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7)

1.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六

大法,春夏宜發汗。

春夏陽氣在外,邪氣亦在外,故可發汗。

凡發汗,欲令手足俱周,時出以(趙本作「似」)漐漐然,一時間許,亦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益」)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(趙本作「離」)若病不解,當重發汗。汗多(趙本有「者」字)必亡陽,陽虛,不得重發汗也。

汗緩緩出,則表裡之邪悉去;汗大出,則邪氣不除,但亡陽也。陽虛為無津液,故不可重發汗。

凡服湯發汗,中病便止,不必盡劑。(趙本有「也」字)

汗多則亡陽。

凡云可發汗,無湯者,丸散亦可用;要以汗出為解,然不如湯,隨證良驗。

《聖濟經》曰:湯液主治,本乎腠理壅鬱。除邪氣者,於湯為宜。《金匱玉函》曰:水能淨萬物,故用湯也。

夫病脈浮大,問病者言,但便硬爾。(趙本作「耳」)設利者,為大逆。硬為實,汗出而解。何以故?脈浮當以汗解。

經曰:脈浮大應發汗,醫反下之,為大逆。便硬難,雖為裡實,亦當先解其外,若行利藥,是為大逆。結胸雖急,脈浮大,猶不可下,下之即死,況此便難乎。經曰:本發汗而復下之,此為逆;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

下利後,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,宜桂枝湯發汗。

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。

白話文:

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六

一般來說,春夏季節適合發汗。

春夏時,陽氣浮於體表,邪氣也停留在體表,因此可以發汗。

凡是發汗,應讓手腳都微微出汗,持續一段時間,緩緩滲出為佳,不可讓汗如水流般大量排出。如果病未解除,可再次發汗,但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,陽氣虛弱時,不可再重複發汗。

汗緩緩排出,表裡之邪都能祛除;若汗出過多,邪氣反而不易清除,只會耗傷陽氣。陽氣虛弱代表津液不足,因此不可過度發汗。

凡是服用湯藥發汗,症狀緩解即可停藥,不必喝完一整劑。汗出過多會損傷陽氣。

若提到可發汗,但無湯藥,丸劑或散劑也可使用,關鍵在於讓汗排出以解除病邪,但效果不如湯劑靈活,能隨證調整。

《聖濟經》說:湯藥主治,主要在於疏通腠理鬱滯,祛除邪氣,因此湯劑最為適宜。《金匱玉函》提到:水能淨化萬物,故使用湯劑。

若病人脈象浮大,詢問症狀時,僅回答大便乾硬。假設此時用瀉下法,是大錯。大便硬代表實證,應以發汗解除。為何?脈浮應以汗解法。

經典記載:脈浮大應發汗,若誤用瀉下法,是大逆之舉。即便大便乾硬難解,屬裡實證,也應先解表邪,若貿然用瀉藥,便是嚴重錯誤。結胸證雖急,但脈浮大時仍不可瀉下,否則可能致命,何況只是大便乾硬?經典亦言:本應發汗卻誤用瀉下,是為逆治;若先發汗,則治療正確。

腹瀉後,身體疼痛,但大小便已恢復正常者,應急治其表證,宜用桂枝湯發汗。

《外臺秘要》說:裡氣調和而表證未解,發汗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