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傷寒例第三

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,當一二日發。以其脈上連風府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

太陽為三陽之長,其氣浮於外,故尺寸俱浮,是邪氣初入皮膚外在表也,當一二日發。風府穴名也,項中央太陽之脈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是以上連風府。其經循肩膊內俠脊、抵腰中,故病頭項痛、腰脊強。

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,當二三日發。以其脈俠(趙本作「夾」)鼻、絡於目,故身熱、目疼、鼻乾、不得臥。

陽明血氣俱多,尺寸俱長者,邪並陽明,而血氣淖(熊校記:而血氣𧀺溢也,汪本𧀺改淖,按𧀺為潮正字,汪本原誤)溢也。太陽受邪不已,傳於陽明,是當二三日發。其脈俠鼻者,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,絡於目。陽明之脈,正上䪼頞,(醫統本作「䪼頞」)還出系目系。身熱者,陽明主身之肌肉。

《針經》曰:陽明氣盛,則身以前皆熱;目疼鼻乾者,經中客邪也;不得臥者,胃氣逆不得從其道也。《內經》曰:胃不和,則臥不安。

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,當三四日發。以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

《內經》曰: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春脈弦,尺寸俱弦者,知少陽受邪也。二三日陽明之邪不已,傳於少陽,是當三四日發。胸脅痛而耳聾者,經壅而不利也。

此三經皆受病,未入於腑者,可汗而已。

三陽受邪,為病在表,法當汗解。然三陽亦有便入腑者,入腑則宜下,故云未入於腑者,可汗而已。

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,當四五日發。以其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。

陽極則陰受之,邪傳三陽既遍,次乃傳於陰經。在陽為在表,在陰為在裡。邪在表則見陽脈,邪在裡則見陰脈。陽邪傳陰,邪氣內陷,故太陰受病而脈尺寸俱沉細也。自三陽傳於太陰,是當四五日發也。邪入於陰,則漸成熱,腹滿而嗌乾者,脾經壅而成熱也。

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,當五六日發。以其脈貫腎,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

少陰腎水也,性趣下。少陰受病,脈尺寸俱沉也。四五日太陰之邪不已,至五六日則傳於少陰也,是少陰病當五六日發。人傷於寒,則為病熱,謂始為寒,而終成熱也。少陰為病,口燥舌乾而渴,邪傳入里,熱氣漸深也。

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。以其脈循陰器、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

緩者,風脈也。厥陰脈微緩者,邪傳厥陰,熱氣已劇,近於風也。當六七日發,以少陰邪傳於厥陰。煩滿而囊縮者,熱氣聚於內也。

此三經皆受病,已入於腑,可下而已。

三陰受邪,為病在裡,於法當下。然三陰亦有在經者,在經則宜汗,故云已入於腑者,可下而已。經曰:臨病之工,宜須兩審。

若兩感於寒者,一日太陽受之,即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、口乾、煩滿而渴;二日陽明受之,即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身熱、不欲食、譫語;三日少陽受之,即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,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,不知人者,六日死。若三陰三陽、六臟六腑皆受病,則榮衛不行;腑臟(趙本作「臟腑」)不通,則死矣。

白話文:

傷寒例第三

若脈象尺寸皆浮,表示太陽經受病,通常在一兩日內發作。因為太陽經脈上連風府穴,所以會出現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強直的症狀。

太陽經為三陽之首,其氣浮於體表,故脈象尺寸皆浮,代表邪氣剛侵入皮膚表層。風府是穴位名稱,位於頸部中央,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腦部,再下行至頸項,因此與風府相連。此經脈沿肩膊內側、脊柱兩旁抵達腰部,故病症表現為頭項痛、腰脊強。

若脈象尺寸皆長,表示陽明經受病,通常在兩三日內發作。因陽明經脈夾鼻、連絡眼睛,所以會出現發熱、眼睛痛、鼻乾、難以入睡的症狀。

陽明經氣血旺盛,脈象尺寸皆長,代表邪氣侵入陽明經,導致氣血過盛。若太陽經的邪氣未除,傳至陽明經,便會在兩三日內發作。陽明經脈起於鼻梁,環繞眼睛,其經氣上達面頰,再連繫眼目。發熱是因陽明主導肌肉;眼睛痛、鼻乾是因經脈受邪;難以入睡則是胃氣逆亂所致。

若脈象尺寸皆弦,表示少陽經受病,通常在三、四日內發作。因少陽經脈循行脅肋、連絡耳朵,故會出現胸脅痛、耳聾的症狀。

少陽屬春氣,春脈弦,尺寸皆弦代表少陽受邪。若陽明經的邪氣未除,傳至少陽經,便會在三、四日內發作。胸脅痛、耳聾是因經脈壅滯不通。

以上三陽經受病,若邪氣未深入臟腑,可用發汗法治療。

若脈象尺寸皆沈細,表示太陰經受病,通常在四五日內發作。因太陰經脈分布於胃、連絡咽喉,故會出現腹脹、咽喉乾燥的症狀。

陽邪傳至陰經,邪氣內陷,故太陰受病時脈象沈細。邪氣從三陽傳至太陰,約在四五日內發作。邪入陰經後逐漸化熱,腹脹、咽喉乾燥是因脾經壅滯生熱。

若脈象尺寸皆沈,表示少陰經受病,通常在五六日內發作。因少陰經脈貫穿腎臟、連絡肺臟、繫於舌根,故會出現口乾、舌燥、口渴的症狀。

少陰屬腎水,其性下行,受病時脈象沈。若太陰經的邪氣未除,傳至少陰經,便會在五六日內發作。寒邪入體化熱,邪氣深入,故表現為口燥、舌乾、口渴。

若脈象尺寸皆微緩,表示厥陰經受病,通常在六七日內發作。因厥陰經脈循行陰器、連絡肝臟,故會出現煩悶、陰囊收縮的症狀。

緩脈屬風,厥陰脈微緩代表邪氣傳至厥陰,熱勢已盛,接近風證。若少陰經的邪氣未除,傳至厥陰經,便會在六七日內發作。煩悶、陰囊收縮是因熱氣內聚。

以上三陰經受病,若邪氣已深入臟腑,可用瀉下法治療。

若同時感染寒邪,一日太陽經與少陰經同病,會頭痛、口乾、煩悶口渴;二日陽明經與太陰經同病,會腹脹、發熱、食慾不振、譫語;三日少陽經與厥陰經同病,會耳聾、陰囊收縮、四肢冰冷,無法進食、昏迷,六日內可能死亡。若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皆受病,氣血運行停滯,臟腑功能失常,則必死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