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)

1. 卷九

2.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
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;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。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。陽氣反微,中風、汗出而反躁煩;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。陽微(趙本有「則」字)不可下,下之則心下痞硬。

陽微下之,陽氣已虛,陰氣內甚,故心下痞硬。

動氣在右,不可下。下之則津液內竭,咽燥、鼻乾、頭眩、心悸也。

動氣在右,肺之動也。下之傷胃動肺,津液內竭。咽燥鼻乾者,肺屬金主燥也;頭眩心悸者,肺主氣而虛也。

動氣在左,不可下。下之則腹內拘急,食不下,動氣更劇。雖有身熱,臥則欲蜷。

動氣在左,肝之動也。下之損脾而肝氣益勝,復行於脾,故腹內拘急,食不下,動氣更劇也。雖有身熱,以裡氣不足,故臥則欲蜷。

動氣在上,不可下。下之則掌握熱煩,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

動氣在上,心之動也。下之則傷胃,內動心氣。心為火主熱,《針經》曰:心所生病者,掌中熱。肝為臟中之陰,病則雖有身熱,臥則欲蜷,作表熱裡寒也;心為臟中之陽,病則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,作表寒裡熱也。二臟陰陽寒熱,明可見焉。

動氣在下,不可下。下之則腹脹滿,卒起頭眩,食則下清穀,心下痞也。

動氣在下,腎之動也。下之則傷脾,腎氣則動,腎寒乘脾,故有腹滿、頭眩、下清穀、心下痞之證也。

咽中閉塞,不可下。下之則上輕下重,水漿不下,臥則欲蜷,身急痛,下利日數十行。

咽中閉塞,胃已不和也。下之則閉塞之邪為上輕,復傷胃氣為下重,至水漿不下,臥則欲蜷,身急痛,下利日數十行,知虛寒也。

諸外實者,不可下。下之則發微熱,亡脈厥者,當臍(趙本作「齊」)握熱。

外實者,表熱也,汗之則愈,下之為逆。下后里虛,表熱內陷,故發微熱。厥深者,熱亦深,亡脈厥者,則陽氣深陷,客於下焦,故當臍握熱。

諸虛者,不可下。下之則大渴,求水者易愈;惡水者劇。

《金匱玉函》曰:虛者十補,勿一瀉之。虛家下之為重虛,內竭津液,故令大渴。求水者,陽氣未竭,而猶可愈;惡水者,陽氣已竭,則難可制。
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;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為陽運,微為陰寒。上實下虛,意欲得溫。微弦為虛,虛者不可下也。

虛家下之是為重虛。《難經》曰:實實虛虛,損不足益有餘。此者,是中工所害也。

微則為咳,咳則吐涎,下之則咳止,而利因不休,利不休,則胸中如蟲齧,粥入則出,小便不利,兩脅拘急,喘息為難,頸背相引,臂則不仁,極寒反汗出,身冷若冰,眼睛不慧,語言不休,而穀氣多入,此為除中,口雖欲言,舌不得前。

《內經》曰:感於寒,則受病。微則為咳,甚則為泄、為痛。肺感微寒為咳,則脈亦微也。下之,氣下咳雖止,而因利不休,利不休則奪正氣,而成危惡。胸中如蟲齧,粥入則出,小便不利,兩脅拘急,喘息為難者,裡氣損也。頸背相引,臂為不仁,極寒反汗出,身冷如冰者,表氣損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摸起來柔軟又微弱,微弱的感覺反而出現在脈的關部(手腕橈骨莖突處),柔軟的感覺反而出現在脈的巔部(寸口),摸起來感覺細微的反而出現在上部(寸部),感覺滯澀的反而出現在下部(尺部)。脈象細微代表陽氣不足,脈象滯澀代表身體沒有血液。如果陽氣反而微弱,會導致中風,出汗反而更加煩躁;如果身體沒有血液,會導致手腳冰冷且寒冷。陽氣微弱的時候不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,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會導致心下部位痞塞脹硬。

陽氣微弱的時候使用瀉下的方法,會使原本就虛弱的陽氣更加虛弱,陰氣在體內更加旺盛,所以導致心下部位痞塞脹硬。

如果動氣(感覺到氣在跳動)在右邊,不可以瀉下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會導致體內津液耗竭,出現咽喉乾燥、鼻子乾澀、頭暈、心悸等症狀。

動氣在右邊,代表是肺的氣在跳動。瀉下會損傷胃,進而影響到肺的氣,導致津液耗竭。咽喉乾燥、鼻子乾澀,是因為肺屬金,主燥的關係;頭暈、心悸,是因為肺主氣,現在虛弱的關係。

如果動氣在左邊,不可以瀉下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會導致腹部內部拘攣緊迫,吃不下東西,動氣的感覺更加劇烈。即使身體發熱,但躺著的時候會想蜷縮起來。

動氣在左邊,代表是肝的氣在跳動。瀉下會損傷脾,而肝氣會更加旺盛,進而反過來影響到脾,所以導致腹部內部拘攣緊迫,吃不下東西,動氣的感覺更加劇烈。即使身體發熱,是因為體內氣不足,所以躺著的時候會想蜷縮起來。

如果動氣在上部,不可以瀉下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會導致手掌發熱煩躁,身體表面感覺寒冷,熱汗自己流出,想要用水澆自己來降溫。

動氣在上部,代表是心的氣在跳動。瀉下會損傷胃,體內的心氣會受到干擾。心屬火,主熱,《針經》說:心臟引起的疾病,會導致手掌發熱。肝臟是臟腑中的陰,如果生病,即使身體發熱,躺著的時候會想蜷縮起來,這是外熱內寒的表現;心臟是臟腑中的陽,如果生病,會導致身體表面感覺寒冷,熱汗自己流出,想要用水澆自己來降溫,這是外寒內熱的表現。這兩個臟腑的陰陽寒熱,表現得很明顯。

如果動氣在下部,不可以瀉下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會導致腹部脹滿,突然頭暈,吃下東西會直接以沒有消化的狀態排出,心下部位也會痞塞。

動氣在下部,代表是腎的氣在跳動。瀉下會損傷脾,腎氣就會不安分地跳動,腎寒會侵犯脾,所以出現腹部脹滿、頭暈、排出未消化食物、心下痞塞等症狀。

如果咽喉部位感覺阻塞,不可以瀉下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會導致上部感覺輕浮,下部感覺沉重,水都喝不下去,躺著的時候會想蜷縮起來,身體感覺很緊繃疼痛,腹瀉一天數十次。

咽喉部位感覺阻塞,代表是胃氣不和。瀉下會導致阻塞的邪氣向上浮,感覺輕浮,又因為損傷胃氣導致下部感覺沉重,甚至連水都喝不下去,躺著的時候會想蜷縮起來,身體感覺很緊繃疼痛,腹瀉一天數十次,這說明體內虛寒。

如果身體外表是實證,不可以瀉下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會導致輕微發熱,脈搏消失、手腳冰冷的狀況,在肚臍周圍會感覺到溫熱。

外實證,代表是身體外表的熱證,發汗就可以痊癒,使用瀉下反而是逆向操作。瀉下後體內虛弱,外表的熱邪會內陷,所以導致輕微發熱。手腳冰冷的情況越深,代表熱邪陷得越深,脈搏消失、手腳冰冷,代表陽氣深陷於下焦,所以肚臍周圍會感覺到溫熱。

如果身體虛弱,不可以瀉下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會導致極度口渴,想喝水的容易痊癒,討厭喝水的病情會加重。

《金匱玉函》說:虛證要用十種補益的方法,不要隨便瀉下。虛弱的人使用瀉下會更加虛弱,體內津液耗竭,所以會導致極度口渴。想喝水的,代表陽氣還沒有完全耗竭,還可以痊癒;討厭喝水的,代表陽氣已經耗竭,就很難治療了。

脈象摸起來柔軟又微弱,微弱的感覺反而出現在脈的關部,柔軟的感覺反而出現在脈的巔部;弦脈(像弓弦一樣繃緊)的感覺反而出現在上部,微弱的感覺反而出現在下部。弦脈代表陽氣運行正常,微脈代表陰寒。這是上實下虛的狀況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脈象微弱又帶有弦脈的,代表是虛證,虛證是不能使用瀉下方法的。

虛弱的人使用瀉下會更加虛弱。《難經》說:實證要瀉,虛證要補,損不足會使情況更差,補有餘反而會使問題更嚴重。這些都是醫術不精的中醫會犯的錯誤。

如果脈象細微會導致咳嗽,咳嗽會吐出痰液,如果使用瀉下,咳嗽雖然停止,但腹瀉會一直持續,腹瀉不止會導致胸腔內像蟲子啃咬一樣,吃粥也會馬上排出,小便不通暢,兩脅拘攣緊迫,呼吸困難,脖子和背部相互牽引,手臂也會感覺麻木,極度寒冷反而會出汗,身體冰冷像冰塊一樣,眼睛沒有神采,會不停地說話,而且食物也會不停地進入身體,這是除中病,嘴巴雖然想要說話,但舌頭卻不能伸出。

《內經》說:感受寒邪就會生病。如果脈象細微會導致咳嗽,嚴重會導致腹瀉、疼痛。肺部感受輕微寒邪會導致咳嗽,脈象也會細微。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,氣雖然下降,咳嗽也會停止,但腹瀉會因為這樣而一直持續,腹瀉不止會耗損正氣,變成危險的狀況。胸腔內像蟲子啃咬一樣,吃粥也會馬上排出,小便不通暢,兩脅拘攣緊迫,呼吸困難,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氣受損。脖子和背部相互牽引,手臂感覺麻木,極度寒冷反而會出汗,身體冰冷像冰塊一樣,這些都是因為身體外表的氣受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