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4)

1. 平脈法第二

當春時反見秋脈,為金氣乘木,肺來克肝,奪王脈而見,至秋肺王,肝氣則絕,故知至秋死也。

師曰:脈,肥人責浮,瘦人責沉。肥人當沉,今反浮;瘦人當浮,今反沉,故責之。

肥人肌膚厚,其脈當沉;瘦人肌膚薄,其脈當浮。今肥人脈反浮,瘦人脈反沉,必有邪氣相干,使脈反常,故當責之。

師曰:寸脈下不至關,為陽絕;尺脈上不至關,為陰絕。此皆不治,決死也。若計其餘命死生(趙本作,「生死」)之期,期以月節克之也。

《脈經》曰:陽生於寸,動於尺;陰生於尺,動於寸。寸脈下不至關者,為陽絕,不能下應於尺也;尺脈上不至關者,為陰絕,不能上應於寸也。《內經》曰: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此陰陽偏絕,故皆決死。期以月節克之者,謂如陽絕死於春夏,陰絕死於秋冬。

師曰:脈病人不病,名曰行屍,以無王氣,卒眩僕不識人者,短命則死。人病脈不病,名曰內虛,以無穀神,雖困無苦。

脈者,人之根本也。脈病人不病,為根本內絕,形雖且強,卒然氣脫,則眩暈僵仆而死,不曰行屍而何。人病脈不病,則根本內固,形雖且羸,止內虛爾。穀神者,穀氣也。穀氣既足,自然安矣。《內經》曰:形氣有餘,脈氣不足死;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。

問曰:翕奄沉,名曰滑,何謂也?(趙本有「師曰」二字)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,陰陽和合,故令脈滑。關尺自平,陽明脈微沉,食飲自可。少陰脈微滑,滑者緊之浮名也,此為陰實,其人必股內汗出,陰下濕也。

脈來大而盛,聚而沉,謂之翕奄沉,正如轉珠之狀也。沉為臟氣,故曰純陰;翕為腑氣,故曰正陽。滑者,陰陽氣不為偏勝也。關尺自平,陽明脈微沉者,當陽部見陰脈,則陰偏勝而陽不足也。陽明胃脈,胃中陰多,故食飲自可。少陰脈微滑者,當陰部見陽脈,則陽偏勝而陰不足也,以陽湊陰分,故曰陰實。

股與陰,少陰之部也,今陽熱湊陰,必熏發津液,泄達於外,股內汗出而陰下濕也。

問曰:曾為人所難,緊脈從何而來。師曰:假令亡汗、若吐,以肺裡寒,故令脈緊也。假令咳者,坐飲冷水,故令脈緊也。假令下利,以胃中(趙本無「中」字)虛冷,故令脈緊也。

《金匱要略》曰:寒令脈急。經曰:諸緊為寒。

寸口衛氣盛,名曰高。

高者,暴狂而肥。《內經》曰: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衛為陽氣,衛盛而暴狂者,陰不勝陽也。《針經》曰: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毛、肥腠理、司開闔者也。衛氣盛,為肥者氣盛於外也。

榮氣盛,名曰章。

章者,暴澤而光,榮者,血也,榮華於身者也。榮盛故身暴光澤也。

高章相搏,名曰綱。

綱者,身筋急脈直,榮衛俱盛,則筋絡滿急。

白話文:

【平脈法第二】

在春季時反而出現秋季的脈象,這是金氣侵犯木氣,肺氣克制肝氣,奪取主導脈象而顯現。到了秋季肺氣旺盛時,肝氣就會衰竭,因此可預知病患將在秋季死亡。

醫者說:脈象方面,肥胖之人應責問浮脈,瘦人應責問沈脈。肥胖者本應脈沈,如今反見浮脈;瘦人本應脈浮,如今反見沈脈,因此需探究其原因。

肥胖者肌肉豐厚,脈象本應沈穩;瘦人肌肉較薄,脈象本應浮顯。如今肥胖者脈反浮,瘦人脈反沈,必定有邪氣乾擾,導致脈象異常,故需追究。

醫者說:寸脈向下未達關部,是陽氣斷絕;尺脈向上未達關部,是陰氣斷絕。這兩種情況皆無法醫治,必死無疑。若要推算剩餘壽命的生死之期,可依據月令節氣相剋來判斷。

《脈經》記載:陽氣生於寸部,作用於尺部;陰氣生於尺部,作用於寸部。寸脈無法下達關部,是陽氣斷絕,不能下應尺部;尺脈無法上達關部,是陰氣斷絕,不能上應寸部。《內經》雲:陰陽分離決裂,精氣便會枯竭。此為陰陽偏絕,故皆屬死症。以月節相剋推斷,例如陽絕者死於春夏,陰絕者死於秋冬。

醫者說:脈象異常但人無病狀,稱為「行屍」,因無主導之氣,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者,短命即死。人有病但脈象正常,稱為「內虛」,因缺乏穀氣滋養,雖虛弱卻無大礙。

脈象是人體的根本。脈有病而人無病,是根本內在已絕,外表雖強健,但氣血突然耗脫,便會眩暈倒地而死,故稱「行屍」。人有病而脈無病,則根本穩固,外表雖瘦弱,僅是內虛而已。穀神即穀氣,穀氣充足,自然安康。《內經》雲:形體氣血有餘而脈氣不足者死;脈氣有餘而形體氣血不足者生。

問:脈象忽浮忽沈,稱為滑脈,是何原因?沈脈屬純陰,浮脈屬正陽,陰陽調和,故形成滑脈。關尺脈平和,陽明脈略沈,飲食尚可。少陰脈微滑,滑脈實為緊脈的浮象,此為陰實,患者必有大腿內側出汗,陰部潮濕。

脈象盛大而沈聚,稱為「翕奄沈」,如滾珠之狀。沈脈反映臟氣,故稱純陰;浮脈反映腑氣,故稱正陽。滑脈表示陰陽之氣未偏勝。關尺脈平和,陽明脈微沈者,陽部見陰脈,是陰偏勝而陽不足。陽明屬胃脈,胃中陰氣多,故飲食無礙。少陰脈微滑者,陰部見陽脈,是陽偏勝而陰不足,陽氣侵入陰分,故稱陰實。

大腿與陰部屬少陰經範圍,陽熱侵入陰分,必蒸發津液外洩,導致大腿內側出汗及陰部潮濕。

問:曾有人質疑緊脈的成因,請問緊脈從何而來?醫者答:若因大量出汗或嘔吐,導致肺中寒氣,便會出現緊脈;若因咳嗽而飲用冷水,也會形成緊脈;若因腹瀉導致胃中虛冷,同樣會使脈象緊繃。
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寒氣使脈搏急促。醫經雲:諸緊脈皆屬寒證。

寸口衛氣旺盛,稱為「高」。
「高」者,表現為狂暴且肥胖。《內經》雲:陰不制陽,則血脈流動急促,陽氣過盛則發狂。衛氣屬陽,衛氣過盛而狂暴者,是陰不勝陽。《針經》曰:衛氣能溫養肌肉、充實皮毛、滋潤腠理、調節開合。衛氣盛而形體肥胖,是氣血外顯之故。

榮氣旺盛,稱為「章」。
「章」者,表現為膚色突然潤澤光亮。榮氣即血氣,能榮養周身。榮氣盛則身體突然光潤。

「高」與「章」相互結合,稱為「綱」。
「綱」者,表現為筋脈緊繃僵直。榮衛二氣俱盛,則筋絡充盈緊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