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辨脈法第一
浮為陽,沉為陰。陽脈緊,則霧露之氣中於上焦;陰脈緊,則寒邪中於下焦。上焦者,太陽也。下焦者,少陰也。發熱、頭痛、項強、頸攣、腰疼、脛酸者,霧露之氣中於太陽之經也;濁邪中下,陰氣為慄,足脛逆冷,便溺妄出者,寒邪中於少陰也。因表氣微虛,邪入而客之,又裡氣不守,邪乘里弱,遂中於陰,陰虛遇邪,內為懼慄,致氣微急矣。《內經》曰: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;陰病者,下行極而上。
此上焦之邪,甚則下干中焦,下焦之邪,甚則上干中焦,由是三焦混亂也。三焦主持諸氣,三焦既相混亂,則內外之氣,俱不得通,膻中為陽氣之海,氣因不得通於內外,怫鬱於上焦而為熱,與臟相熏,口爛食齗。《內經》曰:隔熱不便,上為口糜。中焦為上下二焦之邪混亂,則不得平治,中焦在胃之中,中焦失治,胃氣因上衝也。
脾,坤也,坤助胃氣,消磨(醫統本作「磨消」)水穀,脾氣不轉,則胃中水穀不得磨消,故胃中濁也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。榮者,水穀之精氣也;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。氣不能布散,致榮衛不通,血凝不流。衛氣者,陽氣也;榮血者,陰氣也。陽主為熱,陰主為寒。
衛氣前通者,陽氣先通而熱氣得行也。《內經》曰:膀胱者,津液藏焉,化則能出。以小便赤黃,知衛氣前通也。熱氣與胃(醫統本作「衛」)氣相搏而行,出入臟腑,遊於經絡,經絡客熱,則血凝肉腐,而為癰膿,此見其熱氣得行。若陰氣前通者,則不然,陽在外為陰之使,因陽氣厥微,陰無所使,遂陰氣前通也。
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,陽氣厥微,則不能衛外,寒氣因而客之。鼻者,肺之候,肺主聲,寒氣內入者,客於肺經,則嚏而出之,聲嗢咽塞。寒者,外邪也;厥者,內邪也。外內之邪合併,相逐為熱,則血凝不流。今為熱所擁,使血凝自下,如豚肝也。上焦陽氣厥,下焦陰氣厥,二氣俱厥,不相順接,則脾氣獨弱,不能行化氣血,滋養五臟,致五臟俱虛,而五液注下。《針經》曰:五臟不和,使液溢而下流於陰。
闔,合也。清,圊也。下焦氣脫而不合,故數便而下重。臍為生氣之原,臍築湫痛,則生氣欲絕,故曰命將難全。
脈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蜷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苔滑,勿妄治也。到七日已(趙本作「以」)來,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為欲解;或到八日已(趙本作「以」)上,反大發熱者,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必欲嘔也;腹內痛者,必欲利也。
脈陰陽俱緊,為表裡客寒。寒為陰,得陽則解。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者,陽氣漸復,正氣方溫也。雖爾然而陰未盡散,蜷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滑苔,知陰猶在也。方陰陽未分之時,不可妄治,以偏陰陽之氣。到七日以來,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為陰氣已絕,陽氣得復,是為欲解。
白話文:
辨脈法第一
浮脈屬陽,沉脈屬陰。陽脈緊,表示霧露之氣侵犯上焦;陰脈緊,表示寒邪侵犯下焦。上焦屬太陽經,下焦屬少陰經。發熱、頭痛、項部僵硬、頸部攣縮、腰痛、小腿酸痛,是霧露之氣侵犯太陽經的表現;下焦濁邪入侵,陰氣受寒導致畏寒、足脛冰冷、大小便失禁,則是寒邪侵犯少陰經的表現。由於表層氣機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,又因裡氣不足,邪氣乘虛而入裡,最終侵犯下焦,陰虛遇邪,內心恐懼畏縮,導致氣機急促。《內經》說:陽證向上發展到極點後向下發展;陰證向下發展到極點後向上發展。
上焦的邪氣嚴重時會向下侵犯中焦,下焦的邪氣嚴重時會向上侵犯中焦,因此三焦功能紊亂。三焦主宰全身氣機,三焦混亂,則內外氣機都不能通暢,膻中是陽氣的根本,氣機不通,則陽氣鬱滯在上焦而發熱,熏灼臟腑,導致口瘡潰瘍。《內經》說:隔熱不通,向上則口糜爛。中焦因上下二焦邪氣混亂而失調,中焦在胃部,中焦失調,則胃氣上逆。
脾屬土,土能生金,脾臟協助胃氣,消化水穀,脾氣虛弱,則胃中水穀無法消化,故胃中濁邪積聚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穀氣不消化,胃中就會苦濁。榮氣是水穀精華之氣,衛氣是水穀較為粗悍之氣。氣機不能正常運布,則榮衛不通,血液凝滯。衛氣屬陽,榮血屬陰。陽主熱,陰主寒。
衛氣先通,表示陽氣先通暢,熱邪得以排出。《內經》說:膀胱貯藏津液,津液代謝則能排出。小便赤黃,說明衛氣先通。熱邪與衛氣搏擊而運行,出入臟腑,遊走經絡,經絡受熱邪侵犯,則血液凝滯,肌肉腐爛,形成癰腫膿瘡,這說明熱邪得以運行。如果陰氣先通,則情況不同,陽氣在外為陰氣的使者,因陽氣虛弱,陰氣失去了使令,遂使陰氣先通。
《內經》說:陽氣護衛體表,使身體強壯,陽氣虛弱,則不能護衛體表,寒邪乘虛而入。鼻子是肺的門戶,肺主聲音,寒邪內侵,侵犯肺經,則會打噴嚏將寒邪排出,聲音嘶啞阻塞。寒邪是外邪,厥逆是內邪。外邪內邪合併,互相搏擊化熱,則血液凝滯不通。現在被熱邪所困,使血液凝滯,從下而上,如同豬肝一般。上焦陽氣虛弱,下焦陰氣虛弱,二氣皆虛,不能互相接續,則脾氣獨弱,不能運行氣血,滋養五臟,導致五臟皆虛,津液下注。《針經》說:五臟失調,使津液溢出,向下流注於下焦。
闔,閉合也。清,排洩也。下焦氣虛不能閉合,故頻頻大便,並且下墜感明顯。肚臍是元氣的根本,肚臍脹痛,則元氣將絕,故說性命難保。
脈象陰陽俱緊,表現為口中氣息短促,嘴唇乾燥,蜷臥足冷,鼻涕流出,舌苔光滑,切勿妄加治療。如果七天后,病人略微發熱,手足溫暖,這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;如果到八天以上,反而高熱不退,這是難治的表現。如果惡寒,必然要嘔吐;腹痛,必然要腹瀉。
陰陽俱緊的脈象,表示表裡俱受寒邪侵犯。寒屬陰,遇到陽氣則可緩解。口中氣息短促,嘴唇乾燥,表示陽氣逐漸恢復,正氣將要溫煦。雖然如此,但陰邪尚未完全散去,蜷臥足冷,鼻涕流出,舌苔光滑,說明陰邪猶存。在陰陽未分的時候,不可妄加治療,以偏勝偏。到七天后,病人略微發熱,手足溫暖,說明陰邪已盡,陽氣恢復,病情將要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