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九

少陽之(趙本醫統本皆有「為」字)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

足少陽膽經也。《內經》曰:有病口苦者,名曰膽癉。《甲乙經》曰:膽者中精之府,五臟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。少陽受邪,故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

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
少陽之脈,起於目眥,走於耳中;其支者,下胸中貫膈。風傷氣,風則為熱。少陽中風,氣壅而熱,故耳聾,目赤,胸滿而煩。邪在少陽,為半表半裡。以吐除煩,吐則傷氣,氣虛者悸;以下除滿,下則亡血,血虛者驚。

傷寒,脈弦細,頭痛,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此屬胃,胃和則愈,胃不和,則(趙本無「則」字)煩而悸。(趙本注:「一云躁」)

白話文:

少陽病的症狀與治療

少陽病,會出現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等症狀。

足少陽膽經是經絡系統中負責膽的功能的經脈。《內經》說:有口苦症狀的,稱為膽癉。《甲乙經》說:膽是人體精華的貯藏場所,五臟的功能都取決於膽,咽喉是膽的使者。少陽經脈從眼角開始,沿著臉部向上延伸。當少陽經受到外邪侵襲時,就會導致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等症狀。

如果少陽經中風,會出現兩耳失聰、眼睛紅腫、胸悶煩躁等症狀。這種情況不可使用吐瀉的方法治療,因為吐瀉會導致心悸和驚恐。

少陽經脈從眼角開始,經過耳中,分支向下穿過胸腔,貫穿橫膈膜。風邪會傷及氣機,風邪入體會引起熱症。少陽經中風,氣機阻塞而生熱,因此會出現耳聾、目赤、胸悶煩躁等症狀。外邪停留在少陽經,屬於半表半裡之證。若用吐法去除煩躁,則會傷及氣機,氣虛者會出現心悸;若用下法去除胸悶,則會耗損血液,血虛者會出現驚恐。

傷寒病症,脈象細而弦,伴隨頭痛發熱,屬於少陽病。少陽病不可發汗,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。這種情況屬於胃病,胃氣和順則會痊癒,胃氣不和,則會出現煩躁和心悸。

經曰:三部俱弦者,少陽受病。脈細者,邪漸傳裡,雖頭痛、發熱,為表未解。以邪客少陽,為半在表半在裡,則不可發汗,發汗亡津液,胃中乾燥。少陽之邪,因傳入胃,必發譫語,當與調胃承氣湯下之,胃和則愈;不下,則胃為少陽木邪干之,故煩而悸。

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(趙本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見卷三)

太陽轉入少陽,是表邪入於裡。脅下硬滿,不能食,往來寒熱者,邪在半表半裡之間。若已經吐下,脈沉緊者,邪陷入腑為裡實;尚未經吐下,而脈沉緊為傳裡,雖深,未全入腑,外猶未解也,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,三部脈象都弦緊的人,是少陽經受了病邪。脈搏細弱的人,病邪正逐漸傳入內裡,雖然頭痛發熱,但表證尚未解除。因為病邪停留在少陽經,屬於半表半裡的狀態,所以不能發汗,發汗會耗損津液,導致胃中乾燥。少陽經的病邪傳入胃部,必然會出現神志不清,應當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,胃氣調和後病就會痊癒。如果不服用,胃就會受到少陽經木氣病邪的侵襲,所以會感到煩躁不安,心悸。

原本是太陽經的病症,沒有解除,轉入了少陽經的,會出現脅肋下硬滿、乾嘔不能吃東西、寒熱往來交替的症狀,如果尚未吐瀉,脈搏沉緊,則應服用小柴胡湯。

太陽經轉入少陽經,說明表邪已經入侵到內裡。脅肋下硬滿、不能吃東西、寒熱往來交替,是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的表現。如果已經吐瀉,脈搏沉緊,說明病邪已經深入腑臟,屬於裡實;如果尚未吐瀉,脈搏沉緊,說明病邪已經傳入內裡,雖然深入,但尚未完全進入腑臟,表證也尚未完全解除,應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解表。

若已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
少陽之邪,在表裡之間,若妄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損耗津液,胃中乾燥,木邪干胃,必發譫語。若柴胡證不罷者,則不為逆;柴胡證罷者,壞病也,詳其因何治之逆,以法救之。

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
關脈,以候少陽之氣,太陽之脈浮,陽明之脈大。脈浮大,上關上,知三陽合病。膽熱則睡,少陰病但欲眠睡,目合則無汗,以陰不得有汗。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,知三陽合病,膽有熱也。

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已經經過嘔吐、瀉下、發汗、溫針等治療,卻依然出現神志不清的譫語,而且柴胡湯證已經消失,這就表示病情已經轉為惡化,必須找出病因,對症下藥。

少陽邪氣停留在表裡之間,如果病人胡亂地嘔吐、瀉下、發汗、溫針,就會損耗津液,胃中變得乾燥,木邪就會侵犯胃部,導致出現神志不清的譫語。如果柴胡湯證沒有消失,就不算逆證;而柴胡湯證已經消失,卻出現譫語,就是病情惡化,必須仔細分析原因,找出逆證的病因,再用正確的治療方法來救治。

三陽合病的病人,脈象浮大,上關脈搏動明顯,患者總是昏昏欲睡,閉眼就會流汗。

關脈是觀察少陽氣的部位,太陽脈象浮,陽明脈象大。如果脈象浮大,上關脈搏動明顯,就說明三陽合病。膽熱則會導致嗜睡,少陰病的病人也總是昏昏欲睡,但閉眼卻不會流汗,因為陰證不能出汗。而患者昏昏欲睡,閉眼卻流汗,就說明三陽合病,膽中有熱。

傷寒病發病六七天,沒有高熱,病人卻躁煩不安,這是陽氣外泄進入陰分造成的。

表為陽,里為陰。邪在表則外有熱。六七日,邪氣入里之時,外無大熱,內有躁煩者,表邪傳裡也,故曰陽去入陰。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。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傷寒四日,表邪傳裡,里不和,則不能食而嘔;今反能食而不嘔,是邪不傳陰,但在陽也。
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
《內經》曰: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傷寒三日,邪傳少陽,脈當弦緊;今脈小者,邪氣微而欲已也。

少陽病,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
《內經》曰: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寅、卯、辰,少陽木王之時。

白話文:

人體表面屬於陽,內部則屬於陰。外邪入侵時,會在體表引起發熱。一般來說,六七天後,邪氣就會從體表進入體內,此時體表不再發熱,但病人會感到心煩意亂,這就是表邪傳入裡面的表現,所以說陽氣消退,邪氣進入陰分。

第二段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。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傷寒病發三日,三陽經的病邪已經消散,三陰經將要受到邪氣侵襲。如果病人能正常吃飯,不嘔吐,說明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襲。

第三段

傷寒四日,表邪傳裡,里不和,則不能食而嘔;今反能食而不嘔,是邪不傳陰,但在陽也。

傷寒病發四日,表邪傳入里,由於內部不協調,病人會出現食慾不振、嘔吐的症狀。但如果病人能正常吃飯,不嘔吐,說明邪氣並沒有傳入陰分,而是停留在陽分。

第四段
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
傷寒病發三日,如果少陽經脈搏動微弱,說明病情將要痊癒。

第五段

《內經》曰: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傷寒三日,邪傳少陽,脈當弦緊;今脈小者,邪氣微而欲已也。

《內經》記載:脈象強大,說明邪氣入侵;脈象微弱,說明邪氣減弱。傷寒病發三日,邪氣傳入少陽經,脈象應該弦緊。如果現在脈象微弱,說明邪氣已經減弱,病情將要痊癒。

第六段

少陽病,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
少陽病,在要痊癒的時候,往往發生在寅時到辰時之間(凌晨三點到早上七點)。

第七段

《內經》曰: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寅、卯、辰,少陽木王之時。

《內經》記載:少陽經是陽氣中的少陽,與春天相通。寅時、卯時、辰時,正是少陽木氣旺盛之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