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傷寒例第三

熱在上焦,則為消渴,言熱消津液,而上焦乾燥,則生渴也。大熱則能消水,熱少不能消之,若強飲,則停飲變為諸病。至七八日陽勝氣溫,向解之時,多生大渴也,亦須少少與之,以潤胃氣,不可極意飲也。若飲而腹滿,小便不利,若喘若噦者,為水飲內停而不散,不可更與之。忽然陽氣通,水氣散,先發於外,作大汗而解。

凡得病,反能飲水,此為欲愈之病。其不曉病者,但聞病飲水自愈,小渴者,乃強與飲之,因成其禍,不可複數。(趙本有「也」字)

小渴者,為腹中熱少。若強與水,水飲不消,復為諸飲病也。

凡得病厥,脈動數,服湯藥更遲;脈浮大減小;初躁後靜,此皆愈證也。

動數之脈,邪在陽也,湯入而變遲者,陽邪愈也。浮大之脈,邪在表也,而復減小者,表邪散也。病初躁亂者,邪所煩也,湯入而安靜者,藥勝病也。是皆為愈證。

凡治溫病,可刺五十九穴。

五十九穴者,以瀉諸經之溫熱。《針經》曰:熱病,取之諸陽五十九穴,刺,以瀉其熱,而出其汗;實其陰,而補其不足。所謂五十九刺,兩手內外側各三,凡十二痏;五指間各一,凡八痏;足亦如是;頭入髮際一寸,旁三分,各三,凡六痏;更入發三寸,邊五,凡十痏;耳前後、口下,各一,項中一穴,凡六痏;巔上一、囟會一、髮際一、廉泉一、風池二、天柱二。又《內經》曰:熱俞五十九,頭上五行。

行五者,以瀉諸陽之熱逆也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此八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;氣衝、(熊校記:各本同。按素問作氣街)三里、巨虛、上下廉,此八者,以瀉胃中之熱也;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,此八者,以瀉四肢之熱也;五臟俞旁五,此十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。凡此五十九穴者,皆熱之左右也。

又身之穴,三百六十有五,其三十九(趙本無「九」字)穴,灸之有害;七十九穴,刺之為災。並中髓也。

穴有三百六十五,以應一歲。其灸刺之禁,皆肉薄骨解之處,血脈虛少之分,針灸並中髓也。

凡(趙本無「凡」字)脈四損,三日死。平人四息,病人脈一至,名曰四損。脈五損,一日死。平人五息,病人脈一至,名曰五損。脈六損,一時死。平人六息,病人脈一至,名曰六損。

四臟氣絕者,脈四損;五臟氣絕者,脈五損;五臟六腑俱絕者,脈六損。

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;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
《內經》曰:脈者,血之府也。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。寒則傷血,邪並於血,則血盛而氣虛,故傷寒者,脈盛而身寒。熱則傷氣,邪並於氣,則氣盛而血虛,故傷暑者,脈虛而身熱。

脈陰陽俱盛,大汗出,不解者,死。

脈陰陽俱盛,當汗出而解;若汗出不解,則邪氣內勝,正氣外脫,故死。《內經》曰:汗出,而脈尚躁盛者,死。《千金》曰:熱病已得汗,脈尚躁盛,此陽脈之極也,死。

白話文:

傷寒例第三

上焦發熱,就會造成消渴,意思是熱邪消耗津液,導致上焦乾燥,因此產生口渴。熱邪很盛,就能消耗水分;熱邪較少,就無法消耗水分。如果強行大量飲水,水分停滯就會變成各種疾病。到了病程的第七、八天,陽氣旺盛,病情將要好轉的時候,常常會出現嚴重的口渴,這時也應該少量多次飲水,滋潤胃氣,不可過量飲水。如果飲水後腹部脹滿,小便不利,並伴有喘息或呃逆,這是由於水飲停滯體內而無法排出,不可再給予飲水。如果忽然陽氣暢通,水氣消散,首先會從體表表現出來,大量出汗而痊癒。

凡是患病後還能飲水的,都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。那些不了解疾病的人,只聽說病人飲水就能自愈,便對輕微口渴的病人強行灌水,反而造成禍患,不可再犯同樣的錯誤。

輕微口渴,是因為腹中熱邪較少。如果強行給予大量的水分,水飲無法消解,又會導致其他水飲相關的疾病。

凡是患病後出現厥逆,脈搏跳動頻數,服用湯藥後脈搏跳動反而變慢;脈搏浮大後又變細小;一開始躁動不安,後來變得平靜,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。

脈搏跳動頻數,表示邪氣在陽分;服用湯藥後脈搏變慢,表示陽邪已被消除。脈搏浮大,表示邪氣在表;脈搏浮大後又變細小,表示表邪已散。疾病初期躁動不安,是邪氣的擾亂;服用湯藥後安靜下來,是藥力勝過病邪。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。

治療溫病,可以使用五十九個穴位進行針刺。

這五十九個穴位,是用來瀉除經絡中的溫熱之邪。《針經》記載:熱病,應選擇諸陽經上的五十九個穴位進行針刺,以瀉除熱邪,排出汗液;充實陰氣,補充不足。所謂的五十九個穴位,是指:兩手內外側各三個穴位,共十二個穴位;五指之間各一個穴位,共八個穴位;足部也如同手部;頭部髮際內一寸,旁開三分,各三個穴位,共六個穴位;再往髮際內三寸,旁開五個穴位,共十個穴位;耳前耳後、口下各一個穴位,項中一個穴位,共六個穴位;巔頂一個,囟會一個,髮際一個,廉泉一個,風池兩個,天柱兩個。又《內經》記載:治療熱病的穴位有五十九個,頭上還有五行穴位。

五行穴位,是用來瀉除諸陽經的熱逆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這八個穴位,是用來瀉除胸中的熱邪;氣衝(或氣街)、三里、巨虛、上下廉這八個穴位,是用來瀉除胃中的熱邪;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這八個穴位,是用來瀉除四肢的熱邪;五臟俞旁各一個穴位,這十個穴位,是用來瀉除五臟的熱邪。這五十九個穴位,都是治療熱病的重要穴位。

人體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個,其中三十九個穴位,灸治有害;七十九個穴位,針刺有害。因為這些穴位都靠近骨骼,針灸容易傷及骨髓。

人體穴位三百六十五個,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應。灸刺的禁忌,都在肌肉薄弱、接近骨骼、血脈虛弱的地方,針灸容易傷及骨髓。

脈搏四損,三日內死亡;正常人脈搏四次,病人脈搏跳動一次,稱為脈搏四損。脈搏五損,一日內死亡;正常人脈搏五次,病人脈搏跳動一次,稱為脈搏五損。脈搏六損,立即死亡;正常人脈搏六次,病人脈搏跳動一次,稱為脈搏六損。

四臟氣絕,脈搏四損;五臟氣絕,脈搏五損;五臟六腑都氣絕,脈搏六損。

脈搏盛而身寒,是因傷寒所致;脈搏虛而身熱,是因傷暑所致。

《內經》記載:脈搏是血液的住所。脈搏實則血液充實,脈搏虛則血液不足。寒邪傷及血液,邪氣與血液相合,則血液充實而氣虛,所以傷寒的病人,脈搏盛而身寒。熱邪傷及氣,邪氣與氣相合,則氣盛而血虛,所以傷暑的病人,脈搏虛而身熱。

陰陽二脈都盛,大量出汗,但病情沒有好轉,就會死亡。

陰陽二脈都盛,應該出汗而痊癒;如果出汗後病情沒有好轉,則邪氣內盛,正氣外泄,就會死亡。《內經》記載:出汗後,脈搏仍然躁動而盛,就會死亡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熱病已經出汗,脈搏仍然躁動而盛,這是陽脈到達極點,將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