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
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
太陰為病,陽邪傳裡也。太陰之脈,布胃中,邪氣壅而為腹滿。上不得降者,嘔吐而食不下;下不得升(醫統本作「上」)者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陰寒在內而為腹痛者,則為常痛;此陽邪干里,雖痛而亦不常痛,但時時腹自痛也。若下之,則陰邪留於胸下為結硬。經曰,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
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澀而長者,為欲愈。
太陰,脾也,主營四末。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者,風淫末疾也。表邪少則微,里向和則澀而長。長者陽也,陰病見陽脈則生,以陰得陽則解,故云欲愈。
白話文:
太陰病症會導致腹脹、嘔吐、食慾不振,並且感到非常疲倦,還會偶爾腹痛。如果服用瀉藥,胸部以下可能會出現硬結。
太陰病是陽氣入侵內部所致。太陰經脈分布在胃部,邪氣阻塞導致腹脹。邪氣上不去,就會嘔吐、食慾不振;邪氣下不來,就會感到非常疲倦,偶爾腹痛。陰寒在內部導致腹痛,則疼痛會持續不斷;而陽氣入侵內部引起的腹痛,雖然也會疼痛,但不會持續,而是偶爾腹痛。如果服用瀉藥,陰邪會停留在胸部以下,形成硬結。經書中說,疾病發作於陰部,卻反過來服用瀉藥,就會導致痞症。
太陰中風,四肢酸痛,陽氣微弱,陰氣阻滯而持續時間較長,則預示著病情將要好轉。
太陰,指的是脾臟,主管四肢的氣血運行。太陰中風,四肢酸痛,是因為風邪侵襲四肢末端。表面的邪氣少,內部的氣血流通順暢,所以會感到微弱,而陰氣阻滯則會持續時間較長。持續時間較長是陽氣的表现,阴病出现阳脉则预示着病情将要好转,因为阴气得到阳气的帮助就会解除,所以说预示着病情将要好转。
太陰病欲解時,從亥至醜上。
脾為陰土,王於醜、亥、子,向陽,(醫統本作「王」)故云(醫統本作「為」)解時。
太陰病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。(趙本有「桂枝湯方」詳見卷二)
經曰: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。太陰病脈浮者,邪在經也,故當汗散之。
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有寒故也,當溫之。宜服四逆輩。
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,為寒在下焦;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為寒在中焦,與四逆等湯,以溫其臟。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,腐穢當去故也。
白話文:
太陰病要好轉時,通常會在晚上十點到凌晨兩點之間。脾臟是陰土,掌管凌晨兩點到四點、晚上十點到十二點、以及晚上十二點到凌晨一點,因為它朝向陽光,所以這個時間段是疾病好轉的時候。
如果太陰病的脈象浮在表面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可以服用桂枝。
醫書上說,浮脈代表病邪在表層,沉脈代表病邪在內。太陰病的脈象浮在表面,說明病邪在經絡中,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驅散它。
如果病人自己拉肚子,但沒有口渴,屬於太陰病,這是因為脾臟寒涼造成的,需要溫暖它。可以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。
如果病人自己拉肚子而且口渴,屬於少陰病,這是因為寒邪在下焦;如果病人自己拉肚子但沒有口渴,屬於太陰病,這是因為寒邪在中焦,都需要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來溫暖脾臟。
傷寒病的脈象浮而緩,手腳自己發熱,屬於太陰病。太陰病通常會發黃,但如果病人自己拉肚子,就可能不會發黃。到了病程的第七、八天,即使病人感到煩躁不安,每天拉肚子十幾次,也會自動停止,因為脾臟虛弱,身體的腐敗物質需要排出去。
太陰病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為太陰入腑,傳於陽明也。今至七八日,暴煩,下利十餘行者,脾家實,腐穢去也。下利煩躁者死;此以脾氣和,逐邪下泄,故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而利必自止。
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(趙本作「爾」)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芍藥湯方」詳見卷十)
表邪未罷,醫下之,邪因乘虛傳於太陰,裡氣不和,故腹滿時痛,與桂枝湯以解表,加芍藥以和里。
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大黃湯方」詳見卷十)
白話文:
太陰病發展到七、八天,大便乾燥,表示太陰病邪已經深入腸腑,傳到了陽明經。如果到了七、八天,突然發燒、煩躁,並且一天瀉肚子十幾次,這是脾胃積聚太多食物,腐敗的濁氣排出體外。如果病人邊瀉肚子邊煩躁,就容易死亡;但如果脾胃功能正常,能夠把病邪向下排出,所以雖然突然發燒、煩躁,一天瀉肚子十幾次,但瀉肚子一定會自然停止。
太陽病,醫生誤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結果導致腹脹疼痛,屬於太陰病,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
表面的病邪還沒有消退,醫生就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病邪乘虛而入,傳入了太陰經,導致內臟氣血不和,因此出現腹脹疼痛。所以用桂枝湯來解表,加芍藥來調和內臟。
如果腹痛非常嚴重,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
大實大滿,自可除下之,故加大黃以下大實。
太陰為病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,設當行大黃芍藥者,宜減之,以其人胃氣弱,易動故也。(趙本注:「下利者,先煎芍藥三沸」)
腹滿痛者,太陰病也。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,則邪雖在裡,未成大實。欲與大黃、芍藥攻滿痛者,宜少與之,以胃氣尚弱,易為動利也。
白話文:
肚子脹痛,屬於太陰證。脈象虛弱,病人本身就容易腹瀉,說明邪氣雖然已經侵入內部,但尚未形成積聚的實熱。如果想用大黃和芍藥治療腹脹痛,應該要減少用量,因為胃氣還很虛弱,容易受到藥物的刺激而導致腹瀉。
2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
少陰為病,脈微細,為邪氣傳裡深也。衛氣行於陽則寤,行於陰則寐。邪傳少陰,則氣行於陰而不行於陽,故但欲寐。
少陰病,欲吐不吐,心煩,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也,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,少陰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,以下焦虛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欲吐不吐,心煩者,表邪傳裡也。若腹滿痛,則屬太陰;此但欲寐,則知屬少陰。五六日,邪傳少陰之時。自利不渴者,寒在中焦,屬太陰;此自利而渴,為寒在下焦,屬少陰。腎虛水燥,渴欲引水自救。下焦虛寒,不能制水,小便色白也。經曰: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。此下利雖渴,然以小便色白,明非裡熱,不可不察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症,脉搏微弱细小,病人只想要睡觉。
少阴病症,脉搏微弱细小,是因为邪气入侵体内较深。卫气运行于阳气则清醒,运行于阴气则睡眠。邪气传到少阴,则气运行于阴气而不运行于阳气,所以病人只想要睡觉。
少阴病症,想要呕吐却吐不出来,心烦意乱,只想要睡觉,持续五六天,腹泻且口渴,属于少阴病症,因为虚弱所以要靠喝水来拯救自己。如果小便颜色发白,就是少阴病症的典型表现。小便发白,是因为下焦虚寒,无力控制水液,所以导致颜色发白。
想要呕吐却吐不出来,心烦意乱,是因为外邪入侵体内。如果腹部胀满疼痛,则属于太阴病症;如果只是想睡觉,就说明属于少阴病症。五六天后,邪气传到少阴。腹泻但不口渴,是因为寒气滞留在中焦,属于太阴病症;如果腹泻且口渴,则是寒气在下焦,属于少阴病症。肾脏虚弱,水液干燥,口渴想要喝水来拯救自己。下焦虚寒,无力控制水液,小便颜色发白。经书上说:“腹泻想要喝水,是因为体内有热气。”虽然腹泻且口渴,但小便颜色发白,说明并非体内有热,不可不仔细观察。
病人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,此屬少陰,法當咽痛,而復吐利。
脈陰陽俱緊,為少陰傷寒,法當無汗;反汗出者,陽虛不固也,故云亡陽。以無陽陰獨,是屬少陰。《內經》曰:邪客少陰之絡,令人嗌痛,不可內食。少陰寒甚,是當咽痛而復吐利。
少陰病,咳而下利譫語者,被火氣劫故也,小便必難,以強責少陰汗也。
咳而下利,裡寒而亡津液也,反以火劫,強責少陰汗者,津液內竭,加火氣煩之,故譫語、小便難也。
少陰病,脈細沉數,病為在裡,不可發汗。
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脈沉者,為邪在經,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。此少陰病,脈細沉數,為病在裡,故不可發汗。
白話文:
病人脉象阴陽都緊,反而出汗,这是阳气衰竭,属于少阴病症。少阴病通常会出现咽喉疼痛,还会伴随呕吐腹泻。
脉象阴陽都緊,是少阴伤寒的表现,一般不会出汗;反而出汗,说明阳气虚弱无力固守,所以说阳气衰竭。因为没有阳气,阴气独盛,所以属于少阴病。《内经》说:邪气侵犯少阴经络,会导致咽喉疼痛,无法进食。少阴寒气严重,就会出现咽喉疼痛,并伴随呕吐腹泻。
少阴病患者,咳嗽并伴随腹泻、神志不清,这是因为被火气所伤导致的,因此小便也会困难,这是强迫少阴出汗的结果。
咳嗽并伴随腹泻,是里寒导致津液丢失。反而用火气来强迫少阴出汗,导致体内津液枯竭,加上火气烦扰,所以出现神志不清、小便困难。
少阴病患者,脉象细微沉细而数,说明病邪已经深入内里,不可发汗。
少阴病初期,反而出现发热脉沉,说明邪气还停留在经络,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。而如果少阴病已经发展到脉象细微沉细而数,说明病邪已经深入内里,因此不可发汗。
少陰病,脈微,不可發汗,亡陽故也。陽已虛,尺脈弱澀者,復不可下之。
脈微為亡陽表虛,不可發汗;脈弱澀為亡陽裡虛,復不可下。
少陰病脈緊,至七八日,自下利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,為欲解也,雖煩下利,必自愈。
少陰病,脈緊者,寒甚也。至七八日傳經盡,欲解之時,自下利,脈暴微者,寒氣得泄也。若陰寒勝正,陽虛而泄者,則手足厥,而脈緊不去;今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,知陽氣復,寒氣去,故為欲解。下利煩躁者逆;此正勝邪微,雖煩下利,必自止。
少陰病,下利,若利自止,惡寒而蜷臥,手足溫者,可治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的脈象與治療
少陰病,脈微,不可發汗,亡陽故也。陽已虛,尺脈弱澀者,復不可下之。
少陰病的病人,脈象微弱,不可發汗,這是因為陽氣已經虛損了。如果陽氣已經虛損,尺脈又弱而澀,就更不能使用瀉下之法了。
脈微為亡陽表虛,不可發汗;脈弱澀為亡陽裡虛,復不可下。
脈象微弱,代表陽氣不足,表虛,不可發汗。脈象弱而澀,代表陽氣不足,裡虛,更不能使用瀉下之法。
少陰病脈緊,至七八日,自下利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,為欲解也,雖煩下利,必自愈。
少陰病的病人,脈象緊緊的,持續七到八天後,會出現腹瀉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手腳反而變得溫暖,脈象緊緊的感覺也消失了,這是病要好的徵兆,雖然病人仍然會感到腹瀉和煩躁,但一定會自行痊癒。
少陰病,脈緊者,寒甚也。至七八日傳經盡,欲解之時,自下利,脈暴微者,寒氣得泄也。若陰寒勝正,陽虛而泄者,則手足厥,而脈緊不去;今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,知陽氣復,寒氣去,故為欲解。下利煩躁者逆;此正勝邪微,雖煩下利,必自止。
少陰病的病人,脈象緊緊的,表示寒氣很盛。持續七到八天後,寒氣傳遍全身,病要好的時候,會出現腹瀉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這是寒氣得到宣洩的表現。如果陰寒過盛,陽氣虛弱而無法抵抗,就會導致手腳厥冷,脈象仍然緊緊的。現在手腳反而變得溫暖,脈象緊緊的感覺也消失了,說明陽氣恢復,寒氣消退,所以是病要好的徵兆。腹瀉和煩躁,是病情逆轉的表現;現在正氣勝過邪氣,雖然仍然會腹瀉和煩躁,但一定會自行停止。
少陰病,下利,若利自止,惡寒而蜷臥,手足溫者,可治。
少陰病的病人,如果腹瀉自行停止,並且出現惡寒怕冷、蜷縮身體、手腳溫暖的症狀,就可以治療了。
少陰病下利,惡寒,蜷臥,寒極而陰勝也;利自止,手足溫者,里和陽氣得復,故為可治。
少陰病,惡寒而蜷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可治。
惡寒而蜷,陰寒甚也;時時自煩,欲去衣被,為陽氣得復,故云可治。
少陰中風,脈陽微陰浮者,為欲愈。
少陰中風,陽脈當浮,而陽脈微者,表邪緩也;陰脈當沉,而陰脈浮者,裡氣和也。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陰陽調和,故為欲愈。
少陰病欲解時,從子至寅上。
陽生於子。子為一陽,醜為二陽,寅為三陽,少陰解於此者,陰得陽則解也。
少陰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。脈不至(趙本注:「一作足」)者,灸少陰七壯。
白話文:
-
少陰病出現腹瀉,伴有畏寒和蜷縮在牀上的情況,這是因為寒邪深入體內,導致陰氣過盛;如果腹瀉停止,並且手腳開始感到暖和,這表示體內陰邪已經得到調理,陽氣恢復,所以病情可以得到治療。
-
少陰病患者表現出畏寒和蜷縮,偶爾會感到煩躁,想要脫掉衣服被子,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。
-
當患者畏寒和蜷縮,表示體內寒邪嚴重;偶爾感到煩躁,想要脫掉衣服被子,說明體內陽氣正在恢復,因此可以進行治療。
-
少陰病患者受到風邪侵襲,脈象中陽氣微弱、陰氣浮現,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
-
少陰病患者在受風邪影響下,陽脈應當浮現但卻微弱,這表示外在的邪氣減弱;陰脈應當深沈但卻浮現,這表示體內的正氣恢復。陽氣中有陰氣,陰氣中有陽氣,陽氣與陰氣調和,因此病情有好轉的跡象。
-
少陰病患者的病情想要好轉的時間段是在子時到寅時之前。
-
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,但手腳並未變得冰冷,反而有發熱的現象,這種情況預示著病情不會危及生命。如果脈搏未能觸及(趙本注:「一作足」),則需用艾灸治療少陰經7次。
經曰:少陰病,吐利躁煩四逆者,死;吐利,手足不厥冷者,則陽氣不衰,雖反發熱,不死。脈不至者,吐利,暴虛也,灸少陰七壯,以通其脈。
少陰病,八九日,一身手足盡熱者,以熱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膀胱,太陽也。少陰太陽為表裡。少陰病至八九日,寒邪變熱,復傳太陽。太陽為諸陽主氣,熱在太陽,故一身手足盡熱;太陽經多血少氣,為熱所乘,則血散下行,必便血也。
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(趙本有「者」字)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
但厥無汗,熱行於里也,而強發汗,虛其經絡,熱乘經虛,迫血妄行,從虛而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。諸厥者,皆屬於下,但厥為下厥,血亡於上為上竭,傷氣損血,邪甚正虛,故為難治。
白話文:
經文所述:
-
少陰病,吐利且煩躁、四肢寒冷者,預後不良,可能死亡;若吐利但四肢未見冷感,則表示陽氣未衰弱,即使出現反常發熱,預後仍可期待。
-
若少陰病持續八九天,全身及四肢均感到熱,這是因為熱邪已進入膀胱,必然會出現便血現象。
-
膀胱屬太陽,少陰與太陽相對應,形成表裡關係。當少陰病發展到八九天時,寒邪轉化為熱,並轉移至太陽系統。太陽為所有陽性器官的主導,熱邪在太陽系統內,導致全身四肢感到熱;由於太陽系統血液循環較弱,熱邪入侵,導致血液外散,因而出現便血現象。
-
少陰病患者,如出現四肢寒冷且無汗,卻強行發汗,會導致血液動搖,不清楚血液會從哪條路徑流出,可能是通過口腔、鼻腔或眼睛流出,這是名為下厥上竭,是難以治療的情況。
-
四肢寒冷且無汗,表明熱邪已經深入體內,卻強行發汗,會使經絡虛弱,熱邪利用這種虛弱,迫使血液亂流,從虛弱處流出,可能是通過口腔、鼻腔或眼睛流出。各種厥逆症狀,大多與下部相關,但此處的厥逆是下部的厥逆,血液流失在上部,造成上部乾涸,傷害氣體和血液,邪氣嚴重,正氣虛弱,因此難以治療。
少陰病,惡寒身蜷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。
《針經》曰:多熱者易已,多寒者難已。此內外寒極,純陰無陽,故云不治。
少陰病,吐利,躁煩,四逆者死。
吐利者,寒甚於里;四逆者,寒甚於表。躁煩則陽氣欲絕,是知死矣。
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死。
下利止,則水穀竭,眩冒則陽氣脫,故死。
少陰病,四逆惡寒而身蜷,脈不至;不煩而躁者,死。(趙本注:「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」)
四逆惡寒而身蜷,則寒甚。脈不至則真氣絕。煩,熱也;躁,亂也。若憤躁之躁,從煩至躁,為熱來有漸則猶可;不煩而躁,是氣欲脫而爭也,譬猶燈將減而暴明,其能久乎。
白話文:
四肢厥逆、惡寒、身體蜷縮,說明寒氣十分嚴重。脈搏摸不到,說明真氣已經耗盡。煩躁,是熱症;躁動不安,是亂症。如果由煩躁轉變為躁動不安,說明熱症逐漸加重,還可能治療;但沒有煩躁,卻突然躁動不安,說明氣機要脫離而掙扎,就像燈油將要耗盡,突然變得更亮,能維持多久呢?
注釋
- 「少陰病」是指中醫學上的一種病症,屬於陰寒證,主要表現為四肢厥逆、惡寒、腹瀉、嘔吐、頭暈等症狀。
- 「四逆」是指四肢厥逆,即四肢冰冷、沒有知覺。
- 「脈不至」是指摸不到脈搏,說明真氣已經耗盡。
- 「煩」是指煩躁不安,是熱症的表現。
- 「躁」是指躁動不安,是亂症的表現。
少陰病,六七日,息高者,死。
腎為生氣之源,呼吸之門。少陰病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,生氣斷絕也。
少陰病,脈微細沉,但欲臥,汗出不煩,自欲吐,至五六日,自利,復煩躁,不得臥寐者,死。
陰氣方盛,至五六日傳經盡,陽氣得復則愈;反更自利,煩躁,不得臥寐,則正氣弱,陽不能復,病勝臟,故死。
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(趙本作「細辛附子」)湯主之。
少陰病,當無熱,惡寒;反發熱者,邪在表也。雖脈沉,以始得,則邪氣未深,亦當溫劑發汗以散之。
白話文:
少陰病,如果持續六七天,呼吸急促,就會死亡。
腎臟是人體生氣的來源,也是呼吸的門戶。少陰病患者如果六七天不治癒,呼吸急促,就代表生氣斷絕了。
少陰病,脈搏微細沉弱,病人只想臥床,出汗但沒有煩躁,自己想吐,到了五六天,開始腹瀉,又變得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就會死亡。
因為陰氣正盛,到了五六天,經絡氣血已經耗盡,陽氣恢復就會痊癒;如果反而開始腹瀉,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就代表正氣虛弱,陽氣無法恢復,疾病勝過臟腑,所以會死亡。
少陰病,剛開始發病時,反而出現發熱,脈搏沉弱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。
少陰病,應該沒有發熱,反而畏寒;如果反而出現發熱,就代表邪氣在表層。雖然脈搏沉弱,但因為是剛開始發病,邪氣還沒有深入,也應該用溫熱藥物發汗來驅散邪氣。
麻黃附子細辛(趙本作「細辛附子」)湯方:
麻黃(二兩,去節。甘熱),細辛(二兩。辛熱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。辛熱)
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辛潤之。麻黃之甘,以解少陰之寒;細辛、附子之辛,以溫少陰之經。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諸」字)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。以二三日無里(趙本醫統本並無「里」字)證,故發微汗也。
二三日,邪未深也。既無吐利厥逆諸里證,則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,微汗以散之。
白話文:
藥方
- 麻黃(二兩,去節,甘熱)
- 細辛(二兩,辛熱)
- 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,辛熱)
藥理依據
《內經》中記載:「寒邪侵襲內體,應當用甘溫之品治療,輔以苦辛之藥,以辛溫潤之。」麻黃味甘,可以解少陰經的寒邪;細辛、附子味辛,可以溫暖少陰經。
製作方法
將以上三味藥材,以水一斗先煮麻黃,煮至水減二升,去掉藥液表面的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取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應用時機
少陰病發病二三日,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可以微微發汗。這是因為患者發病時間短,邪氣未深,所以只需輕微發汗即可。
如果患者發病二三日,卻沒有內熱、腹痛、厥逆、肢體酸痛等症狀,就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微微發汗,以散寒邪。
註解
- 本方出自《傷寒論》。
- 「少陰病」是指少陰經受寒邪侵襲所致的疾病,常見症狀有怕冷、手足冰冷、脈沉細等。
- 「去節」是指去掉麻黃的莖節,因為莖節中藥效較差。
- 「炮」是指用火炮製,可以減輕附子的毒性。
- 「去皮」是指去掉附子的外皮,因為外皮中藥效較差。
- 「破八片」是指將附子切成八片,方便藥效發揮。
- 「溫服」是指溫熱後服用。
- 「日三服」是指一天服用三次。
- 「無里證」是指沒有腹痛、肢體酸痛等症狀。
- 「微汗」是指輕微出汗,不至於大量出汗。
麻黃附子甘草湯方:
麻黃(二兩,去節),甘草(二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。趙本有「破八片」三字)
麻黃、甘草之甘,以散表寒;附子之辛,以溫寒(醫統本作「經」)氣。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一兩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《脈經》曰:風傷陽,寒傷陰。少陰受病,則得之於寒,二三日以上,寒極變熱之時,熱煩於內,心中煩,不得臥也。與黃連阿膠湯,扶陰散熱。
白話文:
麻黃附子甘草湯方:
藥方組成:
- 麻黃(二兩,去節)
- 甘草(二兩,炙)
- 附子(一枚,炮製,去皮。趙本有「破八片」三字)
方義:
麻黃與甘草的甘味,可以散發表面的寒氣;附子的辛味,可以溫暖寒氣(醫統本作「經」氣)。
煎服方法:
- 上述三味藥材,以七升水,先煮麻黃一兩至沸騰,去其浮沫。
- 加入所有藥材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主治:
少陰病,發病兩三日以上,心中煩躁,無法平臥,可用黃連阿膠湯治療。
方解:
《脈經》中記載:風傷陽,寒傷陰。少陰病是由於寒邪侵襲所致,發病兩三日以上,寒邪極盛轉為熱邪,此時熱氣鬱於內,心中煩躁,無法平臥。黃連阿膠湯具有扶陰散熱的作用,可以治療此症。
黃連阿膠湯方:
黃連(四兩。苦寒),黃芩(一。趙本作二,兩。苦寒),芍藥(二兩。酸平),雞子黃(二枚。甘溫),阿膠(三兩。趙本注:一云三挺。甘溫)
陽有餘,以苦除之,黃芩、黃連之苦,以除熱;陰不足,以甘補之,雞黃、阿膠之甘,以補血;酸,收也,泄也,芍藥之酸,收陰氣而泄邪熱。
上五味,以水五(趙本作「六」)升,先煮三物,取二升,去滓,內膠烊盡,小冷,內雞子黃,攪令相得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黃連阿膠湯方由黃連、黃芩、芍藥、雞子黃和阿膠五味藥材組成。該方主要用於治療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導致的各種症狀。黄連、黄芩的苦味可以清熱,鸡黄、阿胶的甘味可以补血,芍药的酸味可以收敛阴气和泄泻邪热。服用方法是先将黄连、黄芩、芍药三味药材煮沸,然后加入阿膠使其溶解,最后加入雞子黃,混合均匀后溫服。
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。
少陰客熱,則口燥舌乾而渴。口中和者,不苦不燥,是無熱也。背為陽,背惡寒者,陽氣弱,陰氣勝也。經曰: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灸之,助陽消陰;與附子湯,溫經散寒。
附子湯方:
附子(二枚。趙本有「炮」字。破八片,去皮。辛熱),茯苓(三兩。甘平),人參(二兩。甘溫),白朮(四兩。甘溫),芍藥(三兩。酸平)
辛以散之,附子之辛以散寒;甘以緩之,茯苓、人參、白朮之甘以補陽;酸以收之,芍藥之酸以扶陰。所以然者,偏陰偏陽則為病,火欲實,水當平之,不欲偏勝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得了少陰病,從發病到現在只有一兩天,嘴巴感覺正常,沒有苦澀乾燥,但背部卻感到寒冷,那麼就應該用艾灸治療,並且服用附子湯。
少陰病的症狀是體內有熱邪入侵,會導致口乾舌燥、口渴。而嘴巴感覺正常的,沒有苦澀乾燥,就表示體內沒有熱邪。背部屬於陽面,背部發冷表示陽氣虛弱,陰氣過盛。經書中說:「沒有熱卻感到寒冷,是疾病發於陰氣。」用艾灸可以幫助身體補充陽氣,減弱陰氣;服用附子湯可以溫暖經絡,驅散寒氣。
附子湯的藥方如下:
- 附子:兩枚,將其切成八片,去除外皮,性辛熱。
- 茯苓:三兩,性甘平。
- 人參:兩兩,性甘溫。
- 白朮:四兩,性甘溫。
- 芍藥:三兩,性酸平。
藥材的性味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:辛味可以散寒,附子的辛味可以散寒;甘味可以補益,茯苓、人參、白朮的甘味可以補陽;酸味可以收斂,芍藥的酸味可以扶助陰氣。因此,這一方是根據少陰病的病理制定的,因為偏陰偏陽都會導致疾病,就像火需要旺盛,水需要平穩,不能過於偏向一方。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
少陰腎水而主骨節,身體疼痛,肢冷,脈沉者,寒成(醫統本作「盛」)於陰也。身疼骨痛,若脈浮,手足熱,則可發汗;此手足寒,脈沉,故當與附子湯溫經。
少陰病,下利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陽病下利便膿血者,協熱也;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,下焦不約而裡寒也。與桃花湯,固下散寒。
桃花湯方:
赤石脂(一斤,一半全用,一半篩末。甘溫),乾薑(一兩。辛熱),粳米(一斤。趙本醫統本並作升。甘平)
白話文:
將五味藥材用水煮,先用八升水,煮到剩下三升,去除藥渣,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少陰病症狀為身體疼痛、手腳冰冷、骨節痠痛,脈象沉緩,可以使用附子湯治療。
少陰病屬於腎水不足,而腎主骨節,所以出現身體疼痛、四肢冰冷、脈象沉緩,都是寒邪入侵陰分的表現。如果身體疼痛、骨節疼痛,脈象浮,手腳發熱,就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但因為這個病症是手腳冰冷、脈象沉緩,所以應該用附子湯溫暖經絡。
少陰病出現腹瀉且排出膿血,可以使用桃花湯治療。
陽氣盛而腹瀉排出膿血,是因為體內有熱邪;少陰病腹瀉排出膿血,是因為下焦失約而內寒。使用桃花湯可以固澀下焦、散寒止瀉。
桃花湯的藥方為:赤石脂一斤(一半完整使用,一半研磨成粉,性味甘溫)、乾薑一兩(性味辛熱)、粳米一斤(甘平)。
澀可去脫,赤石脂之澀,以固腸胃;辛以散之,乾薑之辛,以散裡寒;粳米之甘以補正氣。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溫服七合,內赤石脂末,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少陰病,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二三日以至四五日,寒邪入里深也。腹痛者,裡寒也;小便不利者,水穀不別也;下利不止便膿血者,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。與桃花湯,固腸止利也。
少陰病,下痢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利」)便膿血者,可刺。
下焦血氣留聚,腐化則為膿血。刺之,以利下焦,宣通血氣。
白話文:
澀味可以收斂止瀉,赤石脂的澀味可以固護腸胃;辛味可以散寒,乾薑的辛辣可以驅散內寒;粳米甘甜可以補益正氣。
將這三味藥材以七升水煮米粥至熟,去除米渣,溫熱服用七合,並加入赤石脂末,約方寸匕的量,每日服用三次。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,就不用再服用。
少陰病發作兩三天至四五天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持續腹瀉且排泄膿血的症状,可以用桃花湯治療。
發病兩三天到四五天,說明寒邪入侵內裡較深。腹痛是內寒所致;小便不利,是水穀不分;持續腹瀉且排泄膿血,是腸胃虛弱,下焦不固。服用桃花湯可以固護腸胃、止瀉。
少陰病患者,出現腹瀉並排出膿血的症状,可以針灸治療。
下焦的血液氣血瘀積,腐敗就會變成膿血。針灸可以疏通下焦,宣通血氣。
少陰病,吐利,手足厥(趙本作「逆」)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吳茱萸湯方」詳見卷五)
吐利手足厥冷,則陰寒氣甚;煩躁欲死者,陽氣內爭。與吳茱萸湯,助陽散寒。
少陰病,下痢,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利」)咽痛,胸滿心煩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豬膚湯主之。
少陰之脈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則循喉嚨;其支別者,從肺出,絡心注胸中。邪自陽經傳於少陰,陰虛客熱,下利,咽痛、胸滿、心煩也,與傷寒湯,調陰散熱。
白話文:
少陰病,出現嘔吐、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、想要死去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(趙本有「吳茱萸湯方」詳見卷五)
少陰病,出現腹瀉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利」),咽喉疼痛,胸部滿悶,心煩意亂,用豬膚湯治療。
(趙本無「者」字)
豬膚湯方:
豬膚(一斤。味甘寒)
豬,水畜也,其氣先入腎。少陰客熱,是以豬膚解之。加白蜜以潤躁除煩,白粉以益氣斷利。
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熬香,和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令」字)相得,溫分六服。
少陰病,二三日咽痛者,可與甘草湯;不瘥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與桔梗湯。
陽邪傳於少陰,邪熱為咽痛,服甘草湯則瘥;若寒熱相搏為咽痛者,服甘草湯,若不瘥,與桔梗湯,以和少陰之氣。
甘草湯方:
甘草(二兩)
白話文:
豬膚湯是用豬皮一斤,加水一斗煮成五升,去渣後再加入白蜜一升、白粉五合,熬香,溫熱分六次服用。豬皮性寒味甘,能清熱解毒,白蜜滋陰潤燥,白粉益氣止瀉。適用於少陰客熱引起的咽痛,若服甘草湯後仍不見效,可服用桔梗湯。甘草湯則是用甘草二兩煮水服用,可治療陽邪傳入少陰導致的咽痛。若寒熱交戰引起的咽痛,服甘草湯後不見效,則應服用桔梗湯,以調和少陰之氣。
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二服。
桔梗湯方:
桔梗(一兩,醫統本有「味」字。辛甘,微溫),甘草(二兩,醫統本有「味」字。甘平)
桔梗辛溫以散寒,甘草味甘平以除熱,甘梗相合,以調寒熱。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(趙本作「溫分」)再服。
少陰病,咽中傷生瘡,不能語言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。
熱傷於絡,則經絡乾燥,使咽中傷,生瘡,不能言語,聲不出者,與苦酒湯,以解絡熱,愈咽瘡。
苦酒湯方:
半夏(洗,破,如棗核大,趙本無「大」字,十四枚。辛溫),雞子(一枚,去黃,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。甘微寒)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了兩種中藥方劑:桔梗湯和苦酒湯。桔梗湯用於治療寒熱不調引起的咽喉疼痛,苦酒湯用於治療熱邪傷及經絡引起的咽喉疼痛。
桔梗湯主要使用桔梗和甘草兩種藥材,它們具有清熱解毒、散寒止痛的作用。苦酒湯則主要使用半夏和雞蛋,半夏性溫,可以化痰止咳,雞蛋性涼,可以清熱解毒。
兩個方劑的服用方法和劑量都有詳細的說明,並且對藥材的性味和功效也進行了簡單的介紹。
注意事項
辛以散之,半夏之辛,以發聲音;(醫統本作「音聲」)甘以緩之,雞子之甘,以緩咽痛;酸以收之,苦酒之酸,以斂咽瘡。
上二味,內半夏,著苦酒中,以雞子殼,置刀鐶(趙本作「環」)中,安火上,令三沸,去滓,少少含咽之。不瘥,更作三劑。
少陰病咽中痛,半夏散及湯主之。
甘草湯,主少陰客熱咽痛;桔梗湯,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;半夏散及湯,主少陰客寒咽痛也。
半夏散及湯方:
半夏(洗。辛溫),桂枝(去皮。辛熱),甘草(炙。甘平。以上各等分)
白話文:
辛辣可以散開,半夏的辛辣,可以發出聲音;甘甜可以緩解,雞蛋的甘甜,可以緩解咽喉疼痛;酸味可以收斂,苦酒的酸味,可以收斂咽喉瘡傷。
將半夏放入苦酒中,用雞蛋殼裝著,放在刀柄上,放到火上,煮沸三次,去除雜質,然後少量含在嘴裡慢慢吞咽。如果沒有好轉,可以再服用三劑。
少陰病症咽喉疼痛,半夏散及湯可以治療。
甘草湯,主治少陰虛熱導致的咽喉疼痛;桔梗湯,主治少陰寒熱交錯導致的咽喉疼痛;半夏散及湯,主治少陰虛寒導致的咽喉疼痛。
半夏散及湯的配方:
半夏(洗淨。辛溫),桂枝(去皮。辛熱),甘草(炙烤。甘平。以上各等分)
《內經》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佐以甘苦。半夏、桂枝之辛,以散經寒;甘草之甘,以緩正氣。
以上三味,(趙本作「右三味等分」)各別搗篩已,合治之,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內散兩方寸匕,更煎(趙本作「煮」)三沸,下火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(趙本有「半夏有毒,不當散服」二句)
少陰病,下利,白通湯主之。
少陰主水。少陰客寒,不能制水,故自利也。白通湯溫里散寒。
白通湯方:
蔥白(四莖。辛溫),乾薑(一兩。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。趙本無「用」字,去皮,破八片。辛熱)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如果寒邪過盛,就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調治,並輔以甘苦的藥物。半夏和桂枝辛辣,可以散去經絡中的寒邪;甘草甘甜,可以緩和正氣。
以上三味藥,(趙本記載為「右三味等分」)分別搗碎過篩,混合在一起,用白開水調和,每次服用一匙,每天服用三次。如果不能直接服用,可以用一升水,煎煮七沸,加入兩匙藥粉,繼續煎煮(趙本記載為「煮」)三沸,然後熄火,稍涼後少量吞服。(趙本另有「半夏有毒,不當散服」兩句。)
少陰病,腹瀉,用白通湯來治療。
少陰經主宰水液。少陰經受到寒邪侵襲,無法控制水液,所以會腹瀉。白通湯溫暖內臟,散寒止瀉。
白通湯的藥方:
蔥白(四根,辛溫),乾薑(一兩,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。趙本無「用」字,去皮,切成八片。辛熱)
《內經》曰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蔥白之辛,以通陽氣;姜附之辛,以散陰寒。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
少陰病,下利脈微者,與白通湯;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
少陰病,下利,脈微,為寒極陰勝,與白通湯復陽散寒。服湯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寒氣太甚,內為格拒,陽氣逆亂也,與白通湯加豬膽汁湯以和之。《內經》曰: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。又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。此之謂也。服湯脈暴出者,正氣因發泄而脫也,故死;脈微續者,陽氣漸復也,故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腎臟容易乾燥,要趕快吃辛辣的食物來滋潤它。蔥白辛辣,可以通達陽氣;生薑、附子辛辣,可以驅散陰寒。
以上三種藥材,用三升水煮成一升,去渣,分開溫熱服用兩次。
少陰病,腹瀉,脈象微弱,用白通湯;腹瀉不止,四肢厥逆無脈,乾嘔煩躁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服藥後脈象突然出現,則會死亡;脈象微弱但能維持,則能活下來。
少陰病,腹瀉,脈象微弱,是因為寒邪極盛,陰氣過旺,用白通湯來恢復陽氣,驅散寒邪。服用白通湯後腹瀉不止,四肢厥逆無脈,乾嘔煩躁,是因為寒氣太過嚴重,阻礙陽氣,陽氣逆亂,需要用白通湯加豬膽汁湯來調和它。《內經》說:逆則順之,順則逆之。又說:逆者用正治,順者用反治。這就是這個道理。服用湯藥後脈象突然出現,是正氣因發泄而脫離,所以會死亡;脈象微弱但能維持,是陽氣逐漸恢復,所以能活下來。
白通加豬膽汁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湯」字)方:
蔥白(四莖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,去皮,破八片),人尿(五合。鹹寒),豬膽汁(一合。苦寒)
《內經》曰:若調寒熱之逆,冷熱必行,則熱物冷服,下嗌之後,冷體既消,熱性便發,由是病氣隨愈,嘔噦皆除,情且不違,而致大益。此和人尿、豬膽汁鹹苦寒物於白通湯熱劑中,要其氣相從,則可以去格拒之寒也。
以上三(趙本作「右五」)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膽汁、人尿,和令相得,分溫再服,若無膽亦可用。
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藥方
- 蔥白(四根)
- 乾薑(一兩)
- 附子(一枚,生附子,去皮,切成八片)
- 人尿(五合,性寒鹹)
- 豬膽汁(一合,性寒苦)
方義
《內經》中記載:調節寒熱逆亂,冷熱交替時,應該用熱性藥物冷服,藥物進入咽喉後,寒氣消散,熱性就發揮作用,藉此消除病氣,嘔吐也隨之消失,順應自然法則,達到最佳療效。此方中加入人尿和豬膽汁,其鹹苦寒性與白通湯的熱性相輔相成,可以去除寒邪的阻礙。
用法
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三升煮沸至一升,去渣,加入膽汁和人尿,混合均勻,分次溫服。若無膽汁,亦可用其他藥物代替。
主治
少陰病,持續兩三天未癒,到四五天時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腹瀉等症狀,屬於水氣內停,患者可能伴隨咳嗽、小便不利、腹瀉或嘔吐等症狀,可用真武湯治療。
少陰病二三日,則邪氣猶淺,至四五日邪氣已深。腎主水,腎病不能制水,水飲停為水氣。腹痛者,寒濕內甚也;四肢沉重疼痛,寒濕外甚也;小便不利,自下利者,濕勝而水穀不別也。《內經》曰:濕勝則濡泄。與真武湯,益陽氣散寒濕。
真武湯方:
茯苓(三兩。甘平),芍藥(三兩。酸平),生薑(三兩,切。辛溫),白朮(二兩。甘溫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。辛熱)
脾惡濕,甘先入脾。茯苓、白朮之甘,以益脾逐水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;濕淫所勝,佐以酸平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之酸辛,以溫經散濕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發作兩三天,邪氣還比較淺,到了四五天邪氣就已經很深了。腎臟主水,腎臟生病就不能控制水分,水分停滯就會形成水氣。肚子痛的人,是因為寒濕內盛;四肢沉重疼痛,是因為寒濕外盛;小便不暢,反而腹瀉的人,是因為濕氣過盛,導致水穀不分。《內經》說: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散漫無力。可以用真武湯來補陽氣,散寒濕。
真武湯的藥方:
茯苓(三兩,甘平),芍藥(三兩,酸平),生薑(三兩,切片,辛溫),白朮(二兩,甘溫),附子(一枚,炮製,去皮,切八片,辛熱)
脾臟不喜濕氣,甘味的食物先入脾臟。茯苓、白朮的甘味,可以滋補脾臟,利水消腫。寒邪過盛,用辛熱的藥物來溫暖;濕邪過盛,用酸平的藥物來調和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的酸辛,可以溫經散寒除濕。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後加減法:(趙本無「後加減法」四字)
若咳者,加五味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子」字)半升,細辛、乾薑各一兩。(趙本作「細辛一兩,乾薑一兩」)
氣逆咳者,五味子之酸,以收逆氣。水寒相搏則咳,細辛、乾薑之辛,以散水寒。
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。
小便利,則無伏水,故去茯苓。
若下利者,去芍藥,加乾薑二兩。
芍藥之酸泄氣,乾薑之辛散寒。
若嘔者,去附子,加生薑,足前成(趙本作「為」)半斤。
氣逆則嘔,附子補氣,生薑散氣。《千金》曰:嘔家多服生薑。此為嘔家聖藥。
白話文:
取五味藥材,用水八升煮至三升,濾除藥渣,溫熱服下七分,一天服用三次。
如果咳嗽,可以加五味子半升,細辛、乾薑各一兩。五味子的酸味可以收斂逆氣,水寒相搏則會咳嗽,細辛、乾薑的辛味可以散寒止咳。
如果小便不利,可以去掉茯苓。小便不利,說明體內沒有伏水,所以去掉茯苓。
如果腹瀉,可以去掉芍藥,加入乾薑二兩。芍藥的酸味會泄氣,乾薑的辛味可以散寒止瀉。
如果嘔吐,可以去掉附子,加入生薑,總共用量達到半斤。氣逆會導致嘔吐,附子補氣,生薑散氣。《千金方》中記載,嘔吐的人經常服用生薑,因此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。
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赤色,(趙本作「色赤」)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利止,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下利清穀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為裡寒;身熱,不惡寒,面色赤為外熱。此陰甚於內,格陽於外,不相通也,與通脈四逆湯,散陰通陽。
通脈四逆湯方:
甘草(二兩,炙),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),乾薑(三兩,強人可四兩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其脈即出者愈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症與通脈四逆湯的應用
少陰病,出現 腹瀉,排出清澈的食物,屬於內寒,同時伴隨 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,幾乎要消失,但身體卻不覺得寒冷,反而臉色發紅,可能伴隨 腹痛、乾嘔、咽喉疼痛,或腹瀉停止,脈搏摸不到,這些情況可以用 通脈四逆湯 治療。
腹瀉、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,這些症狀是內寒的表現;而身體發熱、不畏寒、臉色發紅,則是外熱的表現。這種情況是寒氣在內部較為嚴重,陽氣被迫到體表,內外不通。使用 通脈四逆湯 可以散寒、通陽,達到內外平衡。
通脈四逆湯的藥方:
- 甘草(兩錢,炙烤)
- 附子(大個的用一個,生用,去皮,切成八片)
- 乾薑(三錢,體質強壯者可用四錢)
以上三味藥材,用三升水煮至一升二合,去渣,溫熱服用兩次。如果脈搏恢復,就表示病情好轉。
面色赤者,加蔥九莖。
蔥味辛,以通陽氣。
腹中痛者,去蔥,加芍藥二兩。
芍藥之酸,通寒利。腹中痛,為氣不通也。
嘔者,加生薑二兩。
辛以散之,嘔為氣不散也。
咽痛者,去芍藥,加桔梗一兩。
咽中如結,加桔梗則能散之。
利止脈不出者,去桔梗,加人參二兩。(趙本有「病皆與方相應者,乃服之」十字)
利止脈不出者,亡血也,加人參以補之。經曰:脈微而利,亡血也。四逆加人參湯主之,脈(熊校記:□病皆與方相應者,乃可服之。汪本病上增脈字。按舊鈔本趙本,此二句皆屬正文,直接加人參二兩句下,惟乃下無可字,計凡十字,並非成氏注語也。元人開版時漏寫,隨改作小字,添入夾行,特於上空格以區別之,初無缺字)病皆與方相應者,乃可服之。
白話文:
臉色發紅的人,要加上蔥九根。
蔥的味道辛辣,可以疏通陽氣。
肚子痛的人,要減去蔥,加上芍藥兩錢。
芍藥的味道酸,可以通寒利氣。肚子痛,是因為氣不通暢。
嘔吐的人,要加上生薑兩錢。
辛辣可以散氣,嘔吐是因為氣無法散開。
喉嚨痛的人,要減去芍藥,加上桔梗一錢。
喉嚨好像有東西卡住,加上桔梗就可以散開。
排便後脈搏微弱,沒有力氣的人,要減去桔梗,加上人參兩錢。生病的症狀和藥方要相符,才可以服用。
排便後脈搏微弱,沒有力氣,這是失血的表現,加上人參來補血。經書上說:「脈搏微弱而有力氣不足,是失血的表現。」[四逆加人參湯]可以治療這個病症。生病的症狀和藥方要相符,才可以服用。
少陰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
四逆者,四肢不溫也。傷寒邪在三陽,則手足必熱;傳到太陰,手足自溫;至少陰則邪熱漸深,故四肢逆而不溫也;及至厥陰,則手足厥冷,是又甚於逆。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。
四逆散方:
甘草(炙。甘平),枳實(破,水漬炙乾。苦寒),柴胡(苦寒),芍藥(酸微寒)
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佐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枳實、甘草之甘苦,(醫統本作「苦甘」)以泄裡熱;芍藥之酸,以收陰氣;柴胡之苦,以發表熱。
白話文:
四逆指的是四肢不溫的情況。傷寒邪氣在三陽經,手腳就會發熱;傳到太陰經,手腳就溫和;等到傳到少陰經,邪熱深入,就會出現四肢不溫的四逆症狀;如果繼續發展到厥陰經,就會出現手腳厥冷,比四逆更嚴重。四逆散的作用是散發傳到陰經的邪熱。
四逆散方:
甘草(炙。甘平),枳實(破,水漬炙乾。苦寒),柴胡(苦寒),芍藥(酸微寒)
四逆散的藥方如下:
- 甘草(炙甘草,性味甘平)
- 枳實(破開,用水浸泡後烘乾,性味苦寒)
- 柴胡(性味苦寒)
- 芍藥(性味酸微寒)
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佐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枳實、甘草之甘苦,(醫統本作「苦甘」)以泄裡熱;芍藥之酸,以收陰氣;柴胡之苦,以發表熱。
《內經》中說,內熱盛時,可以用甘苦來輔助,酸味來收斂,苦味來發散。枳實和甘草的甘苦味可以泄去裡面的熱;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陰氣;柴胡的苦味可以發散表熱。
上四味,各十分,搗篩,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咳者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並主下痢。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利」)
肺寒氣逆則咳。五味子之酸,收逆氣;乾薑之辛,散肺寒。並主下痢者,肺與大腸為表裡,上咳下痢,治則頗同。
悸者,加桂枝五分。
悸者,氣虛而不能通行,心下築築然悸動也。桂,猶圭也。引導陽氣,若熱(熊校記:若執以使,汪本執改熱,於義不通。按注意,言加桂以導陽,猶之執圭以為使,故上言桂猶圭也,此執字即根圭字來,使讀去聲,明桂為散中之佐使藥,主引導也)以使。
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。
白話文:
將這四味藥各取十分,搗碎過篩,用白開水調和服用,每次服用一小勺,每天服三次。咳嗽的話,再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同時適用於治療腹瀉。肺寒氣逆導致咳嗽,五味子的酸味能收斂逆氣,乾薑的辛辣味能散寒,同時適用於治療腹瀉是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,上咳下痢的治療方法很相似。心悸的話,再加桂枝五分。心悸是因為氣虛無法運行,導致心下有堵塞感而悸動。桂枝,猶如圭璧,能引導陽氣,像用圭璧來指示方向一樣。小便不利的話,再加茯苓五分。
茯苓味甘而淡,用以滲泄。
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坼。
裡虛遇邪則痛,加附子以補虛。
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取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內湯中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泄利下重者,下焦氣滯也,加薤白以泄氣滯。
少陰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,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豬苓湯方」詳見卷五)
下利不渴者,裡寒也。經曰: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寒故也。此下利嘔渴,知非裡寒;心煩不得眠,知協熱也。與豬苓湯滲泄小便,分別水穀。經曰:復不止,當利其小便。此之謂歟?
白話文:
茯苓味道甘甜而略帶鹹味,用於排出體內的水分。
如果腹部疼痛,可以加入一枚炮製後裂開的附子。
如果體內虛弱遇到邪氣導致疼痛,可以加入附子來補充體力。
對於經常排便且感到沈重的情況,先用五升水煮沸三升的薤白,然後取出汁液,加入三份方寸大(約為一小勺)的藥材,放入湯中再次煮沸,分兩次溫和服用。
對於排便沈重的情況,這是下焦氣體堵塞所致,可以加入薤白來疏解氣體堵塞。
少陰病患者,如果已經持續六七天的腹瀉,伴有咳嗽、嘔吐和口渴,心煩意亂,難以入眠,應使用豬苓湯進行治療。
如果腹瀉而不口渴,這表示體內寒氣過重。按照經典說法,自己腹瀉卻不口渴,屬於太陰病範疇,主要是因為臟器寒冷所引起。現在的情況是腹瀉伴有嘔吐和口渴,這表明並非體內寒氣過重;心煩意亂難以入睡,表明體內可能有熱毒。使用豬苓湯來排出尿液,以分辨體內的水分和食物。按照經典說法,如果情況仍未改善,應該再次通過排尿的方式來調節體內的水分。這就是這樣的道理。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趙本有「大承氣湯方」詳見卷五)
傷寒傳經五六日,邪傳少陰,則口燥舌乾而渴,為邪漸深也。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邪氣未深入之時,便作口燥咽乾者,是邪熱已甚,腎水乾也,急與大承氣湯下之,以全腎也。
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急(趙本作「可」)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趙本注:「一法用大柴胡」)
少陰,腎水也。青,肝色也。自利色青,為肝邪乘腎。《難經》曰:從前來者為實邪。以腎蘊實邪,必心下痛,口乾燥也,與大承氣湯以下實邪。
白話文:
第一段
少陰病,發病兩三天,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,就要緊急使用瀉下方法治療,適合服用大承氣湯。(趙本中關於大承氣湯的詳細方劑記載,請參閱卷五)
第二段
傷寒病傳經五六天,邪氣傳入少陰經,就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口渴的症狀,這是邪氣逐漸深入的表現。現在少陰病發病兩三天,邪氣還沒有深入的時候,就已經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,說明邪熱已經很嚴重,腎水不足了。必須馬上使用大承氣湯瀉下,以保護腎臟。
第三段
少陰病,自行腹瀉,排出的水樣便液顏色是純青色,心下必痛,口乾燥,就要緊急使用瀉下方法治療,適合服用大承氣湯。(趙本注:也可以使用大柴胡湯)
第四段
少陰經,代表腎臟的水分。青色,是肝臟的顏色。自行腹瀉,排出的便液顏色是青色,表示肝臟的邪氣侵犯腎臟。《難經》說:「從前面來的都是實邪。」由於腎臟蘊藏實邪,所以心下會疼痛,口乾舌燥。需要使用大承氣湯瀉下實邪。
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此少陰入腑也,六七日,少陰之邪入腑之時,陽明內熱壅甚,腹滿,不大便也。陽明病,土勝腎水則干,急與大承氣湯下之,以救腎水。
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(趙本有「四逆湯方」詳見卷二)
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不云急溫;此少陰病脈沉而云急溫者,彼雖寒甚,然而證已形見於外,治之則有成法;此初頭脈沉,未有形證,不知邪氣所之,將發何病,是急與四逆湯溫之。
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不可下也,當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吐也,急(趙本作「當」)溫之,宜四逆湯。
白話文:
少陰病,若在第六至第七日,出現腹部脹滿但大便不通的情形,應立即施以瀉藥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這指的是少陰病進入腑臟的階段,到了第六至第七日,少陰病的邪氣進入了腑臟,導致陽明內部熱邪積聚,腹脹,並出現大便不通的現象。陽明病時,土邪壓迫腎水使之乾涸,應即刻使用大承氣湯進行瀉藥治療,以拯救腎水。
少陰病,脈象沈弱時,應急用溫藥治療,適合使用四逆湯。(趙本有詳細的四逆湯方,詳見第二卷)
如果病人既嘔又利,尿頻,大量出汗,下利稀水,出現內寒外熱的症狀,脈搏微弱接近消失時,不需急用溫藥;但若是少陰病脈象沈弱,卻要急用溫藥,這表示雖然病情嚴重,但臨牀症狀已經表現出來,有著確定的治療方法;如果只是脈象沈弱,尚未出現具體的症狀,無法確定邪氣所在,未知會引發什麼疾病,此時應急用四逆湯進行溫補。
少陰病,患者進食後即吐,心中感到暖和卻想要吐卻又吐不出來,開始時,手腳寒冷,脈搏強硬緩慢,這是胸中實症,不適合使用下藥,應該使用催吐藥物。但如果膈上存在寒飲,引發乾嘔,則不適合使用催吐,而是需要急用溫藥,適合使用四逆湯。
傷寒表邪傳裡,至於少陰。少陰之脈,從肺出,絡心注胸中。邪既留於胸中而不散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陽氣受於胸中,邪既留於胸中,則陽氣不得宣發於外,是以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,此是胸中實,不可下,而當吐。其膈上有寒飲,亦使人心中溫溫而手足寒,吐則物出,嘔則物不出,吐與嘔別焉。
胸中實,則吐而物出;若膈上有寒飲,則但乾嘔而不吐也,此不可吐,可與四逆湯以溫其膈。
少陰病,下利,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;反少者,當溫其上灸之。(趙本注:「《脈經》云:灸厥陰,可五十壯」)
脈微為亡陽,澀為亡血。下利嘔而汗出,亡陽亡血也。津液不足,里有虛寒,必數更衣;反少者,溫其上,以助其陽也,灸之以消其陰。
白話文:
解釋
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傷寒病邪傳入少陰經的症狀以及治療方法。
- 少陰經 屬於腎經,主掌人體的腎臟、膀胱、生殖系統等功能。
- 表邪 指的是外來的病邪,如風寒暑濕等。
- 胸中實 指的是胸腔內有邪氣積聚,導致氣機不暢。
- 寒飲 指的是寒邪與津液結合而形成的病理產物。
- 四逆湯 是一種溫陽散寒的方劑。
- 厥陰穴 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,位於足大趾內側端,距趾甲角約0.1寸。
- 灸法 是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疾病。
這段文字說明了不同的少陰病症狀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,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