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)

1.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一

大法,秋宜下。

秋時陽氣下行,則邪亦在下,故宜下。

凡服下藥,(趙本作「凡可下者」)用湯勝丸,(趙本有「散」字)中病即(趙本作「便」)止,不必盡劑也。

湯之為言蕩也,滌盪腸胃,溉灌臟腑,推陳燥結,卻熱下寒,破散邪疫,理導潤澤枯槁,悅人皮膚,益人血氣。水能淨萬物,故勝丸散。中病即止者,如承氣湯證云:若一服,利而(醫統本作「則」)止後服。又曰:若一服,譫語止,更莫復服。是不盡劑也。

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硬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「湯」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蕩滌,它能洗滌腸胃,滋潤臟腑,排除陳舊積滯,驅除熱邪寒氣,化解病邪,滋潤乾枯,讓皮膚光滑,增強血氣。水能淨化萬物,所以湯劑比丸散效果更好。只要疾病痊癒就可以停止服藥,例如承氣湯的藥效說明:若服用一劑,大便通暢後就停止服藥。又說:若服用一劑,譫語消失,就不再服藥。這就是不必服用完藥方的意思。

解釋

這段文字詳細說明了湯劑在瀉下治療中的作用機理。湯劑能有效地清除腸胃中的積滯,並滋養臟腑,改善人體的整體狀態。文中還舉例說明了承氣湯的用法,強調了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用藥的重要性。

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硬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如果患者出現腹瀉,三部脈(寸、關、尺)都平穩,按壓腹部時感到心窩部位硬結,則應該急用瀉下方法,宜用大承氣湯。

解釋

這段文字描述了需要急用瀉下方法的情況,並推薦了大承氣湯作為治療方案。

總體而言,

這段古代醫學文獻闡述了秋季應該使用瀉下方法來治療疾病的道理,並強調了湯劑在瀉下治療中的優勢,以及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用藥的重要性。

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。下利三部脈平者,已為實,而又按之心下硬者,則知邪甚也,故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
下利,脈遲而滑者,內實也。利未欲止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經曰:脈遲者,食乾物得之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滑則穀氣實。下利脈遲而滑者,胃有宿食也。脾胃傷食,不消水穀,是致下利者,為內實,若但以溫中厚腸之藥,利必不(醫統本作「未」)止,可與大承氣湯,下去宿食,利自止矣。

問曰:人病有宿食,何以別之?師曰:寸口脈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故知有宿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寸以候外,尺以候內;浮以候表,沉以候里。寸口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;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者,胃有宿食裡氣不和也。與大承氣湯,以下宿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拉肚子,脈象應該微弱,但現在卻很和緩,這是因為體內有實邪。如果病人拉肚子已經持續三部,脈象仍然平穩,這已經是實證了,再加上按壓心窩處感覺硬硬的,就表示邪氣很重,所以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

如果病人拉肚子,脈象遲緩而滑,也是內實證。拉肚子還沒止住,應該要瀉下,服用大承氣湯即可。

經典中說:「脈象遲緩,是因為吃太多乾硬的食物。」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脈象滑,是因為穀氣實。」拉肚子,脈象遲緩而滑,表示胃中有宿食。脾胃積食,消化不了食物,導致拉肚子,屬於內實證。如果只用溫中厚腸的藥,拉肚子肯定不會止住。可以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宿食,拉肚子就會自然止住。

有人問:病人有宿食,怎麼分辨呢?老師說:寸口脈浮大,按壓卻澀,尺脈也微弱而澀,就知道有宿食了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

寸脈診斷外症,尺脈診斷內症;浮脈診斷表症,沉脈診斷里症。寸口脈浮大,表示氣盛血虛;按壓卻澀,尺脈也微弱而澀,表示胃中有宿食,內氣不和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,來瀉下宿食。

下利,不欲食者,以有宿食故也,當宜(趙本無「宜」字)下之,與(趙本作「宜」)大承氣湯。

傷食則惡食,故不欲食,如傷風惡風、傷寒惡寒之類也。

下利瘥後,(趙本無「後」字)至其年月日(趙本有「時」字)復發者;以病不盡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乘春,則肝先受之;乘夏,則心先受之;乘至陰,則脾先受之;乘秋,則肺先受之。假令春時受病,氣必傷肝,治之難(醫統本作「雖」)愈,邪有不盡者,至春時元受月日,內外相感,邪必復動而痛(醫統本作「病」)也。下利為腸胃疾,宿積不盡,故當下去之。

下利,脈反滑,當有所去,下之(趙本無「之」字)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腹瀉、食慾不振,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積食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

食物中毒會導致食慾不振,就像傷風怕風、傷寒怕冷一樣。

腹瀉痊癒後,如果在某個時間點再次發病,可能是因為病根未除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

春天容易傷肝,夏天容易傷心,冬天容易傷脾,秋天容易傷肺。如果在春天生病,氣血必然受損,不易痊癒。如果病根未除,等到春天,内外相感,邪氣就會再次發作,導致疼痛。腹瀉是腸胃疾病,積食不盡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

腹瀉,脈象卻是滑的,表示應該要瀉下,瀉下之後就能痊癒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
《脈經》曰:滑脈者,為病(熊校記:脈滑者為宿食也。汪本宿誤病)食也。下利脈滑,則內有宿食,故云當有所去,與大承氣湯,以下宿食。

病腹中滿痛者,此為實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(趙本有「大柴胡」三字)湯。

《金匱要略》曰:病者腹滿,按之不痛為虛,痛為實,可下之。腹中滿痛者,裡氣壅實也,故可下之。

傷寒後,脈沉沉者,內實也,下解之,(趙本作「之解」)宜大柴胡湯。

傷寒後,為表已解,脈沉為里未和,與大柴胡湯,以下內實。經曰:傷寒瘥以後更發熱,脈沉實者,以下解之。

白話文:

脈滑代表消化不良,如果拉肚子且脈滑,就代表腸胃中有積食,需要用大承氣湯來排出宿食。

腹脹痛代表積食,應該要瀉下,適合服用大承氣湯。

腹脹但按壓不痛是虛證,腹脹痛則是實證,可以用瀉藥處理。腹脹痛是因為內部氣機阻塞,所以可以使用瀉藥。

傷寒之後脈沉沉的,是內部實證,可以用瀉藥處理,適合服用大柴胡湯。

傷寒之後,表症已解,脈沉代表裡證未解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瀉下內實。經書記載,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熱,脈沉實者,應該要瀉下。

脈雙弦而遲者,必心下硬;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也,可以(趙本無「以」字)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《金匱要略》曰:脈雙弦者寒也。經曰:遲為在臟。脈雙弦而遲者,陰中伏陽也,必心下硬。大則為陽,緊則為寒,脈大而緊者,陽中伏陰也,與大承氣湯以分陰陽。

白話文:

脈搏呈現雙弦且遲緩,代表心下部位硬實。脈象洪大且緊,說明陽氣中有陰寒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,可以分開陰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