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傷寒例第三
熱在上焦,則為消渴,言熱消津液,而上焦乾燥,則生渴也。大熱則能消水,熱少不能消之,若強飲,則停飲變為諸病。至七八日陽勝氣溫,向解之時,多生大渴也,亦須少少與之,以潤胃氣,不可極意飲也。若飲而腹滿,小便不利,若喘若噦者,為水飲內停而不散,不可更與之。忽然陽氣通,水氣散,先發於外,作大汗而解。
凡得病,反能飲水,此為欲愈之病。其不曉病者,但聞病飲水自愈,小渴者,乃強與飲之,因成其禍,不可複數。(趙本有「也」字)
小渴者,為腹中熱少。若強與水,水飲不消,復為諸飲病也。
凡得病厥,脈動數,服湯藥更遲;脈浮大減小;初躁後靜,此皆愈證也。
動數之脈,邪在陽也,湯入而變遲者,陽邪愈也。浮大之脈,邪在表也,而復減小者,表邪散也。病初躁亂者,邪所煩也,湯入而安靜者,藥勝病也。是皆為愈證。
凡治溫病,可刺五十九穴。
五十九穴者,以瀉諸經之溫熱。《針經》曰:熱病,取之諸陽五十九穴,刺,以瀉其熱,而出其汗;實其陰,而補其不足。所謂五十九刺,兩手內外側各三,凡十二痏;五指間各一,凡八痏;足亦如是;頭入髮際一寸,旁三分,各三,凡六痏;更入發三寸,邊五,凡十痏;耳前後、口下,各一,項中一穴,凡六痏;巔上一、囟會一、髮際一、廉泉一、風池二、天柱二。又《內經》曰:熱俞五十九,頭上五行。
行五者,以瀉諸陽之熱逆也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此八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;氣衝、(熊校記:各本同。按素問作氣街)三里、巨虛、上下廉,此八者,以瀉胃中之熱也;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,此八者,以瀉四肢之熱也;五臟俞旁五,此十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。凡此五十九穴者,皆熱之左右也。
又身之穴,三百六十有五,其三十九(趙本無「九」字)穴,灸之有害;七十九穴,刺之為災。並中髓也。
穴有三百六十五,以應一歲。其灸刺之禁,皆肉薄骨解之處,血脈虛少之分,針灸並中髓也。
凡(趙本無「凡」字)脈四損,三日死。平人四息,病人脈一至,名曰四損。脈五損,一日死。平人五息,病人脈一至,名曰五損。脈六損,一時死。平人六息,病人脈一至,名曰六損。
四臟氣絕者,脈四損;五臟氣絕者,脈五損;五臟六腑俱絕者,脈六損。
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;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《內經》曰:脈者,血之府也。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。寒則傷血,邪並於血,則血盛而氣虛,故傷寒者,脈盛而身寒。熱則傷氣,邪並於氣,則氣盛而血虛,故傷暑者,脈虛而身熱。
脈陰陽俱盛,大汗出,不解者,死。
脈陰陽俱盛,當汗出而解;若汗出不解,則邪氣內勝,正氣外脫,故死。《內經》曰:汗出,而脈尚躁盛者,死。《千金》曰:熱病已得汗,脈尚躁盛,此陽脈之極也,死。
白話文:
傷寒例第三
熱氣積聚在上焦時,會導致消渴症狀。這是因為熱氣消耗津液,使上焦乾燥,因而產生口渴感。若熱勢強盛,能迅速消耗水分;若熱勢輕微,則無法完全消耗水分。此時若勉強大量飲水,水分停滯體內,反而會引發各種疾病。到了病程第七、八天,陽氣旺盛、體溫升高,病情將要緩解之際,常會出現嚴重口渴。此時仍應少量補充水分,以滋潤胃氣,不可放任狂飲。若飲水後出現腹脹、小便不暢、喘息或呃逆等症狀,表示水濕停滯體內無法消散,此時絕不可再飲水。待體內陽氣突然暢通,水氣自然消散,會先透過體表排出,形成大汗而病癒。
患病時反而能主動飲水,通常是病情將癒的徵兆。不明醫理者,聽說喝水能自癒,即使患者僅輕微口渴,也強迫其大量飲水,反而釀成禍患,此類教訓不可不慎。
輕微口渴代表體內熱邪不重。若勉強灌水,水分無法代謝,會演變為各種水飲病症。
患病時若出現四肢厥冷、脈搏快數,服用湯藥後脈象轉緩;或原本浮大的脈象逐漸減弱;或初期煩躁後轉為平靜,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。
快數脈象表示邪在陽分,服藥後脈轉緩慢,說明陽分之邪已退。浮大脈象反映表證,若逐漸減弱,表示表邪消散。病初煩躁是邪氣擾動所致,服藥後趨於安靜,代表藥力已克制病邪。這些都是痊癒的跡象。
治療溫病時,可針刺五十九個特定穴位。
這五十九穴能瀉除經絡中的溫熱邪氣。《針經》記載:治熱病取諸陽經五十九穴,透過針刺瀉熱發汗;同時充實陰經,補益不足。所謂五十九刺包括:雙手內外側各三穴,共十二穴;五指縫間各一穴,共八穴;雙足同理;頭部髮際上一寸旁開三分處各三穴,共六穴;再入髮際三寸旁開五穴,共十穴;耳前後、口下各一穴,項中一穴,共六穴;頭頂一穴、囟會一穴、髮際一穴、廉泉一穴、風池二穴、天柱二穴。《內經》補充:熱症腧穴五十九個,頭部分布五行。
頭上五行每行五穴,可瀉陽經上逆之熱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八穴瀉胸中熱;氣衝、三里、巨虛、上下廉八穴瀉胃中熱;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八穴瀉四肢熱;五臟俞旁五穴共十穴瀉五臟熱。此五十九穴皆為治療熱症的關鍵。
人體共三百六十五穴,應合天數。其中三十九穴禁灸,七十九穴禁刺,因這些部位肌肉薄、骨縫顯,血脈虛弱,誤施針灸易傷骨髓。
脈象出現「四損」者三日內死亡(常人呼吸四次,患者脈搏一次);「五損」者一日內死亡(常人呼吸五次,患者脈搏一次);「六損」者一時辰內死亡(常人呼吸六次,患者脈搏一次)。四臟氣絕見四損脈,五臟氣絕見五損脈,臟腑俱絕見六損脈。
脈象強盛卻畏寒,是傷寒所致;脈象虛弱卻發熱,是傷暑所致。《內經》雲:脈為血之府。脈實則血實,脈虛則血虛。寒邪傷血,邪聚血分則血盛氣虛,故傷寒者脈盛身寒;熱邪傷氣,邪聚氣分則氣盛血虛,故傷暑者脈虛身熱。
若脈象尺寸俱盛,大汗出後病仍不癒,預後凶險。正常情況下,脈陰陽俱盛應隨汗出而解;若汗後未解,表示邪氣內熾、正氣外脫,故主死。《內經》指出:汗出後脈仍躁盛者死。《千金方》亦載:熱病汗出後脈仍躁盛,此為陽極之兆,主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