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傷寒例第三

陰陽俱病、表裡俱傷者,為兩感。以其陰陽兩感,病則兩證俱見。至於傳經,則亦陰陽兩經俱傳也。始得一日,頭痛者太陽,口乾煩滿而渴者少陰;至二日則太陽傳於陽明,而少陰亦傳於太陰,身熱譫語者陽明,腹滿不欲食者太陰;至三日陽明傳於少陽,而太陰又傳於厥陰,耳聾者少陽,囊縮而厥者厥陰,水漿不入,不知人者,胃氣不通也。

《內經》曰:五臟已傷,六腑不通,榮衛不行,如是之後,三日乃死,何也?岐伯曰: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,其血氣盛,故云不知人。三日其氣乃盡,故死矣。謂三日六經俱病,榮衛之氣,不得行於內外,腑臟之氣不得通於上下,至六日腑臟之氣俱盡,榮衛之氣俱絕,則死矣。

其不兩感於寒,更不傳經,不加異氣者,至七日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也;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歇也;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也;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舌乾,已而嚏也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,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人精神爽慧也。

六日傳遍,三陰三陽之氣皆和,大邪之氣皆去,病人精神爽慧也。

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,尺寸(趙本作「寸尺」)陷者,大危。

間者,瘳也。十二日傳經盡,則當瘳愈。若過十三日以上不瘳,尺寸之脈沉陷者,即正氣內衰,邪氣獨勝,故云大危。

若更感異氣,變為他病者,當依舊(趙本作「後」)壞證病(趙本作「病證」)而治之。若脈陰陽俱盛,重感於寒者,變為(趙本作「成」)溫瘧。

異氣者,為先病未已,又感別異之氣也。兩邪相合,變為他病,脈陰陽俱盛者,傷寒之脈也。《難經》曰:傷寒之脈,陰陽俱盛而緊澀。經曰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,則為前病熱未已,再感於寒,寒熱相搏,變為溫瘧。

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者,更遇於風,變為風溫。

此前熱未歇,又感於風者也。《難經》曰:中風之脈,陽浮而滑,陰濡而弱,風來乘熱,故變風溫。

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者,(趙本有「更」字)遇溫熱,變為溫毒。溫毒為病最重也。

此前熱未已,又感溫熱者也。陽主表,陰主裡,洪數實大皆熱也,兩熱相合,變為溫毒。以其表裡俱熱,故為病最重。

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者,更遇溫氣,變為溫疫。(趙本注:「一本作瘧」)以此冬傷於寒,發為溫病,脈之變證,方治如說。

此前熱未已,又感溫氣者也。溫熱相合,變為溫疫。

凡人有疾,不時即治,隱忍冀瘥,以成痼疾。

凡覺不佳,急須求治,苟延時日,則邪氣入深,難可複製。《千金》曰:凡有少苦,似不如平常,即須早道;若隱忍不治,冀望自瘥,須臾之間,以成痼疾,此之謂也。

小兒女子,益以滋甚。

白話文:

傷寒例第三

若人體陰陽同時受病,表裡皆受損傷,稱為「兩感」。由於陰陽兩經同時感受病邪,發病時兩經的症狀會一起出現。至於病邪傳經,也會同時傳至陰陽兩經。發病第一天,頭痛屬太陽經,口乾、煩悶、口渴屬少陰經;第二天,太陽經病邪傳至陽明經,少陰經病邪傳至太陰經,此時出現身熱、胡言亂語屬陽明經,腹脹、食慾不振屬太陰經;第三天,陽明經病邪傳至少陽經,太陰經病邪傳至厥陰經,此時耳聾屬少陽經,陰囊收縮、四肢冰冷屬厥陰經,若無法進食、神志昏迷,則是胃氣不通所致。

《內經》提到:若五臟已傷,六腑不通,營衛之氣無法運行,此後三日便會死亡,為何?岐伯回答:陽明經為十二經脈之首,其血氣旺盛,因此患者會昏迷不醒。三日後陽明經氣耗盡,故死亡。意指三日內六經皆病,營衛之氣無法內外運行,臟腑之氣無法上下通達,至第六日臟腑之氣完全耗盡,營衛之氣斷絕,便會死亡。

若非兩感傷寒,且病邪未傳經,也未受其他邪氣影響,則第七日太陽經病勢減退,頭痛稍緩;第八日陽明經病勢減退,身熱稍退;第九日少陽經病勢減退,耳聾逐漸恢復聽覺;第十日太陰經病勢減退,腹脹消退,開始想進食;第十一日少陰經病勢減退,口渴停止,舌乾改善,並開始打噴嚏;第十二日厥陰經病勢減退,陰囊鬆弛,小腹下墜感減輕,邪氣盡除,病人精神清爽。

六日內病邪傳遍六經,三陰三陽之氣調和,大邪之氣消散,病人精神恢復。

若超過十三日仍未痊癒,且寸關尺脈象沈陷,則病情極危。

「間」指痊癒。十二日病邪傳經完畢,理應痊癒。若超過十三日未癒,脈象沈陷,表示正氣內衰,邪氣獨盛,故極危險。

若又感受其他邪氣,轉變為其他疾病,應按壞證治療。若脈象陰陽俱盛,又感寒邪,則轉為溫瘧。

「異氣」指原有疾病未癒,又感其他邪氣。兩邪相合,轉變為新病。脈象陰陽俱盛為傷寒脈象。《難經》提到:傷寒脈象陰陽俱盛且緊澀。《內經》說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若原有熱病未癒,又感寒邪,寒熱相搏,則轉為溫瘧。

若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又遇風邪,則轉為風溫。此為原有熱病未退,又感風邪。《難經》提到:中風脈象陽浮而滑,陰濡而弱。風邪乘熱,故轉為風溫。

若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又遇溫熱邪氣,則轉為溫毒。溫毒病情最重。此為原有熱病未癒,又感溫熱邪氣。陽主表,陰主裡,洪數實大皆屬熱象,兩熱相合,轉為溫毒。因表裡俱熱,故病情最重。

若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,又遇溫氣,則轉為溫疫(或作「溫瘧」)。此因冬季傷寒,發為溫病,脈象變化及治療方法如前所述。此為原有熱病未癒,又感溫氣,溫熱相合,轉為溫疫。

凡人有病,若不立即治療,隱忍拖延希望自癒,恐成頑疾。

一旦感到不適,應盡快求醫,若拖延時日,邪氣深入,便難以根治。《千金方》提到:稍有不適,異於平常,即應及早治療;若隱忍不治,期望自癒,短時間內恐成頑疾,正是此理。

小兒與女子,病情更易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