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1)
卷七 (1)
1. 卷七
2.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三
問曰:病有霍亂者何?答曰: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(趙本作「此名霍亂」)
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。邪在上焦,則吐而不利;邪在下焦,則利而不吐;邪在中焦,則既吐且利。以飲食不節,寒熱不調,清濁相干,陰陽乖隔,遂成霍亂。輕者,止曰吐利;重者,揮霍擾亂,名曰霍亂。
問曰:病發熱,頭痛,身疼,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?答曰:此名霍亂。(趙本有「霍亂」二字)自吐下,又利止,復更發熱也。
發熱,頭痛,身疼,惡寒者,本是傷寒,因邪入里,傷於脾胃,上吐下利,令為霍亂。利止里和,復更發熱者,還是傷寒,必汗出而解。
傷寒,其脈微澀者,本是霍亂,今是傷寒,卻四五日,至陰經上,轉入陰必利,本嘔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而反失氣,仍不利者,(趙本有「此」字)屬陽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,所以然者,經盡故也。
微為亡陽,澀為亡血。傷寒脈微澀,則本是霍亂,吐利亡陽、亡血,吐利止,傷寒之邪未已,還是傷寒,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,裡虛遇邪,必作自利,本嘔者,邪甚於上,又利者,邪甚於下,先霍亂裡氣大虛,又傷寒之邪,再傳為吐利,是重虛也,故為不治。若欲似大便,而反失氣仍不利者,利為虛,不利為實,欲大便而反失氣,裡氣熱也,此屬陽明,便必硬也。
十三日愈者,傷寒六日,傳遍三陰三陽,後六日再傳經盡,則陰陽之氣和,大邪之氣去而愈也。
下利後,當便硬,硬則能食者愈;今反不能食,到後經中,頗能食,復過一經能食,過之一日,當愈。不愈者,不屬陽明也。
下利後,亡津液,當便硬。能食為胃和,必自愈;不能食者,為未和。到後經中,為復過一經,言七日後再經也。頗能食者,胃氣方和,過一日當愈。不愈者,暴熱使之能食,非陽明氣和也。
惡寒脈微,而複利,利止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四逆加人參湯方」詳見卷十)
惡寒脈微而利者,陽虛陰勝也,利止則津液內竭,故云亡血。《金匱玉函》曰:水竭則無血,與四逆湯溫經助陽,加人參生津液益血。
霍亂,頭痛,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(趙本有「五芩散方」詳見卷三)
頭痛發熱,則邪自風寒而來。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,邪稍高者,居陽分,則為熱,熱多欲飲水者,與五苓散以散之;邪稍下者,居陰分,則為寒,寒多不用水者,與理中丸溫之。
理中丸方:
人參(甘溫),甘草(炙。甘平),白朮(甘溫),乾薑(以上。趙本無此二字。各三兩。辛熱)
《內經》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用甘補之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之甘,以緩脾氣調中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乾薑之辛,以溫胃散寒。
白話文:
關於霍亂的辨證論治
有人問:什麼是霍亂?答:就是上吐下瀉的病,這就叫霍亂。
人體的三焦,是水穀運行的通道。如果病邪在上焦,就會只吐不瀉;病邪在下焦,就會只瀉不吐;病邪在中焦,就會既吐又瀉。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忽冷忽熱,清濁之氣互相干擾,陰陽之氣不協調,就形成了霍亂。輕微的,只是吐瀉;嚴重的,會像揮動東西一樣劇烈擾亂,這也叫霍亂。
有人問:如果發燒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,又有吐瀉,這是什麼病?答:這就是霍亂。吐瀉停止後,又再次發燒。
發燒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,本來是傷寒,因為病邪侵入體內,損傷了脾胃,導致上吐下瀉,就變成了霍亂。吐瀉停止、腸胃調和後,又再次發燒,這還是傷寒,應該通過發汗來治療。
如果傷寒的脈象是細微而澀滯的,本來是霍亂,現在卻變成了傷寒,過了四五天,病邪傳到陰經,轉為陰證必然會腹瀉。本來就嘔吐腹瀉的,就難以治療了。如果想大便卻放屁,還是不能排便,這是屬於陽明的病,大便一定會變硬,大概十三天就會痊癒。這是因為經脈氣血運行一周結束的緣故。
脈象微弱表示陽氣虛弱,澀滯表示血虛。傷寒的脈象微弱澀滯,本來是霍亂,吐瀉導致陽氣和血液耗損,吐瀉停止,但傷寒的病邪還沒解除,仍然是傷寒。過了四五天,當病邪傳到陰經的時候,體內虛弱又遇到病邪,一定會引起腹瀉。本來就嘔吐的,表示病邪主要在上;又腹瀉的,表示病邪主要在下。先前得了霍亂,導致身體內部氣機虛弱,又加上傷寒的病邪,再次出現吐瀉,這就是虛上加虛,所以難以治療。如果想大便卻放屁,仍然不能排便,腹瀉表示虛,不能排便表示實,想大便卻放屁,表示體內有熱,這屬於陽明,大便一定會硬。
十三天痊癒,是因為傷寒病程六天,病邪傳遍三陰三陽,再經過六天,經脈氣血運行一周結束,陰陽之氣調和,病邪的邪氣消退,自然就痊癒了。
腹瀉之後,應該大便變硬,大便變硬且能吃飯,表示病癒。如果反而不能吃飯,到了病程的後期,雖然稍微能吃點東西,但過了經脈運行一周,也就是過了一天,應該會痊癒。如果還是不好,就不是屬於陽明病。
腹瀉之後,津液耗損,應該大便變硬。能吃飯表示胃氣調和,自然會痊癒;不能吃飯表示胃氣還沒調和。到了病程的後期,也就是過了七天,再經過經脈運行一周,稍微能吃點東西,表示胃氣開始調和,過了一天應該會痊癒。如果還是不好,可能是因為體內有暴熱導致能吃飯,而不是陽明之氣調和。
如果怕冷、脈象微弱,而且有腹瀉,腹瀉停止,這表示津液耗損了,可以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怕冷、脈象微弱而腹瀉,表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,腹瀉停止,表示津液耗盡,所以說是耗損了血液。如同《金匱玉函》所說:水液枯竭就沒有血液。所以用四逆湯來溫暖經絡,幫助陽氣,加入人參來滋生津液,補益血液。
霍亂,伴有頭痛、發燒、身體疼痛,發熱嚴重想喝水的,用五苓散來治療;怕冷不想喝水的,用理中丸來治療。
頭痛發熱,表示病邪是從風寒而來。中焦是寒熱交界的地方,病邪稍高的,屬於陽分,就會發熱,發熱嚴重想喝水的,可以用五苓散來發散病邪;病邪稍低的,屬於陰分,就會怕冷,怕冷不想喝水的,可以用理中丸來溫暖身體。
理中丸的方劑組成:
人參(味甘性溫),炙甘草(味甘性平),白朮(味甘性溫),乾薑(味辛性熱)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脾喜歡舒緩,應該用甘甜的藥物來舒緩它。用甘味的藥物來補養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的甘味可以舒緩脾氣、調和中焦。寒邪旺盛,要用辛熱的藥物來平息它。乾薑的辛味,可以溫暖胃部,驅散寒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