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0)

1. 平脈法第二

問曰;脈有三部,陰陽相乘。榮衛血氣,在人體躬。呼吸出入,上下於中,因息遊布,津液流通。隨時動作,效象形容,春弦秋浮,冬沉夏洪。察色觀脈,大小不同,一時之間,變無經常,尺寸參差,或短或長。上下乖錯,或存或亡。病輒改易,進退低昂。心迷意惑,動失紀綱。願為具陳,令得分明。師曰:子之所問,道之根源。脈有三部,尺寸及關。

寸為上部,關為中部,尺為下部。

榮衛流行,不失衡銓。

衡銓者,稱也,可以稱量輕重。《內經》曰:春應中規,夏應中矩,秋應中衡,冬應中權。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榮衛與脈相隨,上下應四時,不失其常度。

腎沉、心洪、肺浮、肝弦,此自經常,不失銖分。

腎,北方水,王於冬,而脈沉。心,南方火,王於夏,而脈洪。肺,西方金,王於秋,而脈浮。肝,東方木,王於春,而脈弦,此為經常,銖分之不差也。

出入升降,漏刻周旋,水下二(趙本作「百」。熊校記:水下二刻,趙本二作百。按注,成本自作二,不誤。趙本或別有意也)刻,一周循環。

人身之脈,計長一十六丈二尺,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一呼一吸為一息,脈行六寸。一日一夜,漏水下百刻,人一萬三千五百息,脈行八百一十丈,五十度周於身。則一刻之中,人一百三十五息,脈行八丈一尺,水下二刻。人二百七十息,脈行一十六丈二尺,一周於身也。脈經之行,終而復始,若循環之無端也。

當復寸口,虛實見焉。

脈經(醫統本作「經脈」)之始,從中焦注於手太陰寸口,二百七十息,脈行一周身,復還至於寸口。寸口為脈之經始,故以診視虛實焉。經曰:虛實死生之要,皆見於寸口之中。

變化相乘,陰陽相干。風則浮虛,寒則牢堅;沉潛水蓄,(趙本醫統本皆作「滀」)支飲急弦;動則為痛,數則熱煩。

風傷陽,故脈浮虛;寒傷陰,故脈牢堅;蓄積於內者,謂之水蓄,故脈沉潛;支散於外者,謂之支飲,故脈急弦。動則陰陽相搏,相搏則痛生焉。數為陽邪氣勝,陽勝則熱煩焉。

設有不應,知變所緣,三部不同,病各異端。

脈與病不相應者,必緣傳變之所致。三部以候五臟之氣,隨部察其虛實焉。

太(趙本作「大」)過可怪,不及亦然,邪不空見,中(趙本作「終」)必有奸,審察表裡,三焦別焉,知其所舍,消息診看,料度腑臟,獨見若神。為子條記,傳與賢人。

太過、不及之脈,皆有邪氣干於正氣,審看在表在裡,入腑入臟,隨其所舍而治之。

師曰:呼吸者,脈之頭也。

《難經》曰: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以脈隨呼吸而行,故言脈之頭也。

初持脈,來疾去遲,此出疾入遲,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持脈,來遲去疾,此出遲入疾,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白話文:

平脈法第二

問:脈象分為三部,陰陽相互影響。營衛血氣運行於人體之中,隨著呼吸上下流通,因氣息遊走分布,津液得以運行。脈象隨四時變化而呈現不同特徵,如春季弦脈、秋季浮脈、冬季沈脈、夏季洪脈。觀察面色與脈象,大小不一,瞬息萬變,尺寸參差,或短或長,上下錯亂,或有或無。病情變化無常,脈象亦隨之起伏,令人困惑難解。請詳細說明,以便理解。

師答:你所問的,正是醫道的根本。脈分三部:寸、關、尺。寸為上部,關為中部,尺為下部。營衛之氣運行有序,如同衡器般精準。《內經》言:春季脈象圓滑如規,夏季方正如矩,秋季平衡如衡,冬季沈穩如權。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二者與脈相隨,順應四時,不失常度。

腎脈沈、心脈洪、肺脈浮、肝脈弦,此為固定規律,分毫不差。腎屬北方水,旺於冬,脈沈;心屬南方火,旺於夏,脈洪;肺屬西方金,旺於秋,脈浮;肝屬東方木,旺於春,脈弦,此為常理,精確無誤。

脈象運行如滴水計時,循環不息。人身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,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一息脈行六寸。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,人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脈行八百一十丈,循環全身五十周。故兩刻之間,脈行一周身。脈象運行周而復始,無始無終。

回歸寸口診脈,虛實自現。經脈始於中焦,流注手太陰寸口,二百七十息後循環一周,復歸寸口。寸口為脈象起始,故可診斷虛實。虛實生死之關鍵,皆顯現於寸口。

脈象變化受陰陽交互影響。風邪致脈浮虛,寒邪致脈牢堅;水飲內停則脈沈潛,支飲外散則脈急弦;脈動主痛,脈數主熱煩。若脈症不符,必因病情傳變。三部脈象各異,病症亦不同。

脈象過強或過弱,皆因邪氣乾擾。需審察表裡三焦,辨明病位,診斷臟腑,方能精準如神。特此條列,傳於後世賢者。

師言:呼吸是脈象的基準。《難經》雲: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脈隨呼吸而動,故稱呼吸為脈之頭。

初診脈時,來勢急而去勢緩,表示外實內虛;來勢緩而去勢急,表示內實外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