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故宜當下。若小便清者,知里無熱,則不可下。經曰: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。況此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清者,不可責邪在裡,是仍在表也,與桂枝湯以解外。若頭疼不已,為表不罷,郁甚於經,迫血妄行,上為衄也。

傷寒發汗,(趙本有「已」字)解半日許,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主之」二字)

煩者,熱也。發汗身涼為已解,至半日許,身復熱,脈浮數者,邪不盡也,可更發汗,與桂枝湯。

凡病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亡(趙本有「血亡」二字)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

重亡津液,則不能作汗,必待陰陽自和,乃自愈矣。

大下之後,復發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,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
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,不可以藥利之,俟津液足,小便利必自愈也。

下之後,復發汗,必振寒脈微細。所以然者,以內外俱虛故也。

發汗則表虛而亡陽;下之則裡虛而亡血,振寒者,陽氣微也;脈微細者,陰血弱也。

下之後,復發汗,晝日煩躁,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
下之虛其里,汗之虛其表,既下(醫統本作「里申」)又汗,則表裡俱虛。陽主於晝,陽欲復,虛不勝邪,正邪交爭,故晝日煩燥(醫統本作「躁」)不得眠;夜陰為主,陽虛不能與之爭,是夜則安靜。不嘔不渴者,里無熱也;身無大熱者,表無熱也。又無表證而脈沉微,知陽氣大虛,陰寒氣勝,與乾薑附子湯,退陰復陽。

乾薑附子湯方:

乾薑(一兩。味辛熱),附子(一枚生用,去皮,破,趙本作切,八片。味辛熱)

《內經》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虛寒大甚,是以辛熱劑勝之也。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頓服。

發汗後,身疼痛,脈沉遲者,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汗後,身疼痛,邪氣未盡也。脈沉遲,榮血不足也。經曰:其脈沉者,榮氣微也。又曰:遲者,榮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邪,加芍藥、生薑、人參,以益不足之血。

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。(趙本「主之」作「方」)

發汗後喘,當作桂枝加厚朴杏人湯,汗出則喘愈,今汗出而喘,為邪氣擁甚,桂枝湯不能發散,故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有大熱者,內熱氣甚也;無大熱者,表邪必甚也。與麻黃杏子(醫統本作「人」)甘草石膏湯,以散其邪。

麻黃杏人(趙本作「仁」)甘草石膏湯方:

麻黃(四兩,去節。味甘溫),杏人(人趙本作仁,五十個,去皮尖。味甘溫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,石膏(半斤,碎,綿裹。味甘寒)

白話文:

【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】

若六七日未解大便,並有頭痛、發熱症狀,此時應考慮用瀉下法治療。但若小便清長,則表示體內無熱,不可用瀉下法。經典提到:小便頻繁者,大便通常乾硬,即使十日未排便亦無不適。因此,六七日未解大便而小便清長者,不可斷定邪氣在裡,可能仍在體表,應以桂枝湯解除表邪。若頭痛持續,表示表邪未除,鬱滯經絡過甚,可能迫血上行導致鼻衄。

傷寒發汗後,症狀緩解約半日,又出現煩躁、脈浮數者,可再次發汗,宜用桂枝湯。煩躁是熱象,發汗後身涼表示邪已解,若半日後再度發熱、脈浮數,說明邪未盡除,可再發汗,用桂枝湯。

凡疾病經發汗、催吐、瀉下或津液耗損後,若陰陽能自行調和,必會自愈。津液嚴重虧損時,無法自然發汗,須待陰陽自和才能痊癒。

大瀉下後又發汗,導致小便不利,是因津液耗損,此時不可強行用藥通利,待津液恢復,小便自然通暢而愈。

瀉下後又發汗,可能出現畏寒顫抖、脈微細,此因表裡俱虛:發汗使表虛陽氣耗損,瀉下使裡虛陰血不足。畏寒是陽氣微弱,脈微細是陰血虛弱。

瀉下後又發汗,白天煩躁不得眠,夜間安靜,無嘔吐口渴,無表證,脈沈微,身無大熱者,用乾薑附子湯。此因瀉下傷裡、發汗傷表,表裡俱虛。陽氣主晝,虛弱不勝邪氣,故白天煩躁;夜間陰主事,陽虛不與邪爭,故安靜。無嘔渴表示裡無熱,身無大熱表示表無熱,脈沈微說明陽氣大虛、陰寒盛,用乾薑附子湯溫陽散寒。

乾薑附子湯方
乾薑(一兩,辛熱)、附子(一枚生用,去皮切片,辛熱)。
以水三升煮取一升,去渣後一次服完。

發汗後身疼痛、脈沈遲者,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。汗後身痛是邪未盡,脈沈遲是營血不足。沈脈主營氣微弱,遲脈主血少,故以桂枝湯解餘邪,加芍藥、生薑、人參補益氣血。

發汗後不可再用桂枝湯。若汗出而喘、無大熱者,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通常發汗後喘症宜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但汗出仍喘表示邪氣壅盛,桂枝湯無法發散。無大熱者表邪仍重,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宣散邪熱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
麻黃(四兩去節,甘溫)、杏仁(五十枚去皮尖,甘溫)、甘草(二兩炙,甘平)、石膏(半斤碎,綿裹,甘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