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
1. 卷八
2.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七
發汗多,亡陽譫語者,不可下,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,以通津液,後自愈。(趙本有「柴胡桂枝湯方」詳見卷十)
胃為水穀之海,津液之主。發汗多,亡津液,胃中燥,必發譫語;此非實熱,則不可下,與柴胡桂枝湯,和其榮衛,通行津液,津液生,則胃潤,譫語自止。
此一卷,第十七篇,凡三十一證,前有詳說。
白話文:
[辨識出汗後病情脈象與治療方法第十七]
如果病人因過度出汗而導致陽氣流失,出現神智不清、胡言亂語的情況,我們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應該給予柴胡桂枝湯來調和身體的營血與衛氣,促進津液的流通,這樣病人的狀況會自行恢復。
胃是消化水谷食物的主要部位,負責管理津液。若因大量出汗導致津液流失,使胃部乾燥,病人一定會出現神智不清、胡言亂語的情形;但這不是因為真正的高熱造成的,所以我們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應給予柴胡桂枝湯,調和營血與衛氣,促進津液的流動。一旦津液生成,胃部得到滋潤,神智不清、胡言亂語的情況就會停止。
這一卷書的第十七篇,總共探討了三十一種症狀,前面已有詳細的解釋。
3. 辨不可吐第十八
合四證,已具太陽篇中。
白話文:
「綜合四種證狀,這些已經在《太陽篇》中詳細列舉過了。」這裏提到的《太陽篇》應是《傷寒論》的一部份,是中醫經典之一。
4. 辨可吐第十九
大法,春宜吐。
春時陽氣在上,邪氣亦在上,故宜吐。
凡用吐湯,中病即(趙本作「便」)止,不必盡劑也。
要在適當,不欲過也。
按:趙本此處有:「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撞咽喉,不得息者,此為有寒,當吐之。」注:「一云:此以內有久痰,宜吐之。」一條。
病胸上諸實,(趙本注:「一作寒」)胸中鬱郁而痛,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而反有涎唾,下利日十餘行,其脈反遲,寸口脈微滑,此可吐之,吐之,利則止。
胸上諸實,或痰實,或熱鬱,或寒結胸中,鬱而痛,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反有涎唾者,邪在下,按之氣下而無涎唾,此按之反有涎唾者,知邪在胸中。經曰:下利脈遲而滑者,內實也。今下利日十餘行,其脈反遲,寸口脈微滑,是上實也,故可吐之。《玉函》曰:上盛不已,吐而奪之。
按:趙本此處有:「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,欲吐復不能吐者,宜吐之。」一條。
宿食,在上脘(趙本作「管」)者,當吐之。
宿食在中下脘者,則宜下;宿食在上脘,則當吐。《內經》曰:其高者因而越之,其下者引而竭之。
病人手足厥冷,(趙本作「病手足逆冷」)脈乍結,以客氣在胸中;心下滿而煩,欲食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。
此與第六卷厥陰門瓜蒂散證同。彼云,脈乍緊,此云脈乍結,惟此有異。緊為內實,乍緊則實未深,是邪在胸中;結為結實,乍結則結未深,是邪在胸中。所以證治俱同也。
白話文:
[辨可吐第十九]
大原則來說,在春季適合使用催吐療法。
春季時,人體的陽氣上升,病邪也會隨之上升,因此這時適合使用催吐療法。
凡是使用催吐湯藥,只要病情有改善就應停止,不需要完全服完一整劑。
關鍵在於適度,不希望過度使用。
根據註釋,如果病狀像桂枝症狀,頭部並無疼痛,頸部也無僵硬感,脈象微弱但浮動,胸口有壓迫感,氣流向上衝到咽喉,呼吸困難,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氣,應該使用催吐療法。
如果胸部上方有各種實症,胸口有鬱悶感且疼痛,無法進食,想要讓人按摩,卻反而有口水分泌,每天拉肚子十多次,脈象反而遲緩,手腕脈搏微弱但滑順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催吐療法,催吐後,拉肚子的症狀會停止。
胸部上方的各種實症,可能是痰多,可能是熱氣鬱積,可能是寒氣凝結在胸口,導致胸口鬱悶且疼痛,無法進食,想要讓人按摩,反而有口水分泌,這表示病邪在下方,按摩後氣流會下降且沒有口水分泌,但是這種情況按摩後反而有口水分泌,這表示病邪在胸口。經典說:如果拉肚子但脈象遲緩且滑順,這是因為體內有實症。現在每天拉肚子十多次,脈象反而遲緩,手腕脈搏微弱但滑順,這是因為上半身有實症,所以可以使用催吐療法。
根據註釋,如果患有少陰病,食物一進口就嘔吐,心中感覺溫暖,想要嘔吐但又吐不出來,應該使用催吐療法。
如果是前一天的食物殘留停留在上胃部,應該使用催吐療法。
前一天的食物殘留停留在中下胃部,應該使用瀉下療法;前一天的食物殘留停留在上胃部,則應該使用催吐療法。經典說:如果病邪在高處,應該讓它自然排出;如果病邪在低處,應該將它引導出來。
如果患者手腳冰冷,脈象偶爾結滯,這是因為外來病氣在胸口;胸口有飽脹感且煩躁,想吃東西卻又吃不下,這是因為病邪在胸口,應該使用催吐療法。
這個症狀和第六卷厥陰門中的瓜蒂散症狀相同。那裡說脈象偶爾緊繃,這裡說脈象偶爾結滯,只有這點不同。緊繃表示內有實症,偶爾緊繃表示實症還未深入,這是因為病邪在胸口;結滯表示結實,偶爾結滯表示結實還未深入,這是因為病邪在胸口。所以診斷和治療都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