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5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

上五味,㕮咀。(趙本有「三味」二字)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,服一升。服已須臾,歠熱稀粥一升余,以助藥力,溫覆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,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後服,不必盡劑;若不汗,更服,依前法;又不汗,後服小促𧅗(趙本無「伇」字)其間,半日許,令三服盡;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,病證猶在者,更作服;若汗不出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乃服至二三劑。

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惡等物。

太陽病,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桂枝湯主之。

頭痛者,太陽也;發熱汗出惡風者,中風也。與桂枝湯,解散風邪。

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葛根湯方」詳見本書卷十)

𠘧𠘧者,伸頸之貌也。動則伸頸,搖身而行。項背強者,動則如之。項背𠘧𠘧者,當無汗,反汗出惡風者,中風表虛也,與桂枝湯以和表,加麻黃葛根以祛風,且麻黃主表實,後葛根湯證云: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無汗惡風,葛根湯主之。藥味正與此方同。其無汗者,當用麻黃,今自(醫統本作「日」。

熊校記:今日汗出,舊鈔作曰,是也。汪本作自,非)汗出,恐不加麻黃,但加葛根也。

太陽病,下之後,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。方用前法。若不上衝者,不可(趙本作「得」)與之。

太陽病屬表,而反下之,則虛其里,邪欲乘虛傳裡。若氣上衝者,里不受邪,而氣逆上,與邪爭也,則邪仍在表,故當復與桂枝湯解外;其氣不上衝者,裡虛不能與邪爭,邪氣已傳裡也,故不可更與桂枝湯攻表。

太陽病三日,已發汗,若吐,若下,若溫針,仍不解者,此為壞病,桂枝不中與(趙本有「之」字)也。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。

太陽病,三日中,曾經發汗、吐下、溫針,虛其正氣,病仍不解者,謂之壞病,言為醫所壞病也。不可復與桂枝湯。審觀脈證,知犯何逆,而治之逆者,隨所逆而救之。

桂枝本為解肌,若其人脈浮緊,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(趙本有「之」字)也。常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

脈浮,發熱,汗出惡風者,中風也,可與桂枝湯解肌;脈浮緊,發熱,不汗(醫統本作「汗不」)出者,傷寒也,可與麻黃湯。常須識此,勿妄治也。

若酒客病,不可與桂枝湯,得湯(趙本作「之」)則嘔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
酒客內熱,喜辛而惡甘,桂枝湯甘,酒客得之,則中滿而嘔。

喘家作桂枝湯,加厚朴杏子佳。(醫統本作「仁」)

太陽病,為諸陽主氣,風甚氣擁,則生喘也。與桂枝湯以散風,加厚朴、杏仁以降氣。

白話文:

【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】

將上述五味藥材切碎,加水七升,用小火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待溫度適中後服用一升。服藥後不久,再喝一升多的熱稀粥以助藥效,蓋被保暖約兩小時,讓全身微微出汗最佳,切忌大汗淋灕,否則疾病難以痊癒。若服一次後汗出病癒,則停藥,不必喝完剩餘藥劑;若未出汗,則按原法再服;仍無汗者,可縮短服藥間隔,半天內服完三劑。病情嚴重者,可日夜連續服藥,全天觀察。若一劑服完病症仍在,可再製藥服用;若始終無汗,甚至需服至二、三劑。

忌食生冷、黏膩、肉類麵食、辛辣、酒類乳製品及氣味濃烈等食物。

太陽病症狀與治療

  1. 頭痛發熱、汗出怕風:屬太陽病中風證,用桂枝湯驅散風邪。
  • 頭痛屬太陽經;發熱汗出怕風為中風特徵。
  1. 項背僵硬、汗出怕風:用桂枝加葛根湯。
  • 項背僵硬者活動時需伸頸搖身,本應無汗,現反汗出怕風,屬中風表虛,以桂枝湯調和營衛,加葛根祛風(原方或有麻黃,但汗出時可能僅加葛根)。
  1. 誤下後氣上衝:可再服桂枝湯;若氣不上衝,表示邪已入裡,不可再用。
  • 太陽病誤用下法,若正氣尚能抗邪(氣上衝),邪仍在表,可續用桂枝湯;反之則邪已入裡,不宜再用。
  1. 誤治後壞病:若發汗、吐下、溫針後病未解,屬醫源性壞病,須依當下脈證重新辨治,不可再用桂枝湯。

注意事項

  • 桂枝湯禁忌
  • 脈浮緊、發熱無汗者屬傷寒證,應服麻黃湯,誤用桂枝湯恐加重病情。
  • 長期飲酒者(酒客)內熱厭甘,服桂枝湯易嘔吐。
  • 喘症加減:素有喘病者用桂枝湯時,宜加厚朴、杏仁以降氣平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