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18)
卷二 (18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
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雖經汗下,為邪氣仍在表也。心下滿,微痛,小便利者,則欲成結胸。今外證未罷,無汗,小便不利,則心下滿,微痛,為停飲也。與桂枝湯以解外,加茯苓白朮利小便行留飲。
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(趙本無「湯」字,)欲攻其表,此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燥,(趙本作「躁」)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、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
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而惡寒者,陽氣不足也。心煩、腳攣急者,陰氣不足也。陰陽血氣俱虛,則不可發汗,若與桂枝湯攻表,則又損陽氣,故為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燥吐逆者,先作甘草乾薑湯,復其陽氣,得厥愈足溫,乃與芍藥甘草湯,益其陰血,則腳脛得伸。陰陽雖復,其有胃燥、譫語,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溏,以和其胃。
重發汗為亡陽,加燒針則損陰,《內經》曰:榮氣微者,加燒針則血不流行,重發汗,復燒針,是陰陽之氣大虛,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。
甘草乾薑湯方:
甘草(四兩,炙,味甘平),乾薑(二兩,炮,味辛熱)
《內經》曰:辛甘發散為陽,甘草乾姜相合,以復陽氣。
上㕮咀,(趙本作「二味」)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
芍藥甘草湯方:
白芍藥(四兩。味,醫統本有「苦」字,酸,微寒),甘草(四兩,炙。甘平)
芍藥,白補而赤瀉,白收而赤散也。酸以收之,甘以緩之,酸甘相合,用補陰血。
上二味㕮咀,(趙本無「㕮咀」二字)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(趙本作「五合」)去滓,分溫再服之。(趙本無「之」字)
調胃承氣湯方:
大黃(四兩,去皮,清酒浸。趙本作「洗」),甘草(二兩,炙,味甘平),芒硝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消」,半斤,醫統本作「升」,味鹹苦,大寒)
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苦甘。芒硝鹹寒以除熱,大黃苦寒以蕩實,甘草甘平,助二物,推陳而緩中。
上三味㕮咀,(趙本無「㕮咀」二字)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芒硝更上火微煮,令沸,少少溫服。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之」字)
四逆湯方:
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,乾薑(一兩半。味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。辛,大熱)
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;又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甘草姜附相合,為甘辛大熱之劑,乃可發散陰陽之氣。
上三味㕮咀,(趙本無「㕮咀」二字)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,強人可大附子一枚,乾薑三兩。
白話文:
頭頸部疼痛僵硬,身體發熱,雖然已經發汗,但邪氣仍停留在體表。如果心下飽滿,略微疼痛,小便量少,則可能要發展成結胸。如果外在症狀還沒好,沒有汗出,小便不利,則心下飽滿,略微疼痛,是因為體內停積了水分。此時應服用桂枝湯來解除表證,再加入茯苓白朮以利尿,排出體內滯留的水分。
脈象浮,自汗,小便次數多,心煩,輕微惡寒,腳抽筋,卻服用桂枝湯,想攻治表證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出現肢體厥冷,咽喉乾燥,煩躁,嘔吐,就應該服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。如果厥冷症狀好轉,腳溫暖了,再服用芍藥甘草湯,腳就能伸直。如果胃氣不和,出現神志不清,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反覆大量發汗,又加用針灸,則應服用四逆湯。
脈象浮,自汗,小便次數多且惡寒,表示陽氣不足。心煩、腳抽筋則表示陰氣不足。陰陽氣血都虛弱,就不能再發汗,如果再用桂枝湯攻表,反而會損傷陽氣,所以是錯誤的。出現肢體厥冷,咽喉乾燥,煩躁,嘔吐,先服用甘草乾薑湯恢復陽氣,厥冷症狀好轉,腳溫暖後,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補充陰血,腳就能伸直。陰陽恢復後,如果胃燥熱、神志不清,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使其大便略微稀溏,以調理胃氣。
反覆大量發汗會耗損陽氣,再加上針灸會損傷陰氣,《內經》說:如果營氣虛弱,再用針灸,血液就不能正常運行。反覆大量發汗,又加用針灸,就會導致陰陽氣大虛,所以要用四逆湯來恢復陰陽之氣。
甘草乾薑湯藥方:
甘草(四兩,炙烤,味甘平),乾薑(二兩,炮製,味辛熱)
《內經》說:辛甘之味能發散,屬於陽性,甘草和乾薑配合,可以恢復陽氣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五合,過濾藥渣,分次溫服。
芍藥甘草湯藥方:
白芍藥(四兩,味酸微寒),甘草(四兩,炙烤,味甘平)
芍藥,白色者補益,紅色者瀉下;白色者收斂,紅色者散開。酸味可以收斂,甘味可以緩和,酸甘合用,可以補益陰血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半,過濾藥渣,分次溫服。
調胃承氣湯藥方:
大黃(四兩,去皮,用清酒浸泡),甘草(二兩,炙烤,味甘平),芒硝(半斤,味鹹苦,大寒)
《內經》說:內熱過盛,要用鹹寒之味治療,並佐以苦甘之味。芒硝鹹寒,可以清除內熱;大黃苦寒,可以瀉去積滯;甘草甘平,可以輔助大黃、芒硝,促進新陳代謝,並緩和藥性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,過濾藥渣,加入芒硝後再用小火煮沸,分次溫服。
四逆湯藥方:
甘草(二兩,炙烤,味甘平),乾薑(一兩半,味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切成八片,味辛大熱)
《內經》說:內寒過盛,要用甘熱之味治療;又說:寒邪過盛,要用辛熱之味調理。甘草、乾薑、附子配合,形成甘辛大熱的藥劑,可以發散陰陽之氣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二合,過濾藥渣,分次溫服。體質強壯者,附子可以用一枚,乾薑可以用三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