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傷寒例第三

天地陰陽之氣,既交錯而不正,人所以變病。《內經》曰: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。

此君子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順天地之剛柔也。

《內經》曰:養生者必順於時,春夏養陽,以涼以寒;秋冬養陰,以溫以熱。所以然者,從其根故也。

小人觸冒,必嬰暴疹。須知毒烈之氣,留在何經,而發何病,詳而取之。

不能順四時調養,觸冒寒溫者,必成暴病。醫者當在意審詳而治之。

是以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;夏傷於暑,春(趙本作「秋」)必病(醫統本作「痎」)瘧;秋傷於濕,冬必咳嗽;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此必然之道,可不審明之。

當春之時,風氣大行。春傷於風,風氣通於肝,肝以春適王,風雖入之,不能即發,至夏肝衰,然後始動。風淫末疾,則當發於四肢。夏以陽氣外盛,風不能外發,故攻內而為飧泄。飧泄者,下利米穀不化,而色黃。當秋之時,濕氣大行。秋傷於濕,濕則干於肺,肺以秋適王,濕雖入之,不能即發,至冬肺衰,然後濕始動也。

雨淫腹疾,則當發為下利。冬以陽氣內固,濕氣不能下行,故上逆而為咳嗽。當夏之時,暑氣大行,夏傷於暑,夏以陰為主內,暑雖入之,勢未能動,及秋陰出,而陽為內主,然後暑動搏陰而為痎瘧。痎者二日一發,瘧者一日一發。當冬之時,寒氣大行,冬傷於寒,冬以陽為主內,寒雖入之,勢未能動,及春陽出而陰為內主,然後寒動搏陽而為溫病。是感冒四時正氣為病必然之道。

傷寒之病,逐日淺深,以斯方治。

《內經》曰:未滿三日者,可汗而已;其滿三日者,可泄而已。

今世人傷寒,或始不早治,或治不對病,或日數久淹,困乃告醫。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,則不中病。皆宜臨時消息制方,無不效也。今搜採仲景舊論,錄其證候診脈聲色,對病真方,有神驗者,擬防世急也。

仲景之書,逮今千年而顯用於世者,王叔和之力也。

又土地溫涼,高下不同;物性剛柔,餐居亦異。是(趙本有「故」字)黃帝興四方之問,岐伯舉四治之能,以訓後賢,開其未悟者。臨病之工,宜須兩審也。

東方地氣溫,南方地氣熱,西方地氣涼,北方地氣寒。西北方高,東南方下。是土地溫涼、高下不同也。東方安居食魚,西方陵居華食,南方濕處而嗜酸,北方野處而食乳。是餐居之異也。東方治宜砭石,西方治宜毒藥,南方治宜微針,北方治宜灸焫。是四方醫治不同也。醫之治病,當審其土地所宜。

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,熱雖甚,不死。

《內經》曰: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是傷寒為病熱也。《針經》曰:多熱者易已,多寒者難已,是熱雖甚不死。

若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死。

表裡俱病者,謂之兩感。

白話文:

傷寒例第三

天地間的陰陽之氣若交錯失衡,人體便會因此生病。《內經》提到:陰陽相互交錯,變化由此而生。因此,懂得養生的人在春夏滋養陽氣,秋冬滋養陰氣,順應天地剛柔的規律。

《內經》說:養生必須順應時節,春夏以涼寒之氣養陽,秋冬以溫熱之氣養陰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要順應自然的根本。若愚昧之人違逆時令,必然招致急病。必須清楚毒烈之氣滯留於哪條經絡,引發何種病症,仔細辨證施治。

若不能順應四時調養,冒犯寒溫之氣,必定會突發疾病。醫者應謹慎審查病情,詳細治療。因此,春天受風邪所傷,夏天易腹瀉;夏天受暑邪所傷,秋天易患瘧疾;秋天受濕邪所傷,冬天易咳嗽;冬天受寒邪所傷,春天易得溫病。這是必然的規律,不可不仔細辨明。

春季風氣盛行,風邪傷人,風氣與肝相通,肝氣在春季旺盛,風邪雖侵入,不會立即發病,等到夏季肝氣衰弱,風邪才開始發作。風邪侵擾四肢,夏季陽氣外盛,風邪無法外發,因而內攻導致腹瀉(腹瀉,排出未消化食物且呈黃色)。秋季濕氣盛行,濕邪傷肺,肺氣在秋季旺盛,濕邪雖侵入,不會立即發作,等到冬季肺氣衰弱,濕邪才開始活動。濕邪引發腹瀉,冬季陽氣內斂,濕邪無法下行,因而上逆導致咳嗽。

夏季暑氣盛行,暑邪傷人,夏季陰氣主內,暑邪雖侵入,暫時不會發作,等到秋季陰氣外顯,陽氣主內,暑邪才開始活動,與陰氣相搏而引發瘧疾(瘧:隔日發作;瘧:每日發作)。冬季寒氣盛行,寒邪傷人,冬季陽氣主內,寒邪雖侵入,暫時不會發作,等到春季陽氣外顯,陰氣主內,寒邪才開始活動,與陽氣相搏而引發溫病。這就是感受四時正氣而發病的必然規律。

傷寒病的病情隨時間由淺入深,治療方法也應相應調整。《內經》說:發病未滿三日,可用發汗法治療;超過三日,則可用瀉下法治療。現今人們患傷寒,有的不及早治療,有的治療不對症,有的拖延日久才求醫,醫者又不按病情輕重施治,自然難以見效。治療應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處方,方能見效。現整理張仲景的論述,記錄其證候、診脈、聲色辨證之法,並對症列出確有療效的方劑,以備緊急之需。

張仲景的著作能流傳至今並廣為應用,全賴王叔和的整理之功。此外,各地氣候溫涼不同,地勢高低各異,物產性質與飲食習慣也有差別。因此黃帝提出四方之問,岐伯列舉四種治療方法,以教導後人,啟發未明之理。醫者治病時,應審慎考慮地域差異。

東方氣候溫和,南方炎熱,西方涼爽,北方寒冷。西北地勢高,東南地勢低。各地飲食習慣也不同:東方人安居食魚,西方人居高地食精緻食物,南方人住濕地喜酸味,北方人居野外食乳製品。治療方法也因地而異:東方宜用砭石,西方宜用猛藥,南方宜用細針,北方宜用艾灸。醫者治病時,應考慮當地適宜的療法。

凡受寒邪所傷,便會發熱,即使高熱也不會致命。《內經》說:風寒侵襲人體,使人毛髮豎直,皮膚閉塞而發熱,這就是傷寒導致發熱的原理。《針經》提到:熱症易治,寒症難癒,因此高熱雖重卻不致命。但若同時感染表裡兩經的寒邪而發病,則必死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