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太陽病未解,傳併入陽明,而太陽證未罷者,名曰並病。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者,為太陽證罷,陽明證具也,法當下之;若太陽證未罷者,為表未解,則不可下,當小發其汗,先解表也。陽明之經循面,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也,當解之、熏之,以取其汗。若發汗不徹者,不足言陽氣怫鬱,止是當汗不汗,陽氣不得越散,邪無從出,擁甚於經,故燥(醫統本作「躁」)煩也。
邪循經行,則痛無常處,或在腹中,或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而短氣,但責以汗出不徹,更發汗則愈。《內經》曰:諸過者切之,澀者,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。是以脈澀知陽氣擁鬱而汗出不徹。
脈浮數者,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,當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脈微,此裡虛,須表裡實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經曰:諸脈浮數,當發熱而灑淅惡寒,言邪氣在表也,是當汗出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損其津液,虛其胃氣。若身重心悸而尺脈實者,則下后里虛,邪氣乘虛傳裡也。今尺脈微,身重心悸者,知下后里虛,津液不足,邪氣不傳裡,但在表也。然以津液不足,則不可發汗,須裡氣實、津液足,便自汗出而愈。
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發汗。何以知之(趙本無「之」字)然?以榮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
《針經》曰:奪血者無汗。尺脈遲者,為榮血不足,故不可發汗。
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浮為輕手得之,以候皮膚之氣。《內經》曰:其在皮者汗而發之。
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浮則傷衛,數則傷榮,榮衛受邪,為病在表,故當汗散。
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。榮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(趙本作「諧和」)故爾。以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復發其汗,榮衛和則愈,宜桂枝湯。
風則傷衛,寒則傷榮。衛受風邪而榮不病者,為榮氣和也。衛既客邪,則不能與榮氣和諧,亦不能衛護皮腠,是以常自汗出。與桂枝湯解散風邪、調和榮衛則愈。
病人臟無他病,時發熱,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發汗則愈,宜桂枝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主之」二字)
臟無他病,里和也。衛氣不和表病也。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。所謂先其時者,先其發熱汗出之時,發汗則愈。
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
傷寒脈浮緊,邪在表也,當與麻黃湯發汗;若不發汗,則邪無從出,擁甚於經,迫血妄行,因致衄也。
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,(趙本注「一云大便青」)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鬚髮汗;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
白話文:
太陽病沒痊癒,又併發陽明病,而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消失,這就叫做併病。如果患者持續微微出汗,不惡寒,說明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減輕,陽明病的症狀卻出現了,應該服用瀉下藥;但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消失,表示表證還沒解除,就不能用瀉下藥,應該稍微發點汗,先解除表證。陽明經循行於面部,臉色紅潤鮮豔,這是陽氣鬱滯於表面的表現,應該解表發汗。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徹底消除,不能說陽氣鬱滯,只是該出汗卻沒出汗,陽氣無法外散,邪氣無法排出,在經脈中鬱積嚴重,所以才會煩躁不安。
邪氣循經脈運行,疼痛部位不定,可能在腹部,也可能在四肢,按壓也找不到確切的痛點,並且呼吸短促。這就要責備於汗出不徹底,再次發汗就能痊癒。《內經》說:凡是過盛的就要瀉掉它,脈象澀滯的,是陽氣過盛,導致身體發熱不出汗。所以脈象澀滯說明陽氣鬱滯,導致汗出不徹底。
脈象浮數的,應該發汗就能痊癒。如果用瀉下藥,反而覺得身體沉重、心悸,就不能發汗,應該等到自然出汗後才能痊癒。這是因為尺脈微弱,表示裡虛,需要表裡都實,津液才能調和,就能自然出汗痊癒。
經書上說:凡是脈象浮數的,應該發熱、灑淅惡寒,說明邪氣在表,應該發汗就能痊癒。如果用瀉下藥,反而身體沉重、心悸,會損傷津液,耗損胃氣。如果身體沉重、心悸,而尺脈卻實,那是因為瀉下後裡虛,邪氣乘虛而入裡。現在尺脈微弱,身體沉重、心悸,說明瀉下後裡虛,津液不足,邪氣沒有傳入裡,還在表證。但是因為津液不足,就不能發汗,必須等到裡氣充實、津液充足,才能自然出汗痊癒。
脈象浮緊的,通常會伴隨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尺脈遲緩,就不能發汗。為什麼呢?因為營氣不足,血液減少。
《針經》說:奪取血液的,就不能出汗。尺脈遲緩,表示營血不足,所以不能發汗。
脈象浮的,病在表,可以發汗,應該用麻黃湯。
浮脈是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的,用來診斷皮膚之氣。《內經》說:邪氣在皮膚的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脈象浮而數的,可以發汗,應該用麻黃湯。
浮脈代表衛氣受損,數脈代表營氣受損,營衛都受邪氣侵犯,表示病在表,所以應該發汗散邪。
病人經常自汗,這是營氣和調的表現。營氣和調,外邪卻不協調,是因為衛氣與營氣不能協調,所以經常自汗。營氣在經脈裡運行,衛氣在經脈外運行,再次發汗,營衛調和就能痊癒,應該用桂枝湯。
風邪傷及衛氣,寒邪傷及營氣。衛氣受風邪侵犯而營氣不受影響的,是營氣調和的表現。衛氣被邪氣侵犯,就不能與營氣協調,也不能護衛皮膚,所以經常自汗。服用桂枝湯,可以解散風邪,調和營衛,就能痊癒。
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,有時發熱,自汗,卻不能痊癒,這是衛氣不調的表現。在發熱出汗的時候發汗,就能痊癒,應該用桂枝湯。
臟腑沒有其他疾病,裡證和諧。衛氣不調是表證。《外台》說:裡證和諧而表證有病,發汗就能痊癒。所謂「先其時」就是指在發熱出汗的時候發汗,就能痊癒。
傷寒脈象浮緊,不發汗,導致鼻出血的,應該用麻黃湯。
傷寒脈象浮緊,邪氣在表,應該用麻黃湯發汗;如果不發汗,邪氣就無法排出,在經脈中鬱積嚴重,迫使血液妄行,導致鼻出血。
傷寒病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發熱的,應該服用承氣湯。如果小便清澈,(也有人說大便青綠)知道病不在裡,還在表,應該發汗;如果頭痛必然鼻出血,應該服用桂枝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