肢體震顫,渾身發抖,想要抓地,用真武湯治療。(方劑詳見本書第六卷)
發汗後症狀未解仍然發熱,是邪氣未解;心悸、頭暈、肢體震顫、渾身發抖,想要抓地,是汗出傷陽。裡虛則心悸,上虛則頭暈,經虛則肢體震顫,用真武湯溫補經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