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三

問曰:病有霍亂者何?答曰: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(趙本作「此名霍亂」)

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。邪在上焦,則吐而不利;邪在下焦,則利而不吐;邪在中焦,則既吐且利。以飲食不節,寒熱不調,清濁相干,陰陽乖隔,遂成霍亂。輕者,止曰吐利;重者,揮霍擾亂,名曰霍亂。

問曰:病發熱,頭痛,身疼,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?答曰:此名霍亂。(趙本有「霍亂」二字)自吐下,又利止,復更發熱也。

發熱,頭痛,身疼,惡寒者,本是傷寒,因邪入里,傷於脾胃,上吐下利,令為霍亂。利止里和,復更發熱者,還是傷寒,必汗出而解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什麼叫做霍亂?答:就是會嘔吐又拉肚子,叫做霍亂。(趙本記載為「此名霍亂」)

三焦是水谷運行的通道。邪氣在 上焦,就會吐而不拉;邪氣在下焦,就會拉而不吐;邪氣在中焦,就會又吐又拉。由於飲食不節、寒熱失調、清濁混雜、陰陽失衡,就會導致霍亂。輕微的霍亂,只是嘔吐拉肚子;嚴重的霍亂,則會導致身體虛弱,精神恍惚,因此叫做霍亂。

有人問: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怕冷、又嘔吐又拉肚子,是什麼病?答:這就是霍亂。(趙本記載為「霍亂」二字)患者先嘔吐後拉肚子,拉肚子停止後又發熱。

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怕冷,原本是傷寒,由於邪氣侵入內部,損傷脾胃,導致嘔吐拉肚子,變成霍亂。拉肚子停止,內臟恢復和諧,又發熱,這還是傷寒,必須要出汗才能解。

傷寒,其脈微澀者,本是霍亂,今是傷寒,卻四五日,至陰經上,轉入陰必利,本嘔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而反失氣,仍不利者,(趙本有「此」字)屬陽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,所以然者,經盡故也。

微為亡陽,澀為亡血。傷寒脈微澀,則本是霍亂,吐利亡陽、亡血,吐利止,傷寒之邪未已,還是傷寒,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,裡虛遇邪,必作自利,本嘔者,邪甚於上,又利者,邪甚於下,先霍亂裡氣大虛,又傷寒之邪,再傳為吐利,是重虛也,故為不治。若欲似大便,而反失氣仍不利者,利為虛,不利為實,欲大便而反失氣,裡氣熱也,此屬陽明,便必硬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人的脈象微弱澀滯,原本是霍亂,現在是傷寒,但已經病了四五天,寒邪傳入陰經,虛弱的內裡遇到寒邪,必定會導致腹瀉,原本嘔吐的人,寒邪在上面很嚴重,再加上腹瀉,寒邪在下面也很嚴重,先前霍亂已經損傷了內裡的元氣,再加上傷寒的寒邪又傳為嘔吐腹瀉,這是非常虛弱的狀態,所以無法治癒。如果想要大便卻又無力,依然無法排泄,腹瀉是虛,便秘是實,想要大便卻無力,說明內裡的氣血熱盛,這是陽明經的表現,因此大便必然堅硬。經過十三天就會痊癒,因為經氣已經走完的緣故。

微弱表示陽氣不足,澀滯表示血氣虧損。傷寒病人脈象微弱澀滯,則原本是霍亂,嘔吐腹瀉損傷了陽氣和血氣,嘔吐腹瀉停止了,但是傷寒的邪氣並沒有消失,仍然是傷寒,過了四五天邪氣傳入陰經,虛弱的內裡遇到邪氣,必定會導致自發性腹瀉,原本嘔吐的人,寒邪在上面很嚴重,又腹瀉,寒邪在下面也很嚴重,先前霍亂已經損傷了內裡的元氣,再加上傷寒的邪氣,再次傳為嘔吐腹瀉,這是非常虛弱的狀態,所以無法治癒。如果想要大便卻又無力,依然無法排泄,腹瀉是虛,便秘是實,想要大便卻又無力,說明內裡的氣血熱盛,這是陽明經的表現,因此大便必然堅硬。

十三日愈者,傷寒六日,傳遍三陰三陽,後六日再傳經盡,則陰陽之氣和,大邪之氣去而愈也。

下利後,當便硬,硬則能食者愈;今反不能食,到後經中,頗能食,復過一經能食,過之一日,當愈。不愈者,不屬陽明也。

下利後,亡津液,當便硬。能食為胃和,必自愈;不能食者,為未和。到後經中,為復過一經,言七日後再經也。頗能食者,胃氣方和,過一日當愈。不愈者,暴熱使之能食,非陽明氣和也。

惡寒脈微,而複利,利止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四逆加人參湯方」詳見卷十)

白話文:

傷寒病從發病到痊癒需要十三天,前六天病氣傳遍三陰三陽經脈,後六天再傳遍所有經脈,陰陽之氣平衡,邪氣消散,病就好了。

腹瀉之後,大便應該變硬,變硬之後就能吃東西,就能痊癒;如果反而不能吃東西,等病程進入後經期,開始能吃東西,再過一天就能吃東西,再過一天就能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就不是陽明經病。

腹瀉之後,失掉津液,大便應該變硬。能吃東西代表胃氣和諧,一定會自愈;不能吃東西,代表胃氣還沒有和諧。等病程進入後經期,也就是第七天之後,如果能吃東西,代表胃氣正在恢復,過一天就能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是因為暴熱使人能吃,不是陽明經氣和諧。

惡寒、脈微,還伴隨腹瀉,腹瀉停止,卻開始吐血,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。

惡寒脈微而利者,陽虛陰勝也,利止則津液內竭,故云亡血。《金匱玉函》曰:水竭則無血,與四逆湯溫經助陽,加人參生津液益血。

霍亂,頭痛,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(趙本有「五芩散方」詳見卷三)

頭痛發熱,則邪自風寒而來。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,邪稍高者,居陽分,則為熱,熱多欲飲水者,與五苓散以散之;邪稍下者,居陰分,則為寒,寒多不用水者,與理中丸溫之。

理中丸方: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感到惡寒,脈象微弱而小便量多,這是陽氣不足陰氣過盛的表現。如果小便量減少,就代表津液耗竭,所以會出現失血的症狀。《金匱玉函》說:津液耗盡就會沒有血,所以要用四逆湯溫經助陽,再加人參滋養津液益血。

霍亂、頭痛、發熱、身體疼痛,而且發熱多、想喝水的人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;如果發寒多、不想喝水的人,則用理中丸治療。(趙本有「五芩散方」詳見卷三)

頭痛發熱,通常是風寒邪氣入侵導致。中焦是寒熱相交的地方,邪氣偏上則屬陽分,表現為發熱,熱多想喝水的人,可以用五苓散散邪;邪氣偏下則屬陰分,表現為發寒,寒多不想喝水的人,可以用理中丸溫暖身體。

理中丸方:

人參(甘溫),甘草(炙。甘平),白朮(甘溫),乾薑(以上。趙本無此二字。各三兩。辛熱)

《內經》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用甘補之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之甘,以緩脾氣調中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乾薑之辛,以溫胃散寒。

上四味,搗篩為末,蜜和丸,如雞黃大,(趙本作「搗篩,蜜和為丸,如雞子黃許大」)以沸湯數合,和一丸,研碎,溫服之。日三四,夜二服,腹中未熱,益至三四丸,然不及湯。湯法,以四物依兩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名叫人參白朮甘草乾薑湯,由人參、甘草、白朮、乾薑四味藥材組成。它主要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状。人參、白朮、甘草可以補脾益氣,緩解脾氣虛弱;乾薑可以溫暖脾胃,驅散寒邪。

藥材的比例是每味藥材三兩。先將藥材搗碎過篩,用蜂蜜製成丸藥,大小如雞蛋黃。用沸水沖服一丸,研碎服下,每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如果服用後腹部沒有感到溫暖,可以增加至三四丸,但不要超過湯劑的量。湯劑的做法是用八升水煮四味藥材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
現代用藥建議

此方劑屬於傳統中藥方劑,現代醫學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,以免造成副作用或延誤病情。

加減法:(趙本無此三字)

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加桂四兩。

脾虛腎氣動者,臍上築動。《內經》曰:甘者,令人中滿。術甘壅補,桂泄奔豚,是相易也。

吐多者,去朮,加生薑三兩。

嘔家不喜甘,故去朮;嘔家多服生薑,以辛散之。

下多者,還用術;悸者,加茯苓二兩。

下多者,用術以去濕;悸加茯苓以導氣。

渴欲得水者,加朮,足前成四兩半。

津液不足則渴,朮甘以緩之。

腹中痛者,加人參,足前成四兩半。

裡虛則痛,加人參以補之。

寒者,加乾薑,足前成四兩半。

白話文:

加減法:

(趙本無此三字)

如果肚臍上方有跳動,表示腎氣不穩,應該去掉術,增加桂枝四兩。

如果脾虛腎氣不穩,就會導致肚臍上方跳動。《內經》說:「甜味讓人覺得飽滿。」術甘甜,能滋補身體,桂枝辛辣,能驅散奔豚之氣,這是互相補充的作用。

如果經常嘔吐,應該去掉術,增加生薑三兩。

嘔吐的人不喜歡甜味,所以去掉術;嘔吐的人經常吃生薑,因為生薑辛辣能散氣。

如果經常腹瀉,應該繼續用術;如果心悸,應該增加茯苓二兩。

腹瀉是因為濕氣過重,所以用術來去濕;心悸是因為氣血不暢,所以加茯苓來引導氣血。

如果口渴,想要喝水,應該增加術,總共加到四兩半。

津液不足就會口渴,朮甘甜能緩解口渴。

如果腹部疼痛,應該增加人參,總共加到四兩半。

內虛就會疼痛,加人參能補益身體。

如果身體寒冷,應該增加乾薑,總共加到四兩半。

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

腹滿者,去朮,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,如食頃,飲熱粥一升許,微自溫,勿發揭衣被。

胃虛則氣壅腹滿,甘令人中滿,是去朮也;附子之辛,以補陽散壅。

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當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小和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湯方」詳見卷二)

吐利止,里和也;身痛不休,表未解也。與桂枝湯小和之。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。

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四逆湯方」詳見卷二)

白話文:

如果寒邪入侵,就用辛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
肚子脹滿的,要去除白朮,加入附子一枚。喝完湯藥後,等一會兒,喝一碗熱粥,稍微溫暖一下身體,不要急著脫衣服蓋被子。

胃虛弱就會導致氣機壅滯、肚子脹滿,而甘味會讓人感到腹脹,所以要去除白朮;附子的辛味可以補益陽氣、散除壅滯。

如果嘔吐腹瀉停止了,但身體疼痛不止,就要緩解和調和外邪,可以用桂枝湯稍微調和一下。

嘔吐腹瀉停止,代表內裡已經調和了;身體疼痛不止,代表外邪還沒解除。用桂枝湯稍微調和一下,就像《外臺秘要》中所說:內裡調和了,外邪未解,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即可。

如果嘔吐腹瀉停止,並且出汗發熱、怕冷,四肢拘急、手腳冰冷,就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
上吐下利,裡虛汗出,發熱惡寒,表未解也;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,陽虛陰勝也。與四逆湯助陽退陰。

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主之。

吐利亡津液,則小便當少,小便複利而大汗出,津液不禁,陽氣大虛也。脈微為亡陽,若無外熱,但內寒,下利清穀,為純陰;此以外熱,為陽未絕,猶可與四逆湯救之。

吐已下斷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(趙本無「汁」字)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通脈四逆加豬膽湯方」詳見卷十)

白話文:

患者上吐下泻,身体虚弱,出汗,发热畏寒,说明表证尚未解除;四肢拘紧,手脚冰冷,则是阳气虚弱,阴气盛行。可以用四逆汤来助阳退阴。

患者既呕吐又腹泻,小便也频繁,而且大量出汗,腹泻时排出的是清澈的谷物残渣,体内寒凉,体表却发热,脉象微弱,快要断绝,可以用四逆汤治疗。

呕吐腹泻导致津液大量流失,因此小便应该减少,但患者小便仍然频繁,并且大量出汗,说明津液无法控制,阳气十分虚弱。脉象微弱是阳气衰败的征兆,如果患者没有外热症状,只有内寒,腹泻排出清澈的谷物残渣,属于纯阴虚寒;如果患者有外热症状,说明阳气尚未完全耗尽,仍然可以用四逆汤来救治。

患者呕吐停止,腹泻也停止,但出汗并且出现厥逆,四肢拘紧无法舒展,脉象微弱,快要断绝,可以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治疗。

吐已下斷,津液內竭,則不當汗出,汗出者,不當厥;今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陽氣大虛,陰氣獨勝也。若純與陽藥,恐陰為格拒,或嘔或躁,不得復入也;與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,膽苦入心而通脈,膽寒補肝而和陰,引置陽藥不被格拒。《內經》曰: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此之謂也。

吐利發汗,脈平,小煩者,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。

《內經》曰: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新虛不勝穀氣,是生小煩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已經吐瀉過度,津液已經耗竭,就不應該再出汗,出汗就容易昏厥。現在病人卻已經出汗並且昏厥,四肢僵硬無法舒展,脈搏微弱快要停止,這是陽氣衰竭,陰氣過盛的表現。如果單純使用溫陽的藥物,可能會被陰寒之氣阻擋,導致病人嘔吐躁動,藥物無法吸收。因此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,加入豬膽汁。膽汁苦寒,可以入心通脈,寒涼可以補肝和陰,引導溫陽藥物不被陰寒阻擋。 《內經》說:病情輕微的要逆著治療,病情嚴重的要順著治療。這正是這個道理。

如果病人吐瀉發汗後,脈象平穩,但感到輕微煩躁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造成的。

《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陰道,化為精氣,滋養陽氣。身體虛弱無法消化食物,就會導致輕微煩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