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辨脈法第一

寸口脈浮大,而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浮則無血,大則為寒,寒氣相搏,則為腸鳴,醫乃不知,而反飲冷水,令汗大出,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即䭇。

經云:脈浮大,應發汗,若反下之,為大逆。浮大之脈,邪在表也,當發其汗,若反下之,是攻其正氣,邪氣得以深入,故為大逆。浮則無血者,下後亡血也;大則為寒者,邪氣獨在也。寒邪因裡虛而入,寒氣相搏,乃為腸鳴,醫見脈大,以為有熱,飲以冷水,欲令水寒勝熱而作大汗,里先虛寒,又得冷水,水寒相搏,使中焦之氣澀滯,故令䭇也。

趺陽脈浮,浮則為虛,浮虛相搏,故令氣䭇,言胃氣虛竭也。脈滑,則為噦。此為醫咎,責虛取實,守空迫血。脈浮、鼻中燥者,必衄也。

趺陽脈浮為䭇,脈滑為噦,皆醫之咎,責虛取實之過也。《內經》曰:陰在內,陽之守也,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發汗攻陽,亡津液,而陽氣不足者,謂之守空。經曰:表氣微虛,裡氣不守,故使邪中於陰也。陰(醫統本作「陽」)不為陰守,邪氣因得而入之,內搏陰血,陰失所守,血乃妄行,未知從何道而出。若脈浮、鼻燥者,知血必從鼻中出也。

諸脈浮數,當發熱,而灑淅惡寒,若有痛處,飲食如常者,蓄積有膿也。

浮數之脈,主邪在經,當發熱,而灑淅惡寒,病人一身盡痛,不欲飲食者,傷寒也。若雖發熱,惡寒而痛,偏著一處,飲食如常者,即非傷寒,是邪氣鬱結於經絡之間,血氣壅遏不通,欲蓄聚而成癰膿也。

脈浮而遲;面熱赤而戰惕者,六七日當汗出而解;反發熱者,瘥遲。遲為無陽,不能作汗,其身必癢也。

脈浮,面熱赤者,邪氣外浮於表也;脈遲,戰惕者,本氣不足也。六七日為(醫統本有「邪」字)傳經盡,當汗出而解之時。若當汗不汗,反發熱者,為裡虛津液不多,不能作汗,既不汗,邪無從出,是以瘥遲。發熱為邪氣浮於皮膚,必作身癢也,經曰: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故其身必癢也。

寸口脈陰陽俱緊者,法當清邪中於上焦,濁邪中於下焦。清邪中上,名曰潔也;濁邪中下,名曰渾也。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,表氣微虛,裡氣不守,故使邪中於陰也。陽中於邪,必發熱、頭痛、項強、頸攣、腰痛、脛酸,所為陽中霧露之氣,故曰清邪中上。濁邪中下,陰氣為慄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,表氣微虛,裡氣微急,三焦相混,內外不通,上焦怫鬱,臟氣相熏,口爛食齗也。中焦不治,胃氣上衝,脾氣不轉,胃中為濁,榮衛不通,血凝不流。

若衛氣前通者,小便赤黃,與熱相搏,因熱作使,遊於經絡,出入臟腑,熱氣所過,則為癰膿。若陰氣前通者,陽氣厥微,陰無所使,客氣內入,嚏而出之,聲嗢咽塞,寒厥相逐,(趙本作「追」)為熱所擁,血凝自下,狀如豚肝,陰陽俱厥,脾氣弧弱,五液注下,下焦不闔,(趙本注:「一作盍」)清便下重,令便數、難,臍(趙本作「齊」)築湫痛,命將難全。

白話文:

《辨脈法第一》:

寸口脈象浮大
若醫師誤用瀉下法治療,屬於嚴重錯誤。脈浮表示血虛,脈大代表寒證,寒邪相互搏結會引發腸鳴。若醫師未能察覺,反而讓患者飲用冷水,導致大量出汗,水寒與體內寒氣相衝,患者會出現呃逆症狀。

經典記載
脈象浮大應發汗解表,誤用瀉下法會使正氣受損、邪氣內陷,屬重大誤治。脈浮反映瀉下後失血,脈大顯示寒邪獨存。寒邪趁內虛入侵,與腸道寒氣相搏產生腸鳴。醫師若誤認脈大為熱證而投以冷水,企圖以寒制熱發汗,反因內虛寒與外冷水相激,導致中焦氣滯而呃逆。

趺陽脈象
脈浮表示胃氣虛弱,虛浮相搏引發呃逆;脈滑則為噯氣(打嗝)。此為醫師誤治,將虛證當實證處理,使陰血空虛而妄行。若脈浮兼鼻乾燥,必將鼻衄(流鼻血)。《內經》指出:發汗過度損傷陽氣與津液,稱為「守空」。表氣虛弱時,邪氣易入侵陰分,陰血失守則妄行,可能從鼻腔溢出。

浮數脈象
脈浮數本應發熱惡寒,若全身疼痛、厭食為傷寒;若局部疼痛且飲食正常,則非傷寒而是邪聚經絡,將化膿成癰瘡。

浮遲脈象
脈浮伴面赤顫抖者,六七日應汗出而癒;若反發熱則痊癒延遲。脈遲表示陽虛無法發汗,患者會皮膚發癢,因邪氣滯留體表不得宣洩。

寸口脈陰陽俱緊
此脈象顯示:

  • 上焦受清邪(如霧露之氣),引發發熱、頭痛、頸強、腰痛等症。
  • 下焦受濁邪,導致陰寒內盛、膝冷、二便失禁。
    若三焦功能紊亂,上焦鬱熱會引發口舌潰爛;中焦失調則胃氣上逆、脾運停滯,營衛阻滯而血瘀。

預後發展

  • 衛氣先通:熱邪遊走經絡臟腑,形成癰膿。
  • 陰氣先通:陽氣衰微,寒熱交爭可能引發下血(色如豬肝)、五臟津液下洩、肛門墜痛等危候,性命難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