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6)
卷七 (6)
1.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五
諸脈得數動微弱者,不可發汗,發汗則大便難,腹中乾,(趙本注:「一云小便難,胞中干」)胃燥而煩,其形相象,根本異源。
動數之脈,為熱在表;微弱之脈,為熱在裡。發汗亡津液,則熱氣愈甚,胃中乾燥,故大便難,腹中乾,胃燥而煩。根本雖有表裡之異,逆治之後,熱傳之則一,是以病形相象也。
脈微(趙本作「濡」)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;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為陽運,微為陰寒。上實下虛,意欲得溫。微弦為虛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,不能自還。
弦在上,則風傷氣,風勝者,陽為之運動;微在下,則寒傷血,血傷者,里為之陰寒。外氣拂鬱為上實,里有陰寒為下虛。表熱裡寒,意欲得溫,若反發汗,亡陽陰獨,故寒慄不能自還。
咳者則劇,數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飢煩,晬時而發,其形似瘧,有寒無熱,虛而寒慄,咳而發汗,蜷而苦滿,腹中復堅。
肺寒氣逆,咳者則劇;吐涎沫,亡津液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;膈中陽氣虛,心中飢而煩。一日一夜,氣大會於肺,邪正相擊,晬時而發,形如寒瘧,但寒無熱,虛而寒慄。發汗攻陽,則陽氣愈虛,陰寒愈甚,故蜷而苦滿,腹中復堅。
厥,脈緊,不可發汗,發汗則聲亂、咽嘶、舌萎、聲不得前。
厥而脈緊,則少陰傷寒也,法當溫里,而反發汗,則損少陰之氣。少陰之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。腎為之本,肺為之標,本虛則標弱,故聲亂、咽嘶、舌萎、聲不得前。
諸逆發汗,病微者難瘥;劇者言亂、目眩者死,(趙本注:「一云:譫言目眩睛亂者死」)命將難全。
不可發汗而強發之,輕者因發汗重而難瘥;重者脫其陰陽之氣,言亂目眩而死。《難經》曰:脫陽者,見鬼,是此言亂也;脫陰者,目盲,是此目眩也。眩非玄而見玄,是近於盲也。
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,汗出則四肢厥逆冷。
肺經虛冷,上虛不能治下者,咳而小便利,或失小便。上虛發汗,則陽氣外亡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,陽虛則不與陰相接,故四肢厥逆冷。
傷寒頭痛,翕翕發熱,形象中風,常微汗出自嘔者,下之益煩,心中(趙本無「中」字)懊憹如飢;發汗則致痓,身強,難以屈伸;(趙本作「伸屈」)熏之則發黃,不得小便;灸則發咳唾。
傷寒當無汗、惡寒,今頭痛、發熱、微汗出,自嘔,則傷寒之邪傳而為熱,欲行於里;若反下之,邪熱乘虛流於胸中為虛煩,心懊憹如飢;若發汗,則虛表,熱歸經絡,熱甚生風,故身強直而成痓;若熏之,則火熱相合,消爍津液,故小便不利而發黃;肺惡火,灸則火熱傷肺,必發咳嗽而唾膿。
白話文:
諸脈搏動頻數但微弱,不可發汗,否則會導致大便秘結,腹部乾燥,胃部燥熱煩躁。雖然症狀看似相同,但病因卻不同。
脈搏頻數表示表證有熱,脈搏微弱則表示裡證有熱。發汗會損耗體液,導致裡熱更甚,胃中乾燥,所以大便秘結,腹部乾燥,胃部燥熱煩躁。雖然表裡證的病因不同,但錯誤治療後,熱邪都會傳遍全身,因此症狀相似。
脈搏微弱,如果弱脈在寸關尺三部脈象的關部較弱,濡脈則在巔部較弱;弦脈在寸口脈的上部較強,微脈則在下部較弱。弦脈代表陽氣運轉,微脈代表陰寒內盛。上實下虛,需要溫補。微弱的弦脈代表虛證,不可發汗,否則會寒慄,難以恢復。
弦脈在上,表示風邪傷及氣機,風邪盛則陽氣外動;微弱的脈在下,表示寒邪傷及血液,血虛則裡寒。外邪鬱滯為上實,裡有陰寒為下虛。表熱裡寒,需要溫補,如果反而發汗,則耗損陽氣,陰寒獨盛,故寒慄難以恢復。
咳嗽加劇,頻頻吐出唾沫,咽喉乾燥,小便不利,心煩飢餓,每到特定的時間發作,症狀類似瘧疾,但只有寒邪沒有熱邪,虛弱且寒慄。咳嗽時伴隨發汗,蜷縮身體且腹部脹滿堅硬。
肺部寒邪逆氣,所以咳嗽加劇;吐出唾沫,損耗津液,咽喉乾燥,小便不利;膈肌陽氣虛弱,所以心煩飢餓。一日一夜,氣機聚集在肺部,邪氣正氣相爭,特定時間發作,類似寒瘧,但只有寒邪沒有熱邪,虛弱且寒慄。發汗則會耗損陽氣,陰寒更甚,所以蜷縮身體且腹部脹滿堅硬。
脈象厥逆且脈緊,不可發汗,否則會聲音嘶啞,咽喉腫痛,舌頭萎縮,聲音發不出。
脈象厥逆且脈緊,屬於少陰傷寒,應該溫補裡證,如果反而發汗,會損傷少陰之氣。少陰經脈循行於肺部,經過喉嚨,連接舌根。腎臟是少陰之本,肺是少陰之標,本虛則標弱,所以聲音嘶啞,咽喉腫痛,舌頭萎縮,聲音發不出。
錯誤地發汗治療,病情輕微者難以痊癒;病情嚴重者會神志不清、頭暈目眩甚至死亡。
不應該發汗卻勉強發汗,病情輕者會因發汗而加重病情,難以痊癒;病情嚴重者會耗損陰陽之氣,神志不清、頭暈目眩而死亡。《難經》記載:耗損陽氣則見鬼,此指神志不清;耗損陰氣則目盲,此指頭暈目眩。頭暈目眩,如同將要失明。
咳嗽且小便不利或遺尿,不可發汗,否則會四肢厥冷。
肺經虛寒,上焦虛弱不能溫煦下焦,所以咳嗽且小便不利或遺尿。上焦虛弱再發汗,則陽氣外洩。四肢是諸陽之根本,陽氣虛弱則不能溫煦陰氣,所以四肢厥冷。
傷寒頭痛,時冷時熱,症狀類似中風,常常自汗且嘔吐,服用瀉藥會加重煩躁,心中飢餓難耐;發汗則會導致痙攣,身體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;用熏療法則會黃疸,小便不利;灸法則會加重咳嗽和咳唾。
傷寒應該無汗且惡寒,現在頭痛、發熱、自汗且嘔吐,則傷寒邪氣化熱,欲深入裡證;如果反而服用瀉藥,則邪熱乘虛而入胸中,導致虛煩,心煩飢餓;如果發汗,則虛損表證,熱邪入經絡,熱甚生風,所以身體僵硬導致痙攣;如果用熏療法,則火熱相合,耗損津液,所以小便不利而黃疸;肺部有熱邪,灸法則會加重肺部的熱邪,必會加重咳嗽和咳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