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《內經》曰:甘發散為陽。表未解者,散以葛根、甘草之甘苦;以堅裡氣弱者,堅以黃芩、黃連之苦。

上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葛根,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,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

此太陽傷寒也,寒則傷榮,頭痛,身疼,腰痛,以至牽連骨節疼痛者,太陽經榮血不利也。《內經》曰: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。皮膚閉而為熱者,寒在表也。風並於衛,衛實而榮虛者,自汗出而惡風寒也;寒並於榮,榮實而衛虛者,無汗而惡風也。以榮強衛弱,故氣逆而喘,與麻黃湯以發其汗。

麻黃湯方:

麻黃(三兩,去節。味甘溫),桂枝(二,醫統本作三兩,去皮。味辛熱),甘草(一兩,炙。味甘平),杏仁(七十個,湯,趙本無「湯」字,去皮尖。味辛溫)

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。麻黃、甘草,開肌發汗,桂枝、杏人(醫統本作「仁」)散寒下氣。

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余如桂枝法將息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宜麻黃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主之」二字)

陽受氣於胸中,喘而胸滿者,陽氣不宣發,壅而逆也。心下滿、腹滿,皆為實,當下之。此以為胸滿,非裡實,故不可下,雖有陽明,然與太陽合病,為屬表,是與麻黃湯發汗。

太陽病,十日以去,脈浮細而嗜臥者,外已解也。設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湯。(趙本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見本書本卷)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

十日以去,向解之時也。脈浮細而嗜臥者,表邪已罷也。病雖已利解之,若脈但浮而不細者,則邪氣但在表也,與麻黃湯發散之。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。(趙本有「之」字)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(趙本有「大青龍湯方」五字,醫統本作「大青龍湯主之」)

此中風見寒脈也。浮則為風,風則傷衛;緊則為寒,寒則傷榮。榮衛俱病,故發熱惡寒,身疼痛也。風並於衛者,為榮弱衛強;寒並於榮者,為榮強衛弱。今風寒兩傷,則榮衛俱實,故不汗出而煩躁也。與大青龍湯發汗,以除榮衛風寒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為榮衛俱虛,反服青龍湯,則必亡陽,或生厥逆,筋惕肉瞤,此治之逆也。

大青龍湯方:

麻黃(六兩,去節。味甘溫),桂枝(二兩,去皮。味辛熱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,杏人(趙本人作「仁」,四十個,趙本作「枚」,去皮尖。味苦,甘溫),生薑(三兩,切。味辛溫),大棗(十二,趙本無「二」字,枚,擘。味甘溫),石膏如雞子大(碎。味甘,微寒)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

《內經》提到:甘味能發散,屬陽性。若表邪未解,可用葛根、甘草的甘苦性質發散;若裡氣虛弱,則以黃芩、黃連的苦味來鞏固。

以上四味藥,用八升水,先煮葛根至水量減少二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二升,濾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
太陽病出現頭痛、發熱、全身疼痛、腰痛、關節痛、怕風、無汗且氣喘的症狀,應以麻黃湯治療。

這是太陽傷寒證,寒邪損傷營血,導致頭痛、身痛、腰痛甚至關節疼痛,是因太陽經脈的營血運行不暢。《內經》說:風寒侵襲人體,會使毛髮豎直,皮膚閉塞而發熱,這是寒邪在表的表現。若風邪影響衛氣,衛氣實而營氣虛,則會自汗出且怕風寒;若寒邪影響營氣,營氣實而衛氣虛,則無汗且怕風。因營強衛弱,氣機上逆而喘,故用麻黃湯發汗。

麻黃湯方:
麻黃(三兩,去節,味甘溫)、桂枝(二兩或三兩,去皮,味辛熱)、甘草(一兩,炙,味甘平)、杏仁(七十枚,去皮尖,味辛溫)。

《內經》說:寒邪內侵,治療宜用甘熱藥物,輔以苦辛。麻黃、甘草能開肌發汗,桂枝、杏仁可散寒降氣。

以上四味藥,用九升水,先煮麻黃至水量減少二升,撇去浮沫,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二升半,濾去藥渣,溫服八合,蓋被使微微出汗,不需喝粥,其餘調養方法同桂枝湯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,氣喘且胸悶者,不可用瀉下法,宜用麻黃湯。

胸中為陽氣所主,氣喘胸悶是因陽氣不暢,壅塞上逆。心下滿或腹滿屬實證,應瀉下;但此處胸滿非裡實,故不可瀉下。雖有陽明症狀,但因與太陽合病,仍屬表證,故用麻黃湯發汗。

太陽病超過十日,脈浮細且嗜睡者,表邪已解。若胸悶脅痛,則用小柴胡湯;若脈僅浮而不細,表示邪氣仍在表,用麻黃湯發散。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痛無汗且煩躁者,用大青龍湯。若脈微弱、汗出怕風,則不可服用,否則會導致四肢厥冷、肌肉抽動,此為誤治。

此為中風見寒脈。浮脈主風,風傷衛氣;緊脈主寒,寒傷營血。營衛同病,故發熱惡寒、身痛。風邪影響衛氣則營弱衛強,寒邪影響營氣則營強衛弱。現風寒兩傷,營衛俱實,故無汗煩躁,用大青龍湯發汗以祛風寒。若脈微弱、汗出怕風,為營衛俱虛,誤服大青龍湯會亡陽,導致厥逆或肌肉抽動,此為治療錯誤。

大青龍湯方:
麻黃(六兩,去節,味甘溫)、桂枝(二兩,去皮,味辛熱)、甘草(二兩,炙,味甘平)、杏仁(四十枚,去皮尖,味苦甘溫)、生薑(三兩,切,味辛溫)、大棗(十二枚,擘開,味甘溫)、石膏(如雞蛋大,碎,味甘微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