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平脈法第二
外為陽,內為陰。《內經》曰:來者為陽,去者為陰。是出以候外,入以候內。疾為有餘,有餘則實;遲為不足,不足則虛。來疾去遲者,陽有餘而陰不足,故曰內虛外實;來遲去疾者,陽不足而陰有餘,故曰內實外虛。
問曰:上工望而知之,中工問而知之,下工脈而知之,願聞其說。師曰:病家人請云,病人若發熱,身體疼,病人自臥。師到,診其脈,沉而遲者,知其瘥也。何以知之?(趙本有「若」字)表有病者,脈當浮大,今脈反沉遲,故知愈也。
望以觀其形證,問以知其所苦,脈以別其表裡。病苦發熱、身疼,邪在表也,當臥不安,而脈浮數。今病人自臥,而脈沉遲者,表邪緩也,是有里脈而無表證,則知表邪當愈也。
假令病人云,腹內卒痛,病人自坐。師到,脈之,浮而大者,知其瘥也。何以知之?若里有病者,脈當沉而細,今脈浮大,故知愈也。
腹痛者,裡寒也。痛甚則不能起,而脈沉細。今病人自坐,而脈浮大者,裡寒散也,是有表脈而無里證也。則知里邪當愈。是望證、問病、切脈三者相參而得之,可為十全之醫。《針經》曰:知一為上,知二為神,知三神且明矣。
師曰:病家人來請云,病人發熱,煩極。明日師到,病人向壁臥,此熱已去也。設令脈不和,處言已愈。
發熱、煩極,則不能靜臥。今向壁靜臥,知熱已去。
設令向壁臥,聞師到,不驚起而盻視,若三言三止,脈之,嚥唾者,此詐病也。設令脈自和,處言汝(趙本醫統本皆作「此」)病大重,當須服吐下藥,針灸數十百處,乃愈。
詐病者,非善人,以言恐之,使其畏懼,則愈。醫者意也,此其是歟?
師持脈,病人欠者,無病也。
《針經》曰: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欠。陰陽不相引,則病;陰陽相引則和。是欠者,無病也。
脈之,呻者,病也。
呻,為呻吟之聲,身有所苦,則然也。
言遲者,風也。
風客於中,則經絡急,舌強難運用也。
搖頭言者,里痛也。
里有病,欲言,則頭為之戰搖。
行遲者,表強也。
表強者,由筋絡引急,而行步不利也。
坐而伏者,短氣也。
短氣者,里不和也,故坐而喜伏。
坐而下一腳者,腰痛也。
《內經》曰:腰者,身之大關節也。腰痛,為大關節不利,故坐不能正,下一腳,以緩腰中之痛也。
裡實護腹,如懷卵物者,心痛也。
心痛,則不能伸仰,護腹以按其痛。
師曰:伏氣之病,以意候之,今月之內,欲有伏氣。假令舊有伏氣,當須脈之。若脈微弱者,當喉中痛似傷,非喉痹也。病人云:實咽中痛,雖爾今復欲下利。
冬時感寒,伏藏於經中,不即發者,謂之伏氣。至春分之時,伏寒欲發,故云今月之內:欲有伏氣。假令伏氣已發,當須脈之,審在何經。得脈微弱者,知邪在少陰,少陰之脈,循喉嚨,寒氣客之,必發咽痛;腎司開闔,少陰治在下焦,寒邪內甚,則開闔不治,下焦不約,必成下利。故云:雖爾咽痛,復欲下利。
白話文:
【平脈法第二】
外在為陽,內在為陰。《內經》說:脈來為陽,脈去為陰。因此,脈象的表現可觀察外在狀況,脈象的內在變化則反映內部狀況。脈搏快速表示有餘,有餘則為實證;脈搏遲緩表示不足,不足則為虛證。脈來快而去慢,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,稱為「內虛外實」;脈來慢而去快,是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,稱為「內實外虛」。
問:高明的醫生能透過觀察診斷,中等醫生透過詢問診斷,普通醫生靠把脈診斷,請問這是什麼道理?
答:若病人家屬說病人發熱、身體疼痛,但病人能安靜躺臥。醫生診脈發現脈象沈而遲緩,可推斷病情將好轉。為何?若表證未解,脈應浮大,如今脈反沈遲,表示表邪已退,故知將癒。
觀察形體症狀、詢問不適之處、把脈分辨表裡,三者結合可全面診斷。例如:發熱身痛屬表證,通常會躁動不安且脈浮數;若病人能靜臥且脈沈遲,表示表邪減退,裡脈顯現而無表證,推斷表邪將癒。
再假設病人突然腹痛,卻能自行坐起。醫生診脈若見浮大,可知病情好轉。因裡證疼痛劇烈時,脈應沈細,如今脈浮大,表示裡寒消散,故推斷裡邪將癒。
結合望、問、切脈三者,才能成為十全的醫者。《針經》說:知其一為上工,知其二為神醫,三者皆通則明達如神。
若病人家屬說病人發熱煩躁,隔日醫生到診時,病人卻面壁靜臥,表示熱已退。即使脈象未完全調和,仍可判斷病情好轉。
若病人假裝生病(如面壁臥、對醫者到來無反應、言語吞吐、吞嚥口水),即使脈象正常,醫生可故意宣稱病情嚴重,需服藥針灸,利用心理震懾使其「康復」。
把脈時,病人打呵欠表示無病(陰陽調和);若呻吟則有病痛;言語遲鈍為風邪侵襲;說話時搖頭是內在疼痛;行動遲緩因表證筋絡緊繃;坐姿前傾為氣短;坐時一腳垂下屬腰痛;手護腹部如抱物是心痛所致。
潛伏的病症需細心推測。若過去有伏氣(如冬季受寒未發),近日可能發作。診脈若微弱,可能喉痛而非喉痹,且伴隨腹瀉。此因寒邪潛藏少陰經,影響喉嚨與下焦開闔功能,故喉痛與下利並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