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六

大法,春夏宜發汗。

春夏陽氣在外,邪氣亦在外,故可發汗。

凡發汗,欲令手足俱周,時出以(趙本作「似」)漐漐然,一時間許,亦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益」)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(趙本作「離」)若病不解,當重發汗。汗多(趙本有「者」字)必亡陽,陽虛,不得重發汗也。

汗緩緩出,則表裡之邪悉去;汗大出,則邪氣不除,但亡陽也。陽虛為無津液,故不可重發汗。

凡服湯發汗,中病便止,不必盡劑。(趙本有「也」字)

汗多則亡陽。

凡云可發汗,無湯者,丸散亦可用;要以汗出為解,然不如湯,隨證良驗。

《聖濟經》曰:湯液主治,本乎腠理壅鬱。除邪氣者,於湯為宜。《金匱玉函》曰:水能淨萬物,故用湯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學認為,在春夏季節,陽氣旺盛,邪氣也容易入侵體外,因此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疾病。

發汗時,要讓汗水均勻地從手腳等部位滲出,像細密的雨點一樣,持續一會兒即可,不要讓汗水像流水一樣大量流失。如果病症沒有好轉,可以再次發汗。但是,如果出汗過多,就會損傷陽氣,導致陽氣虛弱,就不能再發汗了。

汗水慢慢地滲出,可以有效地去除表里之邪;如果汗水大量流出,就只能去除部分邪氣,反而會損傷陽氣。陽氣虛弱會導致津液不足,因此不能再發汗。

服用湯藥發汗,如果病症已經好轉,就可以停止服用,不必服用完所有的藥物。

如果可以發汗,沒有湯藥可以使用,也可以服用丸散等其他藥物,只要能夠出汗就代表病症好轉。但是,湯藥的效果比丸散更好,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合适的藥物。

《聖濟經》中說,湯藥治療疾病的原理是疏通阻塞的腠理。去除邪氣,湯藥最有效。《金匱玉函》中說,水可以淨化萬物,所以使用湯藥治療疾病。

夫病脈浮大,問病者言,但便硬爾。(趙本作「耳」)設利者,為大逆。硬為實,汗出而解。何以故?脈浮當以汗解。

經曰:脈浮大應發汗,醫反下之,為大逆。便硬難,雖為裡實,亦當先解其外,若行利藥,是為大逆。結胸雖急,脈浮大,猶不可下,下之即死,況此便難乎。經曰:本發汗而復下之,此為逆;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

下利後,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,宜桂枝湯發汗。

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脈象浮大,詢問病人,只說大便硬,(趙本草注中寫作「耳」)如果病人腹瀉,就是大逆不道。大便硬代表實證,出汗後病就好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脈象浮大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
經書說:脈象浮大應該發汗,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就是大逆不道。大便硬難,雖然是裡實證,也應該先解表,如果用通便藥,就是大逆不道。結胸病雖然急迫,脈象浮大,也不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用下瀉方法就會死,何況是便秘呢?經書說:本該發汗,卻反而用下瀉方法治療,這就是逆治;如果先發汗,治療就不會是逆治。

腹瀉後,身體疼痛,大便自行調順,應該趕緊救治表證,用桂枝湯發汗。

《外台秘要》說:裡證和表證,發汗就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