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註解傷寒論》~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五

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五

夫以為疾病至急,倉卒尋按,要者難得,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,比之三陰三陽篇中,此易見也。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,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。

諸不可汗、不可下,病證藥方,前三陰三陽篇中,經注已具者,更不復出;其餘無者,於此以後經注備見。(醫統本作「於此已後,復注備見」)
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,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。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。陽氣反微,中風汗出而反躁煩。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。陽微發汗,躁不得眠。

寸關為陽,脈當浮盛,弱反在關,則裡氣不及;濡反在巔,則表氣不逮。衛行脈外,浮為在上以候衛;微反在上,是陽氣不足;榮行脈中,沉為在下以候榮;澀反在下,是無血也。陽微不能固外,腠理開疏,風因客之,故令汗出而躁煩;無血則陰虛,不與陽相順接,故厥而且寒;陽微無津液,則不能作汗,若發汗則必亡陽而躁。經曰:汗多亡陽,遂虛,惡風煩躁,不得眠也。

動氣在右,不可發汗,發汗則衄而渴,心苦煩,飲即吐水。

動氣者,築築然氣動也。在右者,在臍之右也。《難經》曰:肺內證,臍右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。肺氣不治,正氣內虛,氣動於臍之右也。發汗則動肺氣,肺主氣,開竅於鼻,氣虛則不能衛血,血溢妄行,隨氣出於鼻為衄。亡津液,胃燥,則煩渴而心苦煩。肺惡寒,飲冷則傷肺,故飲即吐水。

動氣在左,不可發汗,發汗則頭眩,汗不止,筋惕肉瞤。

《難經》曰:肝內證,臍左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。肝氣不治,正氣內虛,氣動於臍之左也。肝為陰之主,發汗,汗不止,則亡陽外虛,故頭眩、筋惕肉瞤。《針經》曰:上虛則眩。

動氣在上,不可發汗,發汗則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

《難經》曰:心內證,臍上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。心氣不治,正氣內虛,氣動於臍之上也。心為陽,發汗亡陽,則愈損心氣,腎乘心虛,欲上凌心,故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

動氣在下,不可發汗,發汗則無汗,心中大煩,骨節苦疼,目暈,惡寒,食則反吐,谷不得前。

《難經》曰:腎內證,臍下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。腎氣不治,正氣內虛,動氣發於臍之下也。腎者主水,發汗則無汗者,水不足也;心中大煩者,腎虛不能制心火也;骨節苦疼者,腎主骨也;目暈者,腎病則目䀮䀮如無所見;惡寒者,腎主寒也;食則反吐,谷不得前者,腎水乾也。王冰曰:病嘔而吐,食久反出,是無水也。

咽中閉塞,不可發汗,發汗則吐血,氣欲(趙本作「微」)絕,手足厥冷,欲得蜷臥,不能自溫。

咽門者,胃之系。胃經不和,則咽內不利。發汗攻陽,血隨發散而上,必吐血也。胃經不和而反攻表,則陽虛於外,故氣欲絕,手足冷,欲蜷而不能自溫。

諸脈得數動微弱者,不可發汗,發汗則大便難,腹中乾,(趙本注:「一云小便難,胞中干」)胃燥而煩,其形相象,根本異源。

動數之脈,為熱在表;微弱之脈,為熱在裡。發汗亡津液,則熱氣愈甚,胃中乾燥,故大便難,腹中乾,胃燥而煩。根本雖有表裡之異,逆治之後,熱傳之則一,是以病形相象也。

脈微(趙本作「濡」)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;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為陽運,微為陰寒。上實下虛,意欲得溫。微弦為虛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,不能自還。

弦在上,則風傷氣,風勝者,陽為之運動;微在下,則寒傷血,血傷者,里為之陰寒。外氣拂鬱為上實,里有陰寒為下虛。表熱裡寒,意欲得溫,若反發汗,亡陽陰獨,故寒慄不能自還。

咳者則劇,數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飢煩,晬時而發,其形似瘧,有寒無熱,虛而寒慄,咳而發汗,蜷而苦滿,腹中復堅。

肺寒氣逆,咳者則劇;吐涎沫,亡津液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;膈中陽氣虛,心中飢而煩。一日一夜,氣大會於肺,邪正相擊,晬時而發,形如寒瘧,但寒無熱,虛而寒慄。發汗攻陽,則陽氣愈虛,陰寒愈甚,故蜷而苦滿,腹中復堅。

厥,脈緊,不可發汗,發汗則聲亂、咽嘶、舌萎、聲不得前。

厥而脈緊,則少陰傷寒也,法當溫里,而反發汗,則損少陰之氣。少陰之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。腎為之本,肺為之標,本虛則標弱,故聲亂、咽嘶、舌萎、聲不得前。

諸逆發汗,病微者難瘥;劇者言亂、目眩者死,(趙本注:「一云:譫言目眩睛亂者死」)命將難全。

不可發汗而強發之,輕者因發汗重而難瘥;重者脫其陰陽之氣,言亂目眩而死。《難經》曰:脫陽者,見鬼,是此言亂也;脫陰者,目盲,是此目眩也。眩非玄而見玄,是近於盲也。

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,汗出則四肢厥逆冷。

肺經虛冷,上虛不能治下者,咳而小便利,或失小便。上虛發汗,則陽氣外亡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,陽虛則不與陰相接,故四肢厥逆冷。

傷寒頭痛,翕翕發熱,形象中風,常微汗出自嘔者,下之益煩,心中(趙本無「中」字)懊憹如飢;發汗則致痓,身強,難以屈伸;(趙本作「伸屈」)熏之則發黃,不得小便;灸則發咳唾。

傷寒當無汗、惡寒,今頭痛、發熱、微汗出,自嘔,則傷寒之邪傳而為熱,欲行於里;若反下之,邪熱乘虛流於胸中為虛煩,心懊憹如飢;若發汗,則虛表,熱歸經絡,熱甚生風,故身強直而成痓;若熏之,則火熱相合,消爍津液,故小便不利而發黃;肺惡火,灸則火熱傷肺,必發咳嗽而唾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