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)

1.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法第十四

傷寒,陰陽易之為病,其人身體重,少氣,少腹裡急,或引陰中拘攣,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,(趙本注:「一作眵」)膝脛拘急者,燒裩散主之。

大病新瘥,血氣未復,餘熱未盡,強合陰陽,得病者名曰易。男子病新瘥未平復,而婦人與之交,得病,名曰陽易;婦人病新瘥未平腹,男子與之交,得病,名曰陰易。以陰陽相感動,其餘毒相染著,如換易也。其人病身體重,少氣者,損動真氣也;少腹裡急,引陰中拘攣,膝脛拘急,陰氣極也;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者,感動之毒,所易之氣,熏蒸於上也。與燒裩散以道陰氣。

燒裩散方:

上取婦人中裩近隱處,剪燒(趙本有「作」字)灰,以水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小便即利,陰頭微腫,則愈。(趙本作「此為愈矣」)婦人病,取男子裩當燒灰。(趙本作「男子褌燒服」)

大病瘥後,勞復者,枳實梔子湯主之。若有宿食者,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。(趙本作「內加大黃,如博棋子五六枚,服之愈」)

病有勞復,有食復。傷寒新瘥,血氣未平,餘熱未盡,早作勞動病者,名曰勞復。病熱少愈而強食之,熱有所藏,因其穀氣留搏,兩陽相合而病者,名曰食復。勞復,則熱氣浮越,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;食復,則胃有宿積,加大黃以下之。

枳實梔子豉湯方:

枳實(三枚,炙。苦寒),梔子(十四枚,趙本作個,擘。苦寒),豉(一升,綿裹。苦寒)

枳實梔子豉湯,則應吐劑,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,以其熱聚於上,苦則吐之;熱散於表者,苦則發之。《內經》曰:火淫所勝,以苦發之。此之謂也。

上三味,以清漿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內枳實、梔子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六沸,去滓,溫分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

傷寒瘥已(趙本作「以」)後,更發熱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者,以汗解之;脈沉實(趙本注:「一作緊」)者,以下解之。(趙本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見卷三)

瘥後餘熱未盡,更發熱者,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脈浮者,熱在表也,故以汗解;脈沉者,熱在裡也,故以下解之。

大病瘥後,從腰已(趙本作「以」)下有水氣者,牡蠣澤瀉散主之。

大病瘥後,脾胃氣虛,不能制約腎水,水溢下焦,腰以下為腫也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。與牡蠣澤瀉散,利小便而散水也。

牡蠣澤瀉散方:

牡蠣(熬。鹹平),澤瀉(鹹寒),栝蔞根(苦寒),蜀漆(趙本有「暖水」二字,洗,去腳。趙本醫統本並作腥。辛平),葶藶(趙本有「子」字。熬。苦寒),商陸根(熬。辛酸,鹹平),海藻(洗去咸,以上各等分。鹹寒)

鹹味湧泄,牡蠣、澤瀉、海藻之咸以泄水氣。《內經》曰:濕淫於內,平以苦,佐以酸辛,以苦泄之。蜀漆、葶藶、栝蔞、商陸之酸辛與苦,以導腫濕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癒後,如果因為性行為不慎而復發,這種病稱為「陰陽易」。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、呼吸短促、小腹內急,甚至會牽引到陰部產生痙攣,感覺一股熱氣往上衝到胸口,頭部沉重抬不起來,眼前出現幻覺(趙本註解為「一作眼屎」),膝蓋和小腿也會感到拘緊。這種情況應該用燒褌散來治療。

大病剛痊癒,身體的氣血尚未恢復,體內餘熱未完全消除,如果勉強進行性行為,就會得病,這種病就叫做「易」。如果是男性剛病好,身體還沒完全恢復,就和女性發生性行為,得的病叫做「陽易」;如果是女性剛病好,身體還沒完全恢復,就和男性發生性行為,得的病叫做「陰易」。這是因為陰陽之氣互相感應,殘留的病邪互相傳染,就像交換了一樣。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、呼吸短促,這是因為損傷了身體的真氣;小腹內急,牽引到陰部產生痙攣,膝蓋和小腿感到拘緊,這是因為陰氣到了極點;熱氣往上衝到胸口,頭部沉重抬不起來,眼前出現幻覺,這是因為受了病邪的侵擾,這種病氣蒸騰於上部。使用燒褌散可以疏導陰氣。

燒褌散的製作方法是:

取用婦女穿過的貼身內褲靠近隱私處的部分,剪下燒成灰,用水調和後服用,每次一小匙,一天服用三次。小便順暢,陰部輕微腫脹,病就會痊癒(趙本記載為「此為痊癒了」)。如果是女性得病,就取用男性的內褲燒成灰來服用(趙本記載為「男子內褲燒服」)。

大病痊癒後,如果因為過度勞累而復發,應該用枳實梔子湯來治療。如果體內還有未消化的食物,應該加入大黃,約五六枚像棋子般大小。

疾病復發有兩種情況:勞復和食復。傷寒病剛好,氣血尚未恢復,體內餘熱未完全消除,如果太早進行勞動,就會復發,這叫做「勞復」。如果病熱稍微好轉就強迫自己進食,熱邪還藏在體內,加上穀氣留滯,兩股陽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復發,這叫做「食復」。勞復的症狀是熱氣上浮,用枳實梔子豉湯可以解除;食復的症狀是胃裡有積食,要用大黃來瀉下。

枳實梔子豉湯的配方是:

枳實(三枚,炙過,味苦性寒)、梔子(十四枚,趙本記載為個,掰開,味苦性寒)、豆豉(一升,用棉布包起來,味苦性寒)

枳實梔子豉湯原本應該屬於催吐的藥劑,但這裡說要服用後微微出汗,是因為熱邪聚集在上方,用苦味的藥可以催吐;如果熱邪散在體表,用苦味的藥可以發汗。《內經》說:「火氣過盛,可以用苦味來發散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七升清漿水煮,煮到剩下四升時,放入枳實和梔子,再煮到剩下二升時,放入豆豉,再煮沸五六次,撈出藥渣,溫服,讓身體微微出汗。

傷寒病痊癒後,如果再次發熱,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,就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;如果脈象沉實(趙本註解為「一作緊」),就用瀉下的方法來解除(趙本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細內容請參閱第三卷)。

病癒後如果餘熱未散,再次發熱,就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脈象浮在表面,說明熱邪在體表,所以用發汗的方法解除;脈象沉在裡面,說明熱邪在體內,所以用瀉下的方法解除。

大病痊癒後,如果腰部以下出現水腫,應該用牡蠣澤瀉散來治療。

大病痊癒後,脾胃之氣虛弱,不能控制腎臟的水液,導致水液向下滲漏,腰部以下出現腫脹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腰部以下腫脹,應當利小便。」服用牡蠣澤瀉散,可以利小便、散水腫。

牡蠣澤瀉散的配方是:

牡蠣(熬過,味鹹性平)、澤瀉(味鹹性寒)、栝蔞根(味苦性寒)、蜀漆(趙本有「溫水」二字,洗過,除去根部,趙本醫統本都寫成腥,味辛性平)、葶藶子(趙本有「子」字,熬過,味苦性寒)、商陸根(熬過,味辛酸、鹹性平)、海藻(洗去鹹味,以上各味藥材等量,味鹹性寒)

鹹味有湧泄的作用,牡蠣、澤瀉、海藻的鹹味可以泄除水氣。《內經》說:「濕氣過盛在體內,可以用苦味來平息,佐以酸味和辛味,用苦味來泄除。」蜀漆、葶藶、栝蔞、商陸的酸味、辛味和苦味,可以引導腫脹的濕氣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