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傷寒例第三

此為時行之氣,前云: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是也。

從立春(醫統本作「秋」)節後,其中無暴大寒,又不冰雪,而有人壯熱為病者,此屬春時陽氣,發於冬時伏寒,變為溫病。

此為溫病也。《內經》曰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

從春分以後,至秋分節前,天有暴寒者,皆為時行寒疫也。三月四月,或有暴寒,其時陽氣尚弱,為寒所折,病熱猶輕;五月六月,陽氣已盛,為寒所折,病熱則重;七月八月,陽氣已衰,為寒所折,病熱亦微。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,但治有殊耳。

此為疫氣也。是數者,以明前鬥歷之法,占其隨時氣候,發病寒熱輕重不同耳。

十五日得一氣,於四時之中,一時有六氣,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。(趙本無「也」字)

節氣十二,中氣十二,共二十四。《內經》曰:五日謂之候,三候謂之氣,六氣謂之時,四時謂之歲。

然氣候亦有應至而(趙本作「仍」)不至,或有未應至而至者,或有至而太過者,皆成病氣也。

疑漏或有至而不去,此一句按《金匱要略》曰: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過,何故也。師曰:冬至之後,甲子夜半,少陽起。少陰(醫統本作「陽」)之時,陽始生,天得溫和,以未得甲子,天因溫和,此為未至而至也;以得甲子,而天未溫和,此為至而不至也;以得甲子,(醫統本有「而」字)天大寒不解,此為至而不去也;以得甲子,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,此為至而太過也。《內經》曰:至而和則平,至而甚則病,至而反者病,至而不至者病,未至而至者病。

即是觀之,脫漏明矣。

但天地動靜,陰陽鼓擊者,各正一氣耳。

《內經》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。清陽為天,動而不息;濁陰為地,靜而不移。天地陰陽之氣,鼓擊而生,春夏秋冬,寒熱溫涼,各正一氣也。

是以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;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。

春暖為夏暑,從生而至長也;秋忿為冬怒,從肅而至殺也。

是故冬至之後,一陽爻升,一陰爻降也。夏至之後,一陽氣下,一陰氣上也。

十月六爻皆陰,坤卦為用,陰極陽來,陽生於子。冬至之後,一陽爻升,一陰爻降,於卦為復,言陽氣得復也。四月六爻皆陽,乾卦為用,陽極陰來,陰生於午。夏至之後,一陽氣下,一陰氣上,於卦為姤,言陰則(醫統本作「得」)遇陽也。《內經》曰:冬至四十五日,陽氣微上,陰氣微下;夏至四十五日,陰氣微上,陽氣微下。

斯則冬夏二至,陰陽合也;春秋二分,陰陽離也。

陽生於子,陰生於午,是陰陽相接,故曰合。陽退於酉,陰退於卯,是陰陽相背,故曰離。《內經》曰:氣至之謂至,氣分之謂分。至則氣同,分則氣異。

陰陽交易,人變病焉。

白話文:

傷寒例第三

這是季節性的氣候變化,前面提到:冬季本應寒冷卻反而非常溫暖的情況就是如此。

從立春節氣後,如果期間沒有突然出現嚴寒,也沒有冰雪,卻有人出現高熱病症,這屬於春季陽氣升發,潛伏於冬季的寒氣轉化為溫病。

這就是溫病。《內經》說:冬季受寒,春季必定發為溫病。

從春分以後到秋分節氣前,如果天氣突然變冷,都屬於季節性的寒疫。三月、四月時,若遇突然寒冷,此時陽氣尚弱,被寒氣所抑制,發熱症狀較輕;五月、六月時,陽氣已盛,被寒氣所抑制,發熱症狀較重;七月、八月時,陽氣已衰,被寒氣所抑制,發熱症狀較輕。這些病症與溫病及暑病相似,但治療方法不同。

這是疫氣。以上幾點,是為了說明根據曆法推測氣候變化,導致發病的寒熱輕重不同。

十五天為一氣,四季之中,每季有六氣,四季共二十四氣。

節氣有十二個,中氣有十二個,合計二十四氣。《內經》說:五天稱為一候,三候稱為一氣,六氣稱為一時(一季),四季稱為一年。

然而氣候變化有時應到而未到,有時未到卻提前到來,有時到來卻過度強烈,這些都會形成致病之氣。

(疑有漏文,如「或有至而不去」一句。根據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「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過,這是為什麼?」老師回答:「冬至之後,甲子夜半,少陽初起。此時陽氣開始生長,天氣應轉溫和。若未到甲子日,天氣已溫和,這是『未至而至』;若已到甲子日,天氣仍未溫和,這是『至而不至』;若已到甲子日,天氣仍嚴寒不減,這是『至而不去』;若已到甲子日,天氣卻溫暖如盛夏五六月,這是『至而太過』。」《內經》說:「氣候適中則平和,過度則致病,反常則致病,應到未到則致病,未到卻提前到來也致病。」由此可見,確實有漏文。)

天地運轉,陰陽相互作用,各自形成一種氣候。《內經》說:「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清陽上升為天,運動不息;濁陰下沈為地,靜止不動。」天地陰陽之氣相互激盪,形成春夏秋冬、寒熱溫涼,各主導一種氣候。

因此,春季的溫暖發展為夏季的暑熱,秋季的肅殺轉變為冬季的嚴寒。

春季溫暖漸變為夏季暑熱,是從生長到繁盛的過程;秋季肅殺轉為冬季嚴寒,是從收斂到消亡的過程。

所以冬至之後,陽氣逐漸上升,陰氣逐漸下降;夏至之後,陽氣逐漸下降,陰氣逐漸上升。

十月時六爻皆陰,以坤卦為代表,陰極則陽生,陽氣始於子時(冬至)。冬至之後,一陽爻上升,一陰爻下降,卦象為復卦,表示陽氣恢復。四月時六爻皆陽,以乾卦為代表,陽極則陰生,陰氣始於午時(夏至)。夏至之後,一陽氣下降,一陰氣上升,卦象為姤卦,表示陰氣遇到陽氣。《內經》說:「冬至後四十五天,陽氣微升,陰氣微降;夏至後四十五天,陰氣微升,陽氣微降。」

因此,冬至與夏至是陰陽交會之時,春分與秋分是陰陽分離之時。

陽氣生於子時,陰氣生於午時,這是陰陽相接,故稱為「合」;陽氣退於酉時,陰氣退於卯時,這是陰陽相背,故稱為「離」。《內經》說:「氣候極盛稱為『至』,氣候平分稱為『分』。『至』時氣候相同,『分』時氣候相異。」

陰陽交替變化,人體因此產生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