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6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

凡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也。

內熱者,服桂枝湯則吐,如酒客之類也。既亡津液,又為熱所搏,其後必吐膿血。吐膿血,謂之肺痿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熱在上焦為肺痿。謂或從汗或從嘔吐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

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附子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太陽病,因發汗,遂汗漏不止而惡風者,為陽氣不足,因發汗,陽氣益虛而皮腠不固也。《內經》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出。小便難者,汗出亡津液,陽氣虛弱,不能施化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亡陽而脫液也。《針經》曰: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。與桂枝加附子湯,以溫經復陽。

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(趙本注:「一作縱」)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去芍藥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若微惡(趙本無「惡」字)寒者,(趙本有「桂枝」二字)去芍藥方中,(趙本無方中「二」字)加附子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促。促為陽盛,則不因下後而脈促者也。此下後脈促,不得為陽盛也。太陽病下之,其脈促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。此下後脈促而復胸滿,則不得為欲解,由下後陽虛,表邪漸入而客於胸中也。與桂枝湯以散客邪,通行陽氣,芍藥益陰,陽虛者非所宜,故去之。

陽氣已虛,若更加之微惡(熊校記:按論文據趙本無惡字,元刊誤衍,然注中仍不誤也,汪氏反增之以足成其誤,非是)寒,則必當溫劑以散之,故加附子。

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。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(趙本有「桂枝麻黃各半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傷寒八九日,則邪傳再經又遍,三陽欲傳三陰之時也。傳經次第,則(醫統本作「前」)三日傳遍三陽,至四日陽去入陰,不入陰者為欲解,其傳陰經,第六日傳遍三陰,為傳經盡而當解。其不解傳為再經者,至九日又遍三陽,陽不傳陰則解。如瘧,發作有時也。寒多者為病進,熱多者為病退。

經曰:厥少熱多,其病為愈;寒多熱少,陽氣退故為進也。今雖發熱惡寒,而熱多寒少,為陽氣進,而邪氣少也。里不和者,嘔而利,今不嘔,清便自調者里和也。寒熱間日發者,邪氣深也;日一發者,邪氣復常也;日再發者,邪氣淺也;日二三發者,邪氣微也。《內經》曰: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

白話文:

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,之後必定會吐出膿血。

體內有熱的人,服用桂枝湯就會嘔吐,就像嗜酒的人一樣。因為已經損失了津液,又受到熱邪的侵襲,所以之後必定會吐出膿血。吐出膿血,叫做肺痿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上焦有熱就會導致肺痿。這是因為或者從汗液中,或者從嘔吐中,大量損失津液,所以才會得這個病。

太陽病,發汗過度,汗液一直止不住,患者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略微拘緊,難以屈伸的,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(桂枝加附子湯方見本書第十卷)

太陽病,因為發汗過度,汗液一直止不住而且怕風的,是陽氣不足,由於發汗,陽氣更加虛弱,導致皮膚毛孔不堅固。《內經》說: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津液氣化則排出體外。小便困難是因為汗液排出損失了津液,陽氣虛弱,不能夠正常運化。四肢是諸陽之本。四肢略微拘緊,難以屈伸,是因為陽氣虛損,津液外洩。《針經》說:津液外洩,則關節屈伸不利。服用桂枝加附子湯,目的是溫通經脈,恢復陽氣。

太陽病,瀉下之後,脈搏急促(或作脈搏跳動),胸部滿悶的,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。(桂枝去芍藥湯方見本書第十卷)如果稍微怕冷的,在去芍藥湯中加入附子治療。(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見本書第十卷)

脈搏跳動很快,時而停頓時而跳動,叫做脈促。脈促是陽氣盛的表現,所以不是因為瀉下之後才脈搏急促。這次瀉下後脈搏急促,不能認為是陽氣盛。太陽病瀉下後,脈搏急促但不胸悶的,這是將要痊癒的表現。這次瀉下後脈搏急促而且又胸悶,就不能認為是將要痊癒了,這是因為瀉下後陽氣虛弱,外邪逐漸侵入而停留在胸中。服用桂枝湯,目的是疏散外邪,通行陽氣,芍藥滋陰,陽氣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,所以去掉了它。

陽氣已經虛弱,如果再稍微怕冷,就必須用溫熱的藥物來疏散寒邪,所以加入附子。

太陽病,得病八九天,像瘧疾一樣,發熱惡寒,發熱多而惡寒少,患者不嘔吐,大便通暢,一天發作二三次,脈搏微弱緩慢的,這是將要痊癒的表現。脈搏微弱而且怕冷的,這是陰陽都虛弱,不能再發汗、瀉下、嘔吐了。面色反而有發熱的顏色,則還沒有要痊癒,因為不能夠微微出汗,身體一定會癢,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(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見本書第十卷)

傷寒八九天,邪氣就會傳遍其他經脈,這是三陽將要傳入三陰的時候。傳經的順序是,三日傳遍三陽,到第四天陽氣進入陰經,不進入陰經則將要痊癒,傳入陰經,第六天傳遍三陰,這是傳經結束而應該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邪氣再次傳遍經脈,到第九天又傳遍三陽,陽氣不傳入陰經則痊癒。像瘧疾一樣,發作是有規律的。惡寒多是病情加重,發熱多是病情好轉。

經書說:厥逆少而發熱多,病情就會痊癒;惡寒多而發熱少,陽氣衰退,所以病情加重。現在雖然發熱惡寒,但是發熱多而惡寒少,這是陽氣上升,邪氣減少。里不和則會嘔吐和腹瀉,現在不嘔吐,大便通暢,這是里和。寒熱間日發作,邪氣深;一日發作一次,邪氣恢復正常;一日發作兩次,邪氣較淺;一日發作兩三次,邪氣很輕。《內經》說:邪氣盛則病情重,邪氣輕則病情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