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若小便不利,少腹滿,(趙本有「者」字)去麻黃加茯苓四兩。水蓄下焦不行,為小便不利,少腹滿,麻黃髮津液於外,非所宜也;茯苓泄蓄水於下,加所當也。(趙本從「水蓄」以下皆無)

若喘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去麻黃,加杏人(趙本作「仁」)半升,去皮尖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其人形腫,故不內麻黃,內杏子。以麻黃髮其陽故也。喘呼形腫,水氣標本之疾。(趙本從「金匱」以下皆無)

傷寒,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。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
咳而微喘者,水寒射肺也;發熱不渴者,表證未罷也。與小青龍湯發表散水。服湯已渴者,裡氣溫,水氣散,為欲解也。

太陽(趙本有「桂枝湯方」詳見本書卷二)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

脈浮弱者,榮弱衛強也。

太陽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。桂枝加厚朴杏人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下後大喘,則為裡氣太虛,邪氣傳裡,正氣將脫也;下後微喘,則為裡氣上逆,邪不能傳裡,猶在表也。與桂枝湯以解外,加厚朴、杏人以下逆氣。

太陽病,外證未解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不可下也,下之為逆。欲解外者,宜桂枝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主之」二字)

經曰:本發汗而復下之為逆也。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

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知(趙本無「知」字)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主之」二字)

經曰: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湯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不為逆,則其類矣。

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,發熱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。服藥已,微除,其人發煩目瞑。劇者必衄,衄乃解,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。麻黃湯主之。

脈浮緊,無汗,發熱身疼痛,太陽傷寒也,雖至八九日而表證仍在,亦當發其汗,既服溫暖發散湯藥,雖未作大汗亦微除也。煩者身熱也,邪氣不為汗解,鬱而變熱,蒸於經絡,發於肌表,故生熱煩。肝受血而能視,始者(醫統本作「寒」)氣傷榮,寒既變熱,則血為熱搏,肝氣不治,故目瞑也。劇者,熱甚於經,迫血妄行而為衄,得衄則熱隨血散而解。

陽氣重者,熱氣重也。與麻黃湯以解前太陽傷寒之邪也。

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

風寒在經,不得汗解,鬱而變熱,衄則熱隨血散,故云自衄者愈。

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,不可下,下之為逆,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、熏之;若發汗不徹,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氣,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,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,以脈澀故知也。

白話文:
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若小便不通暢、下腹部脹滿,應去除麻黃並加入四兩茯苓。水液積聚在下焦無法排出,導致小便不利和少腹脹滿,麻黃會促使津液向外發散,此時不宜使用;茯苓能疏通下焦積水,正適合加入。

若出現氣喘症狀,應去除麻黃,加入半升去皮尖的杏仁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若患者身體浮腫,不宜用麻黃而改用杏仁,因麻黃會發散陽氣。氣喘和浮腫是水氣病的表現。

傷寒患者心下有水氣,咳嗽且輕微氣喘,發熱但不口渴。服藥後若感到口渴,表示寒邪將退、病情好轉,此時適用小青龍湯。咳嗽微喘是因水寒之氣侵襲肺部;發熱不渴代表表證未除,需用小青龍湯發汗散水。服藥後口渴,說明體內水氣消散,病情趨於緩解。

太陽病外證未解,脈象浮弱時,應發汗治療,宜用桂枝湯。脈浮弱表示營氣弱而衛氣強。

太陽病誤用下法後出現輕微氣喘,是因表證未解,適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若下後嚴重氣喘,屬裡氣虛弱、邪氣內陷;輕微氣喘則是裡氣上逆、邪仍在表,需用桂枝湯解表,加厚朴、杏仁以降逆氣。

太陽病外證未解時不可攻下,誤下會加重病情,解表宜用桂枝湯。經典指出:本應發汗卻誤用下法屬治療錯誤,若先發汗則無礙。

太陽病先發汗未癒又誤下,若脈仍浮則病未好轉。脈浮表示邪在表,誤下反使病情拖延,此時需解表才能痊癒,宜用桂枝湯。類似情況如柴胡湯證誤下後若證候仍在,仍可再用柴胡湯。

太陽病脈浮緊、無汗、發熱、全身疼痛,八九日未解且表證仍在時,應發汗治療。服藥後症狀稍減,但出現煩躁、閉目畏光;嚴重者會流鼻血,鼻血後病情緩解,此因陽熱過盛所致,適用麻黃湯。脈浮緊無汗屬太陽傷寒,即使病程較長,表證仍在就需發汗。服藥後未大汗但症狀減輕,煩躁是邪熱未隨汗解、鬱於經絡所致;閉目因熱邪影響肝血。嚴重時熱迫血行致鼻血,血出後熱隨血散而解。「陽氣重」指熱邪壅盛,需用麻黃湯解表。

太陽病脈浮緊、發熱無汗,若自行流鼻血則可能自癒。風寒鬱於經絡不得汗解,化熱後鼻血使熱隨血散,故能痊癒。

二陽併病(太陽與陽明同病)時,若太陽病初期發汗不徹底,可能轉屬陽明,出現持續微汗、不怕冷。若太陽證未完全消退,不可攻下,誤下屬逆治,此時可輕微發汗。若面色持續發紅,是陽氣鬱滯在表,需解表或熏蒸療法;若發汗不徹底,不僅陽氣鬱滯,還會導致煩躁不安、疼痛遊走不定、短氣等,需再次發汗。判斷汗出不徹的依據是脈象澀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