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九

少陽之(趙本醫統本皆有「為」字)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

足少陽膽經也。《內經》曰:有病口苦者,名曰膽癉。《甲乙經》曰:膽者中精之府,五臟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。少陽受邪,故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

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
少陽之脈,起於目眥,走於耳中;其支者,下胸中貫膈。風傷氣,風則為熱。少陽中風,氣壅而熱,故耳聾,目赤,胸滿而煩。邪在少陽,為半表半裡。以吐除煩,吐則傷氣,氣虛者悸;以下除滿,下則亡血,血虛者驚。

傷寒,脈弦細,頭痛,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此屬胃,胃和則愈,胃不和,則(趙本無「則」字)煩而悸。(趙本注:「一云躁」)

經曰:三部俱弦者,少陽受病。脈細者,邪漸傳裡,雖頭痛、發熱,為表未解。以邪客少陽,為半在表半在裡,則不可發汗,發汗亡津液,胃中乾燥。少陽之邪,因傳入胃,必發譫語,當與調胃承氣湯下之,胃和則愈;不下,則胃為少陽木邪干之,故煩而悸。

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(趙本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見卷三)

太陽轉入少陽,是表邪入於裡。脅下硬滿,不能食,往來寒熱者,邪在半表半裡之間。若已經吐下,脈沉緊者,邪陷入腑為裡實;尚未經吐下,而脈沉緊為傳裡,雖深,未全入腑,外猶未解也,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

若已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
少陽之邪,在表裡之間,若妄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損耗津液,胃中乾燥,木邪干胃,必發譫語。若柴胡證不罷者,則不為逆;柴胡證罷者,壞病也,詳其因何治之逆,以法救之。

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
關脈,以候少陽之氣,太陽之脈浮,陽明之脈大。脈浮大,上關上,知三陽合病。膽熱則睡,少陰病但欲眠睡,目合則無汗,以陰不得有汗。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,知三陽合病,膽有熱也。

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
表為陽,里為陰。邪在表則外有熱。六七日,邪氣入里之時,外無大熱,內有躁煩者,表邪傳裡也,故曰陽去入陰。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。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傷寒四日,表邪傳裡,里不和,則不能食而嘔;今反能食而不嘔,是邪不傳陰,但在陽也。
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
《內經》曰: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傷寒三日,邪傳少陽,脈當弦緊;今脈小者,邪氣微而欲已也。

少陽病,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
《內經》曰: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寅、卯、辰,少陽木王之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