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一 (18)
卷一 (18)
1. 平脈法第二
《內經》曰: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,刺期門者,以通心下結血;刺巨闕者,以行胸中宗氣,血氣流通,厥氣退,則蘇矣。
寸口脈微,尺脈緊,其人虛損多汗,知陰常在,絕不見陽也。
寸微為亡陽,尺緊為陰勝。陽微陰勝,故云虛損。又加之多汗,則愈損陽氣,是陰常在,而絕不見陽也。
寸口諸微亡陽,諸濡亡血,諸弱發熱,諸緊為寒。諸乘寒者,則為厥,鬱冒不仁,以胃無穀氣,脾澀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也。
衛,陽也。微為衛氣微,故云亡陽。榮,血也。濡為榮氣弱,故云亡血。弱為陰虛,虛則發熱。緊為陰勝,故為寒。諸乘寒者,則陰陽俱虛,而為寒邪乘之也。寒乘氣虛,抑伏陽氣不得宣發,遂成厥也。鬱冒,為昏冒不知人也。不仁,為強直而無覺也。為屍厥焉。以胃無穀氣,致脾澀不通於上下,故使口急,不能言。戰者,寒在表也;慄者,寒在裡也。
問曰: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。師曰: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。
濡弱者,氣血也。往反有十一頭,頭者五臟六腑共有十一也。
問曰:何以知乘腑,何以知乘臟。師曰:諸陽浮數為乘腑,諸陰遲澀為乘臟也。
腑,陽也。陽脈見者,為乘腑也。臟,陰也。陰脈見者,為乘臟也。
白話文:
《平脈法第二》:
《內經》提到:逆亂之氣向上運行,充斥脈道而脫離形體時,針刺期門穴可疏通心下的瘀血;針刺巨闕穴則能調暢胸中的宗氣。待血氣運行通暢,逆氣消退後,人就會甦醒。
若寸口脈微弱、尺脈緊繃,表示患者體質虛弱且易出汗,這是陰氣過盛、陽氣完全被壓制的徵象。寸脈微弱反映陽氣衰亡,尺脈緊繃顯示陰氣過旺。陽氣微弱而陰氣旺盛,故稱為虛損。加上多汗更耗損陽氣,形成陰氣獨盛、陽氣完全被遮蔽的狀態。
寸口脈若呈現各種微弱脈象代表陽氣喪失,濡軟脈象表示失血,虛弱脈象伴隨發熱,緊繃脈象則主寒證。當寒邪侵襲時,會引發厥逆(四肢冰冷)、昏沈麻木等症狀。這是因為胃中缺乏水穀精微,導致脾氣滯塞、上下不通,造成口部緊繃無法言語,並出現顫抖畏寒的現象。衛氣屬陽,衛氣微弱即是陽氣衰微;營氣屬血,營氣濡軟代表血氣虛弱。脈象虛弱反映陰虛發熱,緊繃則顯示陰寒過盛。寒邪趁虛侵襲時,陰陽俱虛,寒氣壓制陽氣使其無法宣發,形成厥逆。昏沈不醒、肢體僵硬無知覺,即為屍厥。由於胃無水穀精氣,使脾氣滯塞無法貫通上下,故口部緊繃不能言語。顫抖是體表有寒,畏寒則是內在陰寒所致。
問:「濡弱脈象為何對應十一臟腑?」師答:「因五臟六腑相互影響,共計十一處。」濡弱脈象反映氣血狀態,其變化對應十一臟腑(五臟加六腑)。
問:「如何判斷病邪侵襲腑或臟?」師答:「凡陽脈(浮數脈)出現為病在腑,陰脈(遲澀脈)出現為病在臟。」腑屬陽,出現陽脈表示病邪在腑;臟屬陰,出現陰脈表示病邪在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