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5)

1. 平脈法第二

衛氣弱,名曰惵。

惵者,心中氣動迫怯。衛出上焦,弱則上虛,而心中氣動迫怯也。

榮氣弱,名曰卑。

卑者,心中常自羞愧。《針經》曰:血者,神氣也。血弱則神弱,故常自羞愧。

惵卑相搏,名曰損。

損者,五臟六腑之虛惙也。衛以護陽,榮以養陰,榮衛俱虛,則五臟六腑失於滋養,致俱乏氣虛惙也。

衛氣和,名曰緩。

緩者,四肢不能自收。衛氣獨和,不與榮氣相諧,則榮病。《內經》曰:目(醫統本作「肝」)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,四肢不收,由榮血病,不能灌養故也。

榮氣和,名曰遲。

遲者,身體重,但欲眠也。榮氣獨和,不與衛氣相諧,則衛病,身體重而眠。(熊校記:身體重而眠,汪本眠改眼,蓋誤連欲眠者三字為句也)欲眠者,衛病而氣不敷布也。

遲緩(趙本作「緩遲」)相搏,名曰沉。

沉者,腰中直,腹內急痛,但欲臥,不欲行,榮氣獨和於內,衛氣獨和於外,榮衛不相和諧,相搏而為病。腰中直者,衛不利於外也;腹內痛者,榮不和於內也;但欲臥不欲行者,榮衛不營也。

寸口脈緩而遲,緩則陽氣長,其色鮮,其顏光,其聲商,毛髮長,遲則陰氣盛,骨髓生,血滿,肌肉緊薄鮮硬。陰陽相抱,榮衛俱行,剛柔相搏,(趙本作「得」)名曰強也。

緩為胃脈,胃合衛氣,衛溫分肉、充皮毛、肥腠理、司開闔,衛和氣舒,則顏色光潤、聲清、毛澤矣。遲為脾脈,脾合榮氣,榮養骨髓,實肌肉、濡筋絡、利關節,榮和血滿,則骨正髓生,肌肉緊硬矣。陰陽調和,二氣相抱,而不相戾,榮衛流通,剛柔相得,是為強壯。

趺陽脈滑而緊,滑者胃氣實,緊者脾氣強。持實擊強,痛還自傷,以手把刃,坐作瘡也。

趺陽之脈,以候脾胃。滑則穀氣實,是為胃實;緊則陰氣勝,是為脾強。以脾胃一實一強,而相搏擊,故令痛也。若一強一弱相搏,則不能作痛。此脾胃兩各強實相擊,腑臟自傷而痛,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瘡,豈非自貽其害乎。

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虛,大為實。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。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

經曰:浮為虛。《內經》曰:大則病進。浮則為正氣虛,大則為邪氣實。在尺,則邪氣關閉下焦,裡氣不得下通,故不得小便;在寸,則邪氣格拒上焦,使食不得入,故吐逆。

趺陽脈伏而澀,伏則吐逆,水穀不化,澀則食不得入,名曰關格。

伏則胃氣伏而不宣,中焦關格,正氣壅塞,故吐逆而水穀不化;澀則脾氣澀而不布,邪氣拒於上焦,故食不得入。

脈浮而大,浮為風虛,大為氣強,風氣相搏,必成癮(趙本作「隱」)𤺋,身體為癢。癢者名泄風,久久為痂癩。

痂癩者,眉少、發稀,身有干瘡而醒臭。(趙本注:身有干瘡而腥臭也)《內經》曰:脈風成厲。(醫統本作「成為癘」)

白話文:

【平脈法第二】

衛氣虛弱,稱為「惵」。
「惵」指心中氣機躁動不安、膽怯畏懼。衛氣源於上焦,虛弱則上焦不足,導致心氣不穩而惶恐。

榮氣虛弱,稱為「卑」。
「卑」指心中常感羞愧。《針經》言:「血為神氣之基。」血弱則神弱,因而易生羞慚之心。

若「惵」與「卑」相互影響,稱為「損」。
「損」是五臟六腑虛衰的表現。衛氣護衛陽氣,榮氣滋養陰血,兩者俱虛則臟腑失養,導致整體氣血匱乏。

衛氣調和而榮氣失協,稱為「緩」。
「緩」表現為四肢無力、難以自主活動。衛氣雖和,但未與榮氣協調,故榮血病變。《內經》雲:「肝得血而能視,足得血而能行,掌得血而能握,指得血而能攝。」四肢失控,源於榮血不足、無法濡養。

榮氣調和而衛氣失協,稱為「遲」。
「遲」表現為身體沈重、嗜睡。榮氣雖和,但未與衛氣協調,故衛氣病變,導致氣血不暢而倦怠嗜臥。

若「遲」與「緩」並見,稱為「沈」。
「沈」表現為腰部僵直、腹內急痛、只想躺臥不願行動。此因榮氣獨和於內,衛氣獨和於外,兩者失衡致病。腰部僵直是衛外不利;腹內痛是榮內失和;嗜臥懶動則是榮衛不調。

寸口脈緩而遲
「緩」反映陽氣充盛,面色紅潤、聲音清亮、毛髮茂密;「遲」反映陰血充盈,骨髓健旺、血液豐沛、肌肉緊實。陰陽調和,榮衛暢行,剛柔相濟,稱為「強健」。

趺陽脈滑而緊
「滑」為胃氣充實,「緊」為脾氣亢盛。實強相爭,反致自傷,如握刀刃而創,乃自招其害。

寸口脈浮而大
「浮」主虛,「大」主實。此脈在尺部為「關」(下焦閉阻,小便不通);在寸部為「格」(上焦阻隔,嘔吐逆氣)。

趺陽脈伏而澀
「伏」則胃氣鬱滯,中焦阻塞,嘔吐不化;「澀」則脾運不暢,上焦拒納,飲食難入,稱為「關格」。

脈浮而大
「浮」為風邪虛襲,「大」為氣機亢盛。風氣相搏,易發癮疹(皮膚瘙癢),稱為「洩風」;久則惡化為「痂癩」(眉髮稀疏、身生乾瘡腥臭)。《內經》雲:「風邪久蘊成癘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