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17)
卷二 (17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
言邪甚則脈大,邪少則脈微,今日數多而脈微緩者,是邪氣微緩也,故云欲愈。脈微而惡寒者,表裡俱虛也。陽表也,陰里也。脈微為裡虛,惡寒為表虛,以表裡俱虛,故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陰陽俱虛,則面色青白,反有熱色者,表未解也。熱色為赤色也。得小汗則和。
不得汗,則得邪氣外散皮膚而為癢也,與桂枝麻黃各半湯,小發其汗,以除表邪。
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
煩者,熱也。服桂枝湯後,當汗出而身涼和;若反煩不解者,風甚而未能散也。先刺風池、風府,以通太陽之經,而泄風氣,卻與桂枝湯解散則愈。
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如前法;若形如(趙本作「似」)瘧,(趙本有「一」字)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(趙本有「桂枝二麻黃一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經曰:如服一劑,病證猶在者,故當復作本湯服之。服桂枝湯汗出後,脈洪大者,病猶在也;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邪氣客於榮衛之間也。與桂枝二麻黃一湯,解散榮衛之邪。
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,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白虎加人參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大汗出,脈洪大而不渴,邪氣猶在表也,可更與桂枝湯。若大汗出,脈洪大,而煩渴不解者,表裡有熱,不可更與桂枝湯。可與白虎加人參湯,生津止渴,和表散熱。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更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發」)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方:
桂枝(去皮),芍藥,甘草(各十八銖,趙本有「炙」字),生薑(一兩三錢,趙本作「二銖」,切,醫統本無「切」字),大棗(四枚,擘),麻黃(十八銖,去節,趙本無「去節」二字),石膏(二十四銖,碎,綿裹)
胃為十二經之主,脾治水穀為卑臟若婢。《內經》曰:脾主為胃行其津液。是湯所以謂之越婢者,以發越脾氣,通行津液。外臺方,一名越脾湯,即此義也。
上七味,㕮咀。(趙本無「㕮咀」二字)以五升水,(趙本作「水五升」)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本方(趙本作「云」)當裁為越婢湯、桂枝湯,合(趙本有「之」字)飲一升,今合為一方,桂枝二越婢一。(趙本作「桂枝湯二分,越婢湯一分」。
熊校記:本方至越婢一,按此廿六字,語欠明,趙本作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,合之飲一升,合今為一方,桂枝湯二分,越婢湯一分,是趙本文義較完,當從訂正。)
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心下滿,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湯(趙本醫統本並無「湯」字)去桂,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
病情嚴重時脈象有力,病情輕微時脈象微弱。如果今天發熱次數多但脈象微弱緩慢,表示邪氣減弱,預示病情將好轉。脈象微弱且惡寒,則表明表裡都虛弱。陽屬表,陰屬裡。脈象微弱是裡虛,惡寒是表虛,因表裡都虛弱,所以不能再發汗、瀉下或催吐。陰陽都虛弱,面色會青白,但如果反而出現潮紅,說明表邪未解。潮紅是指臉色發紅。稍微出點汗就會舒服。
不出汗,邪氣就會外散皮膚而引起瘙癢,此時應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稍微發點汗,以去除表邪。
太陽病初次服用桂枝湯,反而煩躁不安,則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,即可痊癒。
煩躁是熱象。服用桂枝湯後,應當汗出而身體涼爽舒適;如果反而煩躁不安,說明風邪很盛,還未散去。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以疏通太陽經絡,洩去風邪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,散邪解表即可痊癒。
服用桂枝湯後,大量出汗,脈象洪大有力,應繼續服用桂枝湯,如同之前的用法;如果症狀像瘧疾一樣,每天發作兩次,出汗後病情必然好轉,宜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經書記載:如果服用一劑藥後,病情症狀仍然存在,就應該再次服用原方。服用桂枝湯後出汗,脈象洪大有力,說明病情仍然存在;如果症狀像瘧疾一樣,每天發作兩次,說明邪氣滯留在榮衛之間。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,可以散解榮衛之間的邪氣。
服用桂枝湯後,大量出汗,煩躁不安,口渴難解,脈象洪大有力,則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大量出汗,脈象洪大有力但不口渴,說明邪氣仍在表層,可以繼續服用桂枝湯。如果大量出汗,脈象洪大有力,而且煩躁口渴難解,說明表裡都存在熱邪,不能繼續服用桂枝湯。應當服用白虎加人參湯,以生津止渴,和解表邪,散除裡熱。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發熱多而惡寒少,脈象微弱,這是陽氣不足,不能再發汗,應當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方劑:
桂枝(去皮)、芍藥、炙甘草(各十八銖)、生薑(一兩三錢,切)、大棗(四枚,擘)、麻黃(十八銖,去節)、石膏(二十四銖,碎,綿裹)
胃是十二經脈的主宰,脾臟負責消化水谷,地位低微如同婢女。《內經》說:脾臟輔助胃經運化津液。這個湯方之所以稱為越婢湯,是因為它能發越脾氣,促進津液的運行。外臺方中,也有一個名為越脾湯的方劑,其含義與此相同。
將以上七味藥材,研磨成細末。用五升水,先煮沸麻黃一二沸,去上層浮沫,然後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這個方劑相當於將越婢湯和桂枝湯按比例合在一起服用,現在將其合為一方,比例是桂枝湯佔二分,越婢湯佔一分。
服用桂枝湯,或者服用瀉下藥後,仍然出現頭項強痛,陣陣發熱,無汗,心下滿悶,輕微疼痛,小便不利的情況,應當服用去桂枝的桂枝湯,加入茯苓白朮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