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4)
卷七 (4)
1.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法第十四
上七味,異搗下篩為散,更入(趙本作「於」)臼中治之,白飲和,服方寸匕。小便利,止後服,日三服。(趙本作「日三服」,在方寸匕下)
大病瘥後,喜唾,久不了了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胃(趙本作「胸」)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(趙本有「理中丸方」詳見卷七)
汗後,陽氣不足,胃中虛寒,不內津液,故喜唾,不了了。與理中丸以溫其胃。
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竹葉石膏湯主之。
傷寒解後,津液不足而虛羸,餘熱未盡,熱則傷氣,故少氣,氣逆欲吐,與竹葉石膏湯,調胃散熱。
竹葉石膏湯方:
竹葉(二把。辛平),石膏(一斤。甘寒),半夏(半升,洗。辛溫),人參(三。趙本作「二」兩。甘溫),甘草(二兩,炙。甘平),粳米(半升。甘微寒),麥門冬(一升,去心。甘平)
辛甘發散而除熱,竹葉、石膏、甘草之甘辛,以發散餘熱;甘緩脾而益氣,麥門冬、人參、粳米之甘,以補不足;辛者散也,氣逆者,欲其散,半夏之辛,以散逆氣。(醫統本作「氣逆」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內粳米,煮米熟,湯成,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病人脈已解,而日暮微煩,以病新瘥,人強與谷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煩,損谷則愈。
陽明王於申酉戌,宿食在胃,故日暮微煩,當小下之,以損宿谷。
白話文:
將上列七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研磨細緻,用白開水調和,每次服用一匙(約一指幅大小)。如果服用後出現腹瀉的情況,就停止服用。每日服用三次。
大病痊癒後,經常唾液分泌過多,長時間無法改善的,是因為胃部有寒氣,應該用溫性的丸藥來溫暖它,適合服用理中丸。(理中丸的配方詳見第七卷)
出汗後,陽氣不足,胃部虛寒,無法吸收津液,所以經常唾液分泌過多,無法改善。服用理中丸來溫暖胃部。
傷寒痊癒後,體虛乏力、氣短,想吐的,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。
傷寒痊癒後,津液不足而體虛乏力,餘熱未消,熱邪傷氣,所以氣短,想吐,服用竹葉石膏湯來調理胃部,散除餘熱。
竹葉石膏湯的配方:
竹葉(兩把,辛味平和),石膏(一斤,甘味寒性),半夏(半升,洗淨,辛味溫性),人參(三兩,甘味溫性),甘草(二兩,炙甘草,甘味平和),粳米(半升,甘味微寒),麥門冬(一升,去心,甘味平和)
辛甘藥物能發散和消除餘熱,竹葉、石膏、甘草的甘辛之性,用來發散餘熱;甘味平和的藥物能健脾益氣,麥門冬、人參、粳米甘味,用來補益不足;辛味藥物能散,氣逆時,需要它來散,半夏的辛味,用來散除逆氣。
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煮成六升,過濾掉藥渣,加入粳米,煮至米熟,湯成後,取出米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病人脈象已經恢復正常,但是傍晚卻感到輕微煩躁,這是因為疾病剛痊癒,飲食過量,脾胃功能還很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所以導致輕微煩躁,減少飲食就能好轉。
陽明經在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、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、戌時(晚上七點到九點)當令,宿食停留在胃中,所以傍晚感到輕微煩躁,應該少量服用瀉下藥,排出宿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