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3)
卷七 (3)
1.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五
夫以為疾病至急,倉卒尋按,要者難得,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,比之三陰三陽篇中,此易見也。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,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。
諸不可汗、不可下,病證藥方,前三陰三陽篇中,經注已具者,更不復出;其餘無者,於此以後經注備見。(醫統本作「於此已後,復注備見」)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,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。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。陽氣反微,中風汗出而反躁煩。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。陽微發汗,躁不得眠。
寸關為陽,脈當浮盛,弱反在關,則裡氣不及;濡反在巔,則表氣不逮。衛行脈外,浮為在上以候衛;微反在上,是陽氣不足;榮行脈中,沉為在下以候榮;澀反在下,是無血也。陽微不能固外,腠理開疏,風因客之,故令汗出而躁煩;無血則陰虛,不與陽相順接,故厥而且寒;陽微無津液,則不能作汗,若發汗則必亡陽而躁。經曰:汗多亡陽,遂虛,惡風煩躁,不得眠也。
白話文:
要治療疾病,不能急於求成,倉促地寻找医治方法,否则想要找到合适的方案就很困难。因此,我整理了各种可以和不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,并与之前的三阴三阳篇内容进行对比,更容易理解。此外,有些疾病并不局限于三阴三阳的范畴,也会出现在这些可以和不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中。
对于那些不可发汗或不可泻下的疾病,其病症和药方,在之前的三阴三阳篇以及注释中已经详细说明,这里就不再重复。其他的病症和药方,将在接下来的注释中详细解释。
脉象濡弱,弱脉出现在关脉,濡脉出现在巅脉,微脉出现在上脉,涩脉出现在下脉。微脉代表阳气不足,涩脉代表无血。阳气不足,会出现中风、汗出却烦躁不安。无血则会出现厥逆发寒。阳气微弱强行发汗,会加重烦躁,难以入眠。
寸关脉代表阳气,脉象应该浮盛,如果弱脉出现在关脉,则代表里气不足;如果濡脉出现在巅脉,则代表表气不足。卫气运行于脉外,浮脉出现在上脉,用来诊察卫气;微脉出现在上脉,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。荣气运行于脉中,沉脉出现在下脉,用来诊察荣气;涩脉出现在下脉,则是无血的表现。阳气不足无法固护外邪,腠理疏松,风邪趁机入侵,就会导致汗出而烦躁不安;无血则阴虚,不能与阳气相协调,所以会出现厥逆发寒;阳气不足没有津液,就不能正常出汗,如果强行发汗,就会耗损阳气,导致烦躁。经书上说:“汗出过多,就会耗损阳气,导致虚弱、畏风烦躁、难以入眠。”
動氣在右,不可發汗,發汗則衄而渴,心苦煩,飲即吐水。
動氣者,築築然氣動也。在右者,在臍之右也。《難經》曰:肺內證,臍右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。肺氣不治,正氣內虛,氣動於臍之右也。發汗則動肺氣,肺主氣,開竅於鼻,氣虛則不能衛血,血溢妄行,隨氣出於鼻為衄。亡津液,胃燥,則煩渴而心苦煩。肺惡寒,飲冷則傷肺,故飲即吐水。
動氣在左,不可發汗,發汗則頭眩,汗不止,筋惕肉瞤。
《難經》曰:肝內證,臍左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。肝氣不治,正氣內虛,氣動於臍之左也。肝為陰之主,發汗,汗不止,則亡陽外虛,故頭眩、筋惕肉瞤。《針經》曰:上虛則眩。
白話文:
如果感覺到右邊腹部有氣體竄動,千萬別發汗,發汗會導致流鼻血、口渴、心煩意亂,喝水就吐。這是因為右邊腹部氣動,是肺氣不調的表現。發汗會加重肺氣的損傷,導致肺氣虛弱,無法固守血液,血液隨氣體從鼻孔流出,這就是流鼻血。同時,發汗還會耗損體液,導致胃燥口渴,心煩意亂。肺氣虛弱的人怕冷,喝冷水會損傷肺氣,所以喝水就吐。
如果感覺到左邊腹部有氣體竄動,同樣也不要發汗,發汗會導致頭暈、汗出不止、肌肉抽搐。這是因為左邊腹部氣動,是肝氣不調的表現。發汗會加重肝氣的損傷,導致肝氣虛弱,陽氣不足,頭昏眼花,汗液不停地流,筋骨抽搐。
動氣在上,不可發汗,發汗則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
《難經》曰:心內證,臍上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。心氣不治,正氣內虛,氣動於臍之上也。心為陽,發汗亡陽,則愈損心氣,腎乘心虛,欲上凌心,故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
動氣在下,不可發汗,發汗則無汗,心中大煩,骨節苦疼,目暈,惡寒,食則反吐,谷不得前。
《難經》曰:腎內證,臍下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。腎氣不治,正氣內虛,動氣發於臍之下也。腎者主水,發汗則無汗者,水不足也;心中大煩者,腎虛不能制心火也;骨節苦疼者,腎主骨也;目暈者,腎病則目䀮䀮如無所見;惡寒者,腎主寒也;食則反吐,谷不得前者,腎水乾也。王冰曰:病嘔而吐,食久反出,是無水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上半身有氣往上衝的症狀,就不要發汗,因為發汗會讓氣往上衝更嚴重,直接衝到心臟。
《難經》說:如果心臟有病,肚臍上方會有氣往上衝的感覺,按壓會感到疼痛。這是因為心臟的氣虛弱,身體正氣不足,導致氣在肚臍上方亂竄。心臟屬陽,發汗會損耗陽氣,更會損傷心臟的氣,腎臟趁著心臟虛弱時,就會往上衝,所以氣才會直衝心臟。
如果下半身有氣往下衝的症狀,也不要發汗,因為發汗會導致出不了汗,還會感到心煩意亂,骨頭痠痛,頭昏眼花,怕冷,吃東西就吐,食物無法消化。
《難經》說:如果腎臟有病,肚臍下方會有氣往下衝的感覺,按壓會感到疼痛。這是因為腎臟的氣虛弱,身體正氣不足,導致氣在肚臍下方亂竄。腎臟主管水分,發汗會導致出不了汗,是因為水分不足;心煩意亂是因為腎虛無法控制心火;骨頭痠痛是因為腎臟主管骨骼;頭昏眼花是因為腎病會導致視力模糊;怕冷是因為腎臟主管寒氣;吃東西就吐,食物無法消化是因為腎水不足。王冰說:生病導致嘔吐,食物吃很久了卻還是吐出來,就是因為沒有水分了。
咽中閉塞,不可發汗,發汗則吐血,氣欲(趙本作「微」)絕,手足厥冷,欲得蜷臥,不能自溫。
咽門者,胃之系。胃經不和,則咽內不利。發汗攻陽,血隨發散而上,必吐血也。胃經不和而反攻表,則陽虛於外,故氣欲絕,手足冷,欲蜷而不能自溫。
諸脈得數動微弱者,不可發汗,發汗則大便難,腹中乾,(趙本注:「一云小便難,胞中干」)胃燥而煩,其形相象,根本異源。
動數之脈,為熱在表;微弱之脈,為熱在裡。發汗亡津液,則熱氣愈甚,胃中乾燥,故大便難,腹中乾,胃燥而煩。根本雖有表裡之異,逆治之後,熱傳之則一,是以病形相象也。
白話文:
喉嚨像是被堵住了一樣,不能出汗,出汗就會吐血,感覺快要斷氣了,手腳冰冷,想要蜷縮起來取暖,卻怎麼也暖和不起來。
喉嚨是胃的連結,胃經失調就會導致咽喉不適。出汗會驅散陽氣,血液隨著汗液散發而上,必然會吐血。胃經失調卻反而攻打表層,就會導致陽氣不足,所以才會感覺快要斷氣、手腳冰冷、想要蜷縮卻無法取暖。
脈象頻數但微弱的患者,不能出汗,出汗就會便秘,肚子乾硬,胃燥煩躁,雖然症狀相似,但病因卻截然不同。
頻數的脈象代表熱邪在表,微弱的脈象代表熱邪在裡。出汗會損耗津液,反而會加重熱邪,導致胃中乾燥,因此便秘、肚子乾硬、胃燥煩躁。雖然病因是表裡之分,但逆著治療之後,熱邪傳遞就會相同,所以症狀才會相似。
脈微(趙本作「濡」)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;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為陽運,微為陰寒。上實下虛,意欲得溫。微弦為虛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,不能自還。
弦在上,則風傷氣,風勝者,陽為之運動;微在下,則寒傷血,血傷者,里為之陰寒。外氣拂鬱為上實,里有陰寒為下虛。表熱裡寒,意欲得溫,若反發汗,亡陽陰獨,故寒慄不能自還。
咳者則劇,數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飢煩,晬時而發,其形似瘧,有寒無熱,虛而寒慄,咳而發汗,蜷而苦滿,腹中復堅。
肺寒氣逆,咳者則劇;吐涎沫,亡津液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;膈中陽氣虛,心中飢而煩。一日一夜,氣大會於肺,邪正相擊,晬時而發,形如寒瘧,但寒無熱,虛而寒慄。發汗攻陽,則陽氣愈虛,陰寒愈甚,故蜷而苦滿,腹中復堅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,虛弱的情況出現在關脈,濡弱的情況出現在巔脈;弦脈出現在上,微脈出現在下。弦脈屬於陽氣運作,微脈屬於陰寒。上半身實證,下半身虛證,身體想獲得溫暖。微弱的弦脈代表虛證,不可發汗,發汗會導致寒慄,無法恢復。
弦脈在上半身,代表風邪傷了氣,風邪盛行,陽氣就會運動;微脈在下半身,代表寒邪傷了血,血氣受損,就會出現陰寒。外邪侵入體表造成上半身實證,內有陰寒造成下半身虛證。表證熱證,裡證寒證,身體想獲得溫暖,如果反而發汗,就會損傷陽氣,留下陰寒,因此會寒慄無法恢復。
咳嗽嚴重,不斷吐出唾液,喉嚨乾澀,小便不暢,心裡飢餓煩躁,發作時間固定,症狀像瘧疾,但只有寒無熱,虛弱且寒慄,咳嗽導致發汗,身體蜷縮痛苦,腹部堅硬。
肺部寒氣逆流,導致咳嗽嚴重;吐出唾液,損失津液,喉嚨乾澀,小便不暢;膈膜陽氣虛弱,心裡飢餓煩躁。一天一夜,氣都聚集在肺部,正邪交戰,發作時間固定,症狀像寒瘧,但只有寒無熱,虛弱且寒慄。發汗攻伐陽氣,會讓陽氣更加虛弱,陰寒更加嚴重,因此身體蜷縮痛苦,腹部堅硬。
厥,脈緊,不可發汗,發汗則聲亂、咽嘶、舌萎、聲不得前。
厥而脈緊,則少陰傷寒也,法當溫里,而反發汗,則損少陰之氣。少陰之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。腎為之本,肺為之標,本虛則標弱,故聲亂、咽嘶、舌萎、聲不得前。
諸逆發汗,病微者難瘥;劇者言亂、目眩者死,(趙本注:「一云:譫言目眩睛亂者死」)命將難全。
不可發汗而強發之,輕者因發汗重而難瘥;重者脫其陰陽之氣,言亂目眩而死。《難經》曰:脫陽者,見鬼,是此言亂也;脫陰者,目盲,是此目眩也。眩非玄而見玄,是近於盲也。
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,汗出則四肢厥逆冷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昏厥,脈象緊緊的,就不能發汗,因為發汗會導致聲音嘶啞、咽喉腫痛、舌頭萎縮、聲音發不出來。
昏厥並且脈象緊緊的,是少陰傷寒的症狀,應該要溫暖內部,卻反而發汗,就會損傷少陰的陽氣。少陰的經脈從肺部進入,沿著喉嚨,到達舌頭根部。腎臟是少陰的根本,肺臟是少陰的表現,根本虛弱就會導致表現衰弱,所以才會出現聲音嘶啞、咽喉腫痛、舌頭萎縮、聲音發不出來的症狀。
所有不應該發汗的情況下,硬要發汗,病情輕微的會難以痊癒;病情嚴重的會出現言語不清、頭昏眼花,甚至死亡。(趙本注:「也有說法是:胡言亂語、頭昏眼花、瞳孔散大者會死亡」)性命難保。
不應該發汗的情況下,硬要發汗,病情輕微的會因為發汗加重病情,難以痊癒;病情嚴重的會耗盡陰陽之氣,出現言語不清、頭昏眼花而死亡。《難經》中說:「陽氣耗盡的人,會看到鬼,這就是言語不清;陰氣耗盡的人,會失明,這就是頭昏眼花。」眼花不是真的看到黑色,而是像要失明一樣,所以接近失明了。
咳嗽並且小便失禁,或是幾乎沒有小便的人,不能發汗,因為發汗會導致四肢冰冷、昏厥。
肺經虛冷,上虛不能治下者,咳而小便利,或失小便。上虛發汗,則陽氣外亡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,陽虛則不與陰相接,故四肢厥逆冷。
傷寒頭痛,翕翕發熱,形象中風,常微汗出自嘔者,下之益煩,心中(趙本無「中」字)懊憹如飢;發汗則致痓,身強,難以屈伸;(趙本作「伸屈」)熏之則發黃,不得小便;灸則發咳唾。
傷寒當無汗、惡寒,今頭痛、發熱、微汗出,自嘔,則傷寒之邪傳而為熱,欲行於里;若反下之,邪熱乘虛流於胸中為虛煩,心懊憹如飢;若發汗,則虛表,熱歸經絡,熱甚生風,故身強直而成痓;若熏之,則火熱相合,消爍津液,故小便不利而發黃;肺惡火,灸則火熱傷肺,必發咳嗽而唾膿。
白話文:
肺部經絡虛寒,上半身虛弱無法治療下半身的病症,因此出現咳嗽、小便不暢或尿失禁的情況。如果上半身虛弱而發汗,則陽氣會散失到體外。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,陽氣虛弱就會與陰氣無法交接,因此四肢就會出現厥逆發冷的症狀。
傷寒導致頭痛、反覆發熱,症狀像中風,常常伴隨輕微的汗水和嘔吐。如果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反而會加重虛煩,心煩意亂,如同飢餓一般;如果發汗,則會導致虛寒,身體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;如果用熏蒸療法,則會導致皮膚發黃,小便不利;如果用灸法,則會導致咳嗽和吐痰。
傷寒應該表現為無汗、怕冷,但現在出現頭痛、發熱、輕微出汗和嘔吐,說明傷寒的邪氣已經轉化為熱,想要深入內臟。如果使用下瀉的方法,邪熱就會乘虛而入,流入胸腔,導致虛煩,心煩意亂,如同飢餓一般;如果發汗,則會虛損表層,熱氣就會進入經絡,熱氣過盛就會生風,導致身體僵硬而出現痓病;如果用熏蒸療法,則會火熱相合,消耗津液,導致小便不利,皮膚發黃;肺部忌火,用灸法會導致火熱傷肺,必然會引起咳嗽和吐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