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八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

1.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七

發汗多,亡陽譫語者,不可下,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,以通津液,後自愈。(趙本有「柴胡桂枝方」詳見卷十)

胃為水穀之海,津液之主。發汗多,亡津液,胃中燥,必發譫語;此非實熱,則不可下,與柴胡桂枝湯,和其榮衛,通行津液,津液生,則胃潤,譫語自止。

此一卷,第十七篇,凡三十一證,前有詳說。

白話文:

解說

  • 發汗多,亡陽譫語者:指因發汗過多,導致陽氣耗損而出現神志不清的患者。
  • 不可下:不可服用瀉下藥。
  • 柴胡桂枝湯:中藥方劑,具有和解表里、疏肝解鬱、調和營衛的功效。
  • 榮衛:人體氣血運行中的兩個重要部分,榮氣主要運行於脈絡,衛氣主要運行於肌膚。
  • 通津液:使津液暢通。
  • 胃為水穀之海,津液之主:說明胃是消化食物和運化津液的重要器官。
  • 亡津液:指津液流失。
  • :指乾燥。
  • 必發譫語:指一定會出現神志不清。
  • 非實熱:指不是因為體內有過多的熱氣。
  • 和其榮衛:指調和榮衛氣血。
  • 通行津液:指使津液暢通。
  • 津液生:指津液生成。
  • 胃潤:指胃部滋潤。
  • 譫語自止:指神志不清的症狀會自然消失。

2. 辨不可吐第十八

合四證,已具太陽篇中。

3. 辨可吐第十九

大法,春宜吐。

春時陽氣在上,邪氣亦在上,故宜吐。

凡用吐湯,中病即(趙本作「便」)止,不必盡劑也。

要在適當,不欲過也。

按:趙本此處有:「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撞咽喉,不得息者,此為有寒,當吐之。」注:「一云:此以內有久痰,宜吐之。」一條。

病胸上諸實,(趙本注:「一作寒」)胸中鬱郁而痛,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而反有涎唾,下利日十餘行,其脈反遲,寸口脈微滑,此可吐之,吐之,利則止。

胸上諸實,或痰實,或熱鬱,或寒結胸中,鬱而痛,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反有涎唾者,邪在下,按之氣下而無涎唾,此按之反有涎唾者,知邪在胸中。經曰:下利脈遲而滑者,內實也。今下利日十餘行,其脈反遲,寸口脈微滑,是上實也,故可吐之。《玉函》曰:上盛不已,吐而奪之。

白話文:

大法,春天應該要催吐。

春天時陽氣上升,邪氣也上升,所以應該要催吐。

所有用催吐藥湯,只要病症減輕就停止,不用喝完整劑藥。

要適當,不要過度。

根據趙本,如果病人出現桂枝證,頭不痛,脖子不僵硬,寸脈微浮,胸部有痞塊硬硬的,氣上衝到喉嚨,呼吸不順暢,這是寒氣導致的,應該催吐。也有人說,這是因為體內有長期痰液,應該要催吐。

如果病人胸部有實證,可能是痰實、熱鬱或寒結在胸中,導致胸部悶悶痛,吃不下飯,想要讓人按壓,反而有口水,而且一天拉肚子十幾次,脈象卻很慢,寸口脈微滑,這種情況可以催吐,吐完後拉肚子就會停止。

胸部實證,可能是痰實、熱鬱或寒結在胸中,導致胸部悶悶痛,吃不下飯,想要讓人按壓,反而有口水。如果邪氣在下,按壓時氣往下走,不會有口水。現在按壓反而有口水,就知道邪氣在胸中。經書上說:拉肚子脈象慢而且滑,表示體內有實證。現在病人一天拉肚子十幾次,脈象卻很慢,寸口脈微滑,表示上半身有實證,所以可以催吐。《玉函》上說:上半身太盛,就要催吐來減緩它。

按:趙本此處有:「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,欲吐復不能吐者,宜吐之。」一條。

宿食,在上脘(趙本作「管」)者,當吐之。

宿食在中下脘者,則宜下;宿食在上脘,則當吐。《內經》曰:其高者因而越之,其下者引而竭之。

病人手足厥冷,(趙本作「病手足逆冷」)脈乍結,以客氣在胸中;心下滿而煩,欲食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。

此與第六卷厥陰門瓜蒂散證同。彼云,脈乍緊,此云脈乍結,惟此有異。緊為內實,乍緊則實未深,是邪在胸中;結為結實,乍結則結未深,是邪在胸中。所以證治俱同也。

白話文:

趙本這裡提到:「少陰病,吃進東西就吐,胸口溫溫的,想吐卻又吐不出來,應該要吐出來。」

食物積在胃的上部,應該要吐出來。

食物積在胃的中下部,就應該要瀉下;食物積在胃的上部,就應該要吐出來。《內經》說:高的地方就應該越過它,低的地方就應該引導它排出去。

病人手腳冰冷,脈象時而緊澀,是因為外邪停留在胸中;心下飽滿而煩躁,想吃東西卻吃不下,病症在胸中,應該要吐出來。

這與第六卷厥陰門瓜蒂散的病症相同。那裡說脈象時而緊縮,這裡說脈象時而緊澀,只有一點不同。緊縮是指內部實證,時而緊縮則實證不深,是邪氣停留在胸中;緊澀是指結實,時而緊澀則結實不深,是邪氣停留在胸中。所以證狀和治療方法都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