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6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

凡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也。

內熱者,服桂枝湯則吐,如酒客之類也。既亡津液,又為熱所搏,其後必吐膿血。吐膿血,謂之肺痿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熱在上焦為肺痿。謂或從汗或從嘔吐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

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附子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太陽病,因發汗,遂汗漏不止而惡風者,為陽氣不足,因發汗,陽氣益虛而皮腠不固也。《內經》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出。小便難者,汗出亡津液,陽氣虛弱,不能施化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亡陽而脫液也。《針經》曰: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。與桂枝加附子湯,以溫經復陽。

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(趙本注:「一作縱」)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去芍藥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若微惡(趙本無「惡」字)寒者,(趙本有「桂枝」二字)去芍藥方中,(趙本無方中「二」字)加附子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促。促為陽盛,則不因下後而脈促者也。此下後脈促,不得為陽盛也。太陽病下之,其脈促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。此下後脈促而復胸滿,則不得為欲解,由下後陽虛,表邪漸入而客於胸中也。與桂枝湯以散客邪,通行陽氣,芍藥益陰,陽虛者非所宜,故去之。

陽氣已虛,若更加之微惡(熊校記:按論文據趙本無惡字,元刊誤衍,然注中仍不誤也,汪氏反增之以足成其誤,非是)寒,則必當溫劑以散之,故加附子。

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。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(趙本有「桂枝麻黃各半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傷寒八九日,則邪傳再經又遍,三陽欲傳三陰之時也。傳經次第,則(醫統本作「前」)三日傳遍三陽,至四日陽去入陰,不入陰者為欲解,其傳陰經,第六日傳遍三陰,為傳經盡而當解。其不解傳為再經者,至九日又遍三陽,陽不傳陰則解。如瘧,發作有時也。寒多者為病進,熱多者為病退。

經曰:厥少熱多,其病為愈;寒多熱少,陽氣退故為進也。今雖發熱惡寒,而熱多寒少,為陽氣進,而邪氣少也。里不和者,嘔而利,今不嘔,清便自調者里和也。寒熱間日發者,邪氣深也;日一發者,邪氣復常也;日再發者,邪氣淺也;日二三發者,邪氣微也。《內經》曰: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

  1. 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,之後可能會吐出膿血。
    體內有熱的人,服用桂枝湯會嘔吐,例如常飲酒的人。因為津液已耗損,又被熱邪侵襲,之後可能吐出膿血。吐出膿血稱為「肺痿」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熱在上焦會導致肺痿。」意思是無論是出汗或嘔吐,嚴重損耗津液,都會引發此症。

  2. 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不止,病人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輕微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的,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
    太陽病發汗後,汗漏不止且怕風,是因為陽氣不足,發汗後陽氣更虛,皮膚腠理不固。《內經》說:「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氣化功能正常才能排出。」小便困難是因為汗出耗損津液,陽氣虛弱,無法正常代謝。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輕微僵硬、難以屈伸是因為陽氣耗損、津液流失。《針經》說:「津液耗損的人,關節屈伸不利。」用桂枝加附子湯溫通經絡、恢復陽氣。

  3. 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後,脈搏急促、胸悶的,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。如果還稍微怕冷,則在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附子治療。
    脈搏急促是指脈搏快而有間歇,通常是陽氣旺盛的表現。但這裡是誤下後脈促,並非陽盛。太陽病誤下後,脈促但未結胸,表示病情將緩解;若脈促且胸悶,則非好轉,而是誤下後陽氣虛弱,表邪逐漸侵入胸中。用桂枝湯驅散外邪、通暢陽氣,但芍藥滋陰,陽虛者不宜,故去除。若陽氣已虛,還稍微怕冷,則需加附子溫散寒邪。

  4. 太陽病發病八九天後,症狀像瘧疾,發熱怕冷,但熱多寒少,病人不嘔吐,大小便正常,一天發作兩三次。若脈象微緩,表示將痊癒;若脈微弱且怕冷,則是陰陽兩虛,不可再發汗、瀉下或催吐。若面色發紅,表示病未解,因未能微微出汗,身體會發癢,適合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    傷寒八九天時,邪氣已傳遍三陽經,可能進入三陰經。若未傳入陰經,則病情將緩解。症狀如瘧疾般定時發作,寒多表示病情加重,熱多表示減輕。發熱怕冷但熱多寒少,說明陽氣漸復、邪氣減弱。不嘔吐、大小便正常表示體內調和。寒熱間隔時間長短反映邪氣深淺,發作頻率越高,邪氣越輕微。《內經》說:「脈象強表示邪盛,脈象平穩表示病情趨緩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