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若小便不利,少腹滿,(趙本有「者」字)去麻黃加茯苓四兩。水蓄下焦不行,為小便不利,少腹滿,麻黃髮津液於外,非所宜也;茯苓泄蓄水於下,加所當也。(趙本從「水蓄」以下皆無)

若喘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去麻黃,加杏人(趙本作「仁」)半升,去皮尖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其人形腫,故不內麻黃,內杏子。以麻黃髮其陽故也。喘呼形腫,水氣標本之疾。(趙本從「金匱」以下皆無)

傷寒,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。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
咳而微喘者,水寒射肺也;發熱不渴者,表證未罷也。與小青龍湯發表散水。服湯已渴者,裡氣溫,水氣散,為欲解也。

太陽(趙本有「桂枝湯方」詳見本書卷二)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

脈浮弱者,榮弱衛強也。

太陽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。桂枝加厚朴杏人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下後大喘,則為裡氣太虛,邪氣傳裡,正氣將脫也;下後微喘,則為裡氣上逆,邪不能傳裡,猶在表也。與桂枝湯以解外,加厚朴、杏人以下逆氣。

太陽病,外證未解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不可下也,下之為逆。欲解外者,宜桂枝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主之」二字)

經曰:本發汗而復下之為逆也。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

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知(趙本無「知」字)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主之」二字)

經曰: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湯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不為逆,則其類矣。

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,發熱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。服藥已,微除,其人發煩目瞑。劇者必衄,衄乃解,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。麻黃湯主之。

脈浮緊,無汗,發熱身疼痛,太陽傷寒也,雖至八九日而表證仍在,亦當發其汗,既服溫暖發散湯藥,雖未作大汗亦微除也。煩者身熱也,邪氣不為汗解,鬱而變熱,蒸於經絡,發於肌表,故生熱煩。肝受血而能視,始者(醫統本作「寒」)氣傷榮,寒既變熱,則血為熱搏,肝氣不治,故目瞑也。劇者,熱甚於經,迫血妄行而為衄,得衄則熱隨血散而解。

陽氣重者,熱氣重也。與麻黃湯以解前太陽傷寒之邪也。

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

風寒在經,不得汗解,鬱而變熱,衄則熱隨血散,故云自衄者愈。

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,不可下,下之為逆,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、熏之;若發汗不徹,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氣,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,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,以脈澀故知也。

白話文:

若小便不通,下腹部脹滿,應去掉麻黃,加入茯苓四兩。因為水液停留在下焦不通暢,導致小便不利、下腹部脹滿,而麻黃會使津液從體表排出,並不適合;茯苓則能排出停留在下焦的水液,所以應該添加。

若病人呼吸喘促,應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這種人形體腫脹,所以不加麻黃,而加杏仁。因為麻黃會發散陽氣的緣故。呼吸喘促伴有形體腫脹,是水氣在表裡互相影響的疾病。

傷寒,心下有水腫,咳嗽並輕微喘息,發熱但不口渴。服用湯藥後感到口渴,這是寒邪已去,將要痊癒的徵兆。小青龍湯主治。

咳嗽並輕微喘息,是寒邪侵襲肺部;發熱但不口渴,是表證未解。服用小青龍湯來發表散水。服用湯藥後感到口渴,是因為裡氣溫暖,水氣消散,將要痊癒的徵兆。

太陽病,表證未解,脈象浮弱,應以發汗的方法治療,宜用桂枝湯。

脈象浮弱,是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。

太陽病,瀉下後輕微喘息,是因為表證未解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治。

瀉下後呼吸急促,是因裡氣過於虛弱,邪氣入侵內裡,正氣將要衰竭;瀉下後輕微喘息,是因裡氣上逆,邪氣未能入侵內裡,仍在表層。用桂枝湯來解除表證,並添加厚朴、杏仁來降逆氣。

太陽病,表證未解,不可瀉下,瀉下則為逆治。想要解除表證,宜用桂枝湯。

經書上說:本來應該發汗,卻又瀉下,是逆治。如果先發汗,治療就不會是逆治。

太陽病,先發汗而未解,又瀉下,脈象浮者不會痊癒。脈象浮說明邪氣仍在體表,卻反而瀉下,所以導致不愈。現在脈象浮,說明邪氣仍在體表,應該先解表才能痊癒,宜用桂枝湯。

經書上說:柴胡湯證候俱全,卻用其他藥物瀉下,而柴胡湯證候仍然存在,則應再次服用柴胡湯。雖然已經瀉下,卻不算逆治,道理是相通的。

太陽病,脈象浮緊,無汗,發熱,渾身疼痛,八九天未愈,表證仍在,應該發汗。服藥後症狀略微減輕,病人煩躁,眼睛半閉。嚴重者必然鼻出血,鼻出血後才能痊癒,原因是陽氣過盛。麻黃湯主治。

脈象浮緊,無汗,發熱渾身疼痛,是太陽傷寒,即使到了八九天表證仍在,也應該發汗。服用溫熱發散的湯藥,即使沒有大量出汗,也會略微減輕。煩躁是身體發熱,邪氣未因出汗而解除,鬱積而化熱,蒸騰於經絡,發於肌表,所以產生發熱煩躁。肝臟主血,負責視覺,開始時寒邪傷及營氣,寒邪轉化為熱邪,則血液受熱衝擊,肝氣失調,所以眼睛半閉。嚴重者,熱邪嚴重侵犯經絡,迫使血液妄行而導致鼻出血,鼻出血後,熱邪隨著血液散去而痊癒。

陽氣過盛,是指熱邪過盛。用麻黃湯來解除前太陽傷寒的邪氣。

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,渾身無汗,自行鼻出血者會痊癒。

風寒停留在經絡,不能通過發汗解除,鬱積而化熱,鼻出血則熱邪隨著血液散去,所以說自行鼻出血者會痊癒。

二陽並病,太陽病初發時,應該發汗,汗先出來但未透徹,於是轉屬陽明,接著又微微出汗,不惡寒。如果太陽病證候未解,不可瀉下,瀉下則為逆治,此時可以稍微發汗。如果面色紅潤,是陽氣鬱結在表層,應該解表,用熏蒸的方法;如果發汗不透徹,不足以說明陽氣鬱結不能疏通,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病人煩躁不安,不知道痛在何處,一會兒在腹部,一會兒在四肢,按壓也找不到痛點,病人呼吸短促,只能坐著,這是因為汗出不透徹的緣故,再次發汗就會痊癒。怎麼知道汗出不透徹呢?根據脈象澀滯就能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