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《內經》曰: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風氣通於肝,風邪外甚,故以純甘之劑發之。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先(趙本無「先」字)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本云:黃耳柸。

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
發汗過多亡陽也。陽受氣於胸中,胸中陽氣不足,故病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欲得按者,與桂枝甘草湯,以調不足之氣。

桂枝甘草湯方:

桂枝(四兩,去皮。味辛熱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

桂枝之辛,走肺而益氣;甘草之甘,入脾而緩中。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頓服。

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
汗者,心之液。發汗後,臍下悸者,心氣虛而腎氣發動也。腎之積,名曰奔豚。發則從少腹上至心下,為腎氣逆欲上凌心。今臍下悸為腎氣發動,故云欲作奔豚。與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以降腎氣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:

茯苓(半斤。味甘平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,大棗(十五枚,擘。味甘平),桂枝(四兩,去皮)

茯苓以伐腎邪;桂枝能泄奔豚;甘草、大棗之甘,滋助脾土,以平腎氣;煎用甘爛水者,揚之無力,取不助腎氣也。

上四味,以甘爛水一斗,先煮茯苓,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作甘爛水法,取水二斗,置大盆內,以勺揚之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取用之。

發汗後,腹脹滿者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
吐後腹脹與下後腹滿皆為實,言邪氣乘虛入里為實。發汗後外已解也。腹脹滿知非裡實,由脾胃津液不足,氣澀不通,壅而為滿,與此湯和脾胃而降氣。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:

厚朴(半斤,去皮,炙。味苦溫),生薑(半斤,切。味辛溫),半夏(半斤,趙本醫統本並作「升」,洗。味辛平),人參(一兩。味,醫統本有「甘」字,溫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

《內經》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泄之。厚朴之苦,以泄腹滿;人參、甘草之甘,以益脾胃;半夏、生薑之辛,以散滯氣。
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吐下後,裡虛氣。上逆者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;表虛陽不足,起則頭眩;脈浮緊,為邪在表,當發汗;脈沉緊,為邪在裡,則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外動經絡,損傷陽氣,陽氣外虛,則不能主持諸脈,身為振振搖也,與此湯以和經益陽。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:

茯苓(四兩。味甘平),桂枝(三兩,去皮。味辛熱),白朮(二兩。味苦甘溫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

白話文:

《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》:

《內經》提到:肝臟易受急躁影響,應食用甘味食物來緩解。風氣與肝相通,若外感風邪過盛,可用純甘味的藥方來發散治療。

上述四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先煮麻黃至水量減少二升,去除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兩升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另稱此方為「黃耳杯」。

若發汗過度導致患者雙手交叉按壓胸口、心悸且需按壓緩解,應使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此因過度發汗耗損陽氣,胸中陽氣不足,故出現此症狀。桂枝甘草湯可調理不足之氣。

桂枝甘草湯配方:
桂枝(四兩,去皮,辛熱)、甘草(二兩,炙,甘平)。
桂枝辛味入肺補氣,甘草甘味入脾和中。兩藥以三升水煎至一升,濾渣後一次服用。

發汗後若出現臍下跳動感,可能將發作奔豚症(氣逆上衝),應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汗為心液,過度發汗導致心氣虛而腎氣妄動。腎氣積聚稱為奔豚,發作時氣從下腹上衝至心,此方可降腎氣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配方:
茯苓(半斤,甘平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大棗(十五枚,剖開)、桂枝(四兩,去皮)。
茯苓祛腎邪,桂枝洩奔豚,甘草與大棗健脾以平腎氣。使用反覆攪動的「甘瀾水」煎煮(取水二斗攪至水面出現數千顆水珠),避免助長腎氣。四藥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,減二升後加入餘藥,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
發汗後腹脹滿者,適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。此因汗後脾胃津液不足,氣機不暢導致脹滿,非實證,此湯可調和脾胃、行氣降逆。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配方:
厚朴(半斤,炙,苦溫)、生薑(半斤,切)、半夏(半斤,洗)、人參(一兩)、甘草(二兩,炙)。
厚朴苦味洩腹滿,人參與甘草補脾胃,半夏與生薑辛散滯氣。五味藥以一斗水煎至三升,分三次服。

傷寒經吐或下法治療後,若出現心窩脹悶、氣衝胸脅、起身頭暈、脈沈緊等症狀,不可再發汗,否則損傷陽氣導致肢體顫動,應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此方調和經脈、補益陽氣。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配方:
茯苓(四兩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白朮(二兩)、甘草(二兩,炙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