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六

大法,春夏宜發汗。

春夏陽氣在外,邪氣亦在外,故可發汗。

凡發汗,欲令手足俱周,時出以(趙本作「似」)漐漐然,一時間許,亦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益」)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(趙本作「離」)若病不解,當重發汗。汗多(趙本有「者」字)必亡陽,陽虛,不得重發汗也。

汗緩緩出,則表裡之邪悉去;汗大出,則邪氣不除,但亡陽也。陽虛為無津液,故不可重發汗。

凡服湯發汗,中病便止,不必盡劑。(趙本有「也」字)

汗多則亡陽。

凡云可發汗,無湯者,丸散亦可用;要以汗出為解,然不如湯,隨證良驗。

《聖濟經》曰:湯液主治,本乎腠理壅鬱。除邪氣者,於湯為宜。《金匱玉函》曰:水能淨萬物,故用湯也。

夫病脈浮大,問病者言,但便硬爾。(趙本作「耳」)設利者,為大逆。硬為實,汗出而解。何以故?脈浮當以汗解。

經曰:脈浮大應發汗,醫反下之,為大逆。便硬難,雖為裡實,亦當先解其外,若行利藥,是為大逆。結胸雖急,脈浮大,猶不可下,下之即死,況此便難乎。經曰:本發汗而復下之,此為逆;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

下利後,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,宜桂枝湯發汗。

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。

白話文:

[對於判斷是否適合發汗治療的病症及脈象,以及相關療法的第十六章]

原則上,在春夏兩季適合使用發汗的療法。

春夏兩季人體的陽氣在體表活動,同時病邪也在體表,因此適合使用發汗的療法。

無論何時發汗,都希望達到手腳全身都能均勻地出汗,汗應該像霧氣一樣細密,持續約一小時左右,這樣會更好。但是不能讓汗像流水般大量流失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應該再次進行發汗治療。過度出汗會導致陽氣流失,陽氣虛弱的情況下,就不應再進行發汗治療。

緩慢且穩定地出汗,可以將體內外的病邪全部排出;但是過量出汗,無法去除病邪,只會導致陽氣流失。陽氣虛弱會導致體內津液不足,因此不能再次發汗。

服用藥湯發汗時,一旦病情有改善就應停止,不必服完整劑藥。

過度出汗會導致陽氣流失。

凡是提到可以使用發汗療法的,即使沒有湯劑,丸散等藥物也可以使用;主要目的是要達到出汗的效果,但是效果比不上湯劑,因為湯劑能夠根據不同的症狀得到良好的療效。

《聖濟經》指出:湯液的主要治療作用是疏通腠理,去除鬱滯,對去除邪氣來說,湯劑是最合適的。《金匱玉函》指出:水可以淨化萬物,所以選擇使用湯劑。

如果病人的脈象呈現浮大,病人表示只是排便困難。如果出現腹瀉,則是治療上的重大錯誤。排便困難表示體內有實邪,出汗可以解決問題。為什麼呢?因為脈象浮大,表示應該通過出汗來治療。

經典中提到:脈象浮大,應該使用發汗療法,醫生卻使用下法,這是治療上的重大錯誤。排便困難,雖然表示體內有實邪,但也應該先解決外在的問題,如果直接使用通便藥物,這是治療上的重大錯誤。即使結胸情況緊急,脈象仍呈現浮大,也不能使用下法,使用下法會立即致死,更不用說排便困難的情況了。經典中提到:原本應該使用發汗療法,卻使用下法,這是治療上的錯誤;如果先使用發汗療法,就不算是治療上的錯誤。

腹瀉後,身體出現疼痛,但是排泄正常,應立即使用發汗療法來保護表層,宜使用桂枝湯。

《外臺》指出:體內狀況良好,表層出現病症,使用發汗療法就可以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