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傷寒例第三

天地陰陽之氣,既交錯而不正,人所以變病。《內經》曰: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。

此君子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順天地之剛柔也。

《內經》曰:養生者必順於時,春夏養陽,以涼以寒;秋冬養陰,以溫以熱。所以然者,從其根故也。

小人觸冒,必嬰暴疹。須知毒烈之氣,留在何經,而發何病,詳而取之。

不能順四時調養,觸冒寒溫者,必成暴病。醫者當在意審詳而治之。

是以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;夏傷於暑,春(趙本作「秋」)必病(醫統本作「痎」)瘧;秋傷於濕,冬必咳嗽;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此必然之道,可不審明之。

當春之時,風氣大行。春傷於風,風氣通於肝,肝以春適王,風雖入之,不能即發,至夏肝衰,然後始動。風淫末疾,則當發於四肢。夏以陽氣外盛,風不能外發,故攻內而為飧泄。飧泄者,下利米穀不化,而色黃。當秋之時,濕氣大行。秋傷於濕,濕則干於肺,肺以秋適王,濕雖入之,不能即發,至冬肺衰,然後濕始動也。

雨淫腹疾,則當發為下利。冬以陽氣內固,濕氣不能下行,故上逆而為咳嗽。當夏之時,暑氣大行,夏傷於暑,夏以陰為主內,暑雖入之,勢未能動,及秋陰出,而陽為內主,然後暑動搏陰而為痎瘧。痎者二日一發,瘧者一日一發。當冬之時,寒氣大行,冬傷於寒,冬以陽為主內,寒雖入之,勢未能動,及春陽出而陰為內主,然後寒動搏陽而為溫病。是感冒四時正氣為病必然之道。

傷寒之病,逐日淺深,以斯方治。

《內經》曰:未滿三日者,可汗而已;其滿三日者,可泄而已。

今世人傷寒,或始不早治,或治不對病,或日數久淹,困乃告醫。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,則不中病。皆宜臨時消息制方,無不效也。今搜採仲景舊論,錄其證候診脈聲色,對病真方,有神驗者,擬防世急也。

仲景之書,逮今千年而顯用於世者,王叔和之力也。

又土地溫涼,高下不同;物性剛柔,餐居亦異。是(趙本有「故」字)黃帝興四方之問,岐伯舉四治之能,以訓後賢,開其未悟者。臨病之工,宜須兩審也。

東方地氣溫,南方地氣熱,西方地氣涼,北方地氣寒。西北方高,東南方下。是土地溫涼、高下不同也。東方安居食魚,西方陵居華食,南方濕處而嗜酸,北方野處而食乳。是餐居之異也。東方治宜砭石,西方治宜毒藥,南方治宜微針,北方治宜灸焫。是四方醫治不同也。醫之治病,當審其土地所宜。

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,熱雖甚,不死。

《內經》曰: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是傷寒為病熱也。《針經》曰:多熱者易已,多寒者難已,是熱雖甚不死。

若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死。

表裡俱病者,謂之兩感。

白話文:

傷寒例第三

天地間陰陽之氣交錯失衡,人體就會生病。《內經》說:陰陽失調而導致疾病產生。

君子在春夏養護陽氣,秋冬滋養陰氣,順應天地間剛柔之氣的變化。

《內經》說:養生的人必須順應時令,春夏養陽,用清涼的方法;秋冬養陰,用溫熱的方法。這樣做的原因,是從根本上著手。

普通人受寒受熱,很容易患上急性的疹子。必須了解毒邪之氣停留在哪個經絡,導致什麼疾病,才能對症下藥。

不能順應四時調養身體,受寒受熱的人,必定會患上急病。醫生應該仔細診斷,然後治療。

所以春天受風寒,夏天就會腹瀉;夏天受暑熱,秋天就會患上瘧疾;秋天受濕邪,冬天就會咳嗽;冬天受寒邪,春天就會患上溫病。這是必然的規律,必須要明白。

春天,風氣盛行。春天受風寒,風氣會通達肝臟,肝臟在春天當令,雖然風邪入侵,但不會立即發病,等到夏天肝氣衰弱,風邪才會發作。風邪所致的疾病,會表現在四肢。夏天陽氣外盛,風邪不能從體表發作,所以會入侵內臟,導致腹瀉。腹瀉指的是大便稀溏,米飯等食物消化不良,顏色發黃。秋天,濕氣盛行。秋天受濕邪,濕邪會侵犯肺臟,肺臟在秋天當令,雖然濕邪入侵,但不會立即發病,等到冬天肺氣衰弱,濕邪才會發作。

雨水過多引起的腹部疾病,會導致腹瀉。冬天陽氣內斂,濕邪不能向下運行,所以會向上逆行而導致咳嗽。夏天,暑氣盛行。夏天受暑熱,夏天以陰氣為主內,暑邪入侵,暫時不會發作,等到秋天陰氣外露,陽氣內斂為主的時節,暑邪才會動,與陰氣相搏而導致瘧疾。痎瘧是每兩天發作一次,瘧疾是每天發作一次。冬天,寒氣盛行。冬天受寒邪,冬天以陽氣為主內,寒邪入侵,暫時不會發作,等到春天陽氣外露,陰氣內斂為主的時節,寒邪才會動,與陽氣相搏而導致溫病。這就是外感四季不正之氣而致病的必然規律。

傷寒病的症狀,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,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治療。

《內經》說:發病不到三天的,可以發汗治療;發病滿三天的,可以用瀉法治療。

現在很多人患傷寒,有的開始不及时治疗,有的治疗不对症,有的拖延時間太久才就醫。醫生又不按照順序治療,就會治不好病。都應該根據當時的病情,調整治療方案,這樣一定有效。現在收集整理仲景的舊論,記錄其病症、診斷脈象、聲音顏色,以及對症的有效藥方,希望能對後世有所幫助。

仲景的書,至今流傳千年,並被廣泛應用,這都要歸功於王叔和的貢獻。

此外,不同地區的氣候溫差、地勢高低不同;食物的特性、居住環境也不同。因此,黃帝詢問各地情況,岐伯提出四種治療方法,用來教導後代,使他們明白未曾了解的事情。臨床醫生,應該仔細診斷病情。

東方地氣溫和,南方地氣炎熱,西方地氣涼爽,北方地氣寒冷。西北地區地勢高,東南地區地勢低。這就是不同地區氣候溫差和地勢高低不同的原因。東方人居住在平原,以吃魚為主;西方人居住在高地,以吃精細食物為主;南方潮濕,人們喜歡吃酸的食物;北方地處偏遠,人們以吃奶製品為主。這就是飲食習慣不同的原因。東方宜用砭石治療,西方宜用毒藥治療,南方宜用針灸治療,北方宜用灸法治療。這就是各地區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。醫生治療疾病,應該考慮當地適合的治療方法。

凡是受寒邪的,都會發熱,即使熱得很厲害,也不會死。

《內經》說:風寒侵入人體,會使人毛髮直豎,皮膚閉塞而發熱,這就是傷寒導致發熱的原因。《針經》說:熱盛的疾病容易治好,寒盛的疾病難以治好,這就是即使熱得很厲害也不會死的原因。

如果同時感受兩種寒邪而致病的,就一定會死。

表裡都患病,叫做同時感受兩種邪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