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陽不足者,補之以甘,茯苓、白朮,生津液而益陽也。裡氣逆者,散之以辛,桂枝、甘草,行陽散氣。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發汗,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,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發汗病解,則不惡寒;發汗病不解,表實者,亦不惡寒。今發汗病且不解,又反惡寒者,榮衛俱虛也。汗出則榮虛,惡寒則衛虛,與芍藥甘草附子湯,以補榮衛。

芍藥甘草附子湯方:

芍藥(三兩。味酸,微寒),甘草(三兩,炙。味甘平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。味辛熱)

芍藥之酸,收斂津液而益榮;附子之辛溫,固陽氣而補衛;甘草之甘,調和辛酸而安正氣。

以上(趙本作「右」)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溫(趙本有「三」字)服,疑非仲景意。(趙本作「方」)

發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
發汗若下,病宜解也,若病仍不解,則發汗外虛陽氣,下之內虛陰氣,陰陽俱虛,邪獨不解,故生煩躁。與茯苓四逆湯,以復陰陽之氣。

茯苓四逆湯方:

茯苓(六,趙本作「四」兩。味甘平),人參(一兩。味甘溫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,乾薑(一兩半。味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。味辛熱)

四逆湯以補陽,加茯苓、人參以益陰。

上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(趙本作「二」)服。

發汗後,惡寒者,虛故也;不惡寒,但熱者,實也。當和胃氣,與調胃承氣湯。(趙本有「調胃承氣湯方」詳見本書卷二。又趙本注:「玉函云,與小承氣湯」)

汗出而惡寒者,表虛也;汗出而不惡寒,但熱者,裡實也。經曰: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。與調胃承氣湯和胃氣。

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(趙本作「躁」)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與(趙本無「與」字)五苓散主之。(趙本注:「即豬苓散是」)

發汗已解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胃氣得潤則愈。若脈浮者,表未解也。飲水多,而小便少者,謂之消渴,裡熱甚實也;微熱消渴者,熱未成實,上焦燥也,與五苓散,生津液和表裡。

五苓散方:

豬苓(十八銖,去皮。味甘平),澤瀉(一兩六銖半,趙本無「半」字,味酸鹹),茯苓(十八銖。味甘平),桂(趙本有「枝」字,半兩,去皮。味辛熱),白朮(十八銖。味甘平)

淡者一也。口入一而為甘,甘甚而反淡,甘緩而淡滲。豬苓、白朮、茯苓三味之甘,潤虛燥而利津液;鹹味下泄為陰,澤瀉之咸,以泄伏水;辛甘發散為陽,桂枝之辛甘,以和肌表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陽氣不足的人,用甘味藥來補益,如茯苓、白朮,能生津液並增強陽氣。體內氣機上逆的人,用辛味藥來疏散,如桂枝、甘草,能運行陽氣、散開滯氣。

以上四味藥,用六升水煮至三升,去掉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
發汗後,病情未緩解,反而怕冷,這是虛弱的緣故,應以芍藥甘草附子湯為主方治療。

若發汗後病情緩解,就不會怕冷;若發汗後病情未解,但表實證仍在,也不會怕冷。如今發汗後病情未解,反而怕冷,表示營氣和衛氣都虛弱。汗出導致營虛,怕冷則是衛虛,應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,以補益營衛之氣。

芍藥甘草附子湯方:
芍藥(三兩,味酸,性微寒)、甘草(三兩,炙,味甘平)、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,切八片,味辛熱)。

芍藥的酸味能收斂津液並補益營氣;附子的辛溫能固護陽氣並增強衛氣;甘草的甘味能調和辛酸之性,安定正氣。

以上三味藥,用五升水煮至一升五合,去掉藥渣,分次溫服(疑非張仲景原意)。

發汗或瀉下後,病情仍未緩解,且煩躁不安的,應以茯苓四逆湯為主方治療。

發汗或瀉下後,病情理應緩解,若仍未解,表示發汗使陽氣外虛,瀉下使陰氣內虛,陰陽俱虛,邪氣獨留,因而產生煩躁。服用茯苓四逆湯,以恢復陰陽之氣。

茯苓四逆湯方:
茯苓(六兩,味甘平)、人參(一兩,味甘溫)、甘草(二兩,炙,味甘平)、乾薑(一兩半,味辛熱)、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切八片,味辛熱)。

四逆湯用以補陽,加入茯苓、人參以滋陰。

以上五味藥,用五升水煮至三升,去掉藥渣,每次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
發汗後怕冷,是虛弱的緣故;若不怕冷,只覺發熱,則是實證。此時應調和胃氣,給予調胃承氣湯。

汗出後怕冷,是表虛;汗出後不怕冷,只覺發熱,則是裡實。《內經》說:「汗出不怕冷,表示表證已解,但裡氣未和。」應服調胃承氣湯以調和胃氣。

太陽病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燥,煩躁無法入睡,想喝水的,可少量給予飲水,使胃氣調和即可痊癒。若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且口渴的,應以五苓散為主方治療。

發汗後病情已解,但胃中乾燥,煩躁無法入睡,想喝水的,可少量給予飲水,胃氣潤澤後即可痊癒。若脈浮,表示表證未解。飲水多但小便少,稱為消渴,是裡熱盛實的表現;微熱且消渴,表示熱未成實,而是上焦燥熱,應服五苓散,以生津液並調和表裡。

五苓散方:
豬苓(十八銖,去皮,味甘平)、澤瀉(一兩六銖,味酸鹹)、茯苓(十八銖,味甘平)、桂枝(半兩,去皮,味辛熱)、白朮(十八銖,味甘平)。

淡味屬一,入口後化為甘味,甘味過盛則轉為淡,甘緩而淡滲。豬苓、白朮、茯苓三味甘藥,能潤澤虛燥並利津液;鹹味下行屬陰,澤瀉的鹹味能洩除伏水;辛甘發散屬陽,桂枝的辛甘能調和肌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