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卷七

2.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三

問曰:病有霍亂者何?答曰: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(趙本作「此名霍亂」)

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。邪在上焦,則吐而不利;邪在下焦,則利而不吐;邪在中焦,則既吐且利。以飲食不節,寒熱不調,清濁相干,陰陽乖隔,遂成霍亂。輕者,止曰吐利;重者,揮霍擾亂,名曰霍亂。

問曰:病發熱,頭痛,身疼,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?答曰:此名霍亂。(趙本有「霍亂」二字)自吐下,又利止,復更發熱也。

發熱,頭痛,身疼,惡寒者,本是傷寒,因邪入里,傷於脾胃,上吐下利,令為霍亂。利止里和,復更發熱者,還是傷寒,必汗出而解。

傷寒,其脈微澀者,本是霍亂,今是傷寒,卻四五日,至陰經上,轉入陰必利,本嘔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而反失氣,仍不利者,(趙本有「此」字)屬陽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,所以然者,經盡故也。

微為亡陽,澀為亡血。傷寒脈微澀,則本是霍亂,吐利亡陽、亡血,吐利止,傷寒之邪未已,還是傷寒,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,裡虛遇邪,必作自利,本嘔者,邪甚於上,又利者,邪甚於下,先霍亂裡氣大虛,又傷寒之邪,再傳為吐利,是重虛也,故為不治。若欲似大便,而反失氣仍不利者,利為虛,不利為實,欲大便而反失氣,裡氣熱也,此屬陽明,便必硬也。

十三日愈者,傷寒六日,傳遍三陰三陽,後六日再傳經盡,則陰陽之氣和,大邪之氣去而愈也。

下利後,當便硬,硬則能食者愈;今反不能食,到後經中,頗能食,復過一經能食,過之一日,當愈。不愈者,不屬陽明也。

下利後,亡津液,當便硬。能食為胃和,必自愈;不能食者,為未和。到後經中,為復過一經,言七日後再經也。頗能食者,胃氣方和,過一日當愈。不愈者,暴熱使之能食,非陽明氣和也。

惡寒脈微,而複利,利止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四逆加人參湯方」詳見卷十)

惡寒脈微而利者,陽虛陰勝也,利止則津液內竭,故云亡血。《金匱玉函》曰:水竭則無血,與四逆湯溫經助陽,加人參生津液益血。

霍亂,頭痛,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(趙本有「五芩散方」詳見卷三)

頭痛發熱,則邪自風寒而來。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,邪稍高者,居陽分,則為熱,熱多欲飲水者,與五苓散以散之;邪稍下者,居陰分,則為寒,寒多不用水者,與理中丸溫之。

理中丸方:

人參(甘溫),甘草(炙。甘平),白朮(甘溫),乾薑(以上。趙本無此二字。各三兩。辛熱)

《內經》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用甘補之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之甘,以緩脾氣調中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乾薑之辛,以溫胃散寒。

白話文:

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三

問:什麼是霍亂病?
答: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,稱為霍亂。

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。若邪氣在上焦,會嘔吐但不腹瀉;邪氣在下焦,會腹瀉但不嘔吐;邪氣在中焦,則既嘔吐又腹瀉。由於飲食不節制、寒熱失調,清濁之氣混亂,陰陽失衡,便形成霍亂。輕微的僅稱吐瀉,嚴重的則揮霍擾亂,稱為霍亂。

問:若出現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,同時嘔吐腹瀉,這是什麼病?
答:這是霍亂。自行嘔吐腹瀉後,若腹瀉停止又再次發熱,仍是霍亂。

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怕冷本是傷寒症狀,但因邪氣入侵脾胃,導致上吐下瀉,轉為霍亂。若腹瀉停止、體內調和後又發熱,表示傷寒未解,需發汗才能痊癒。

若傷寒患者脈象微澀,原本是霍亂,後來轉為傷寒。四五日後邪氣傳至陰經,可能再次腹瀉。若原本就有嘔吐腹瀉,則難以治療。若感覺要大便卻只排氣而無腹瀉,屬於陽明病,大便會乾硬,十三日後可痊癒,因經氣已循環完畢。

脈微表示陽氣虛弱,脈澀表示陰血不足。傷寒脈微澀,原是霍亂導致吐瀉耗損陽氣陰血。吐瀉停止後,傷寒邪氣未除,四五日後邪傳陰經,體虛遇邪會再次腹瀉。若原本嘔吐嚴重又腹瀉,表示裡氣極虛,難以治癒。若欲大便卻只排氣,屬陽明實熱,大便會乾硬。

十三日痊癒是因傷寒六日傳遍三陰三陽,再六日後經氣調和,邪氣消散。

腹瀉後應大便乾硬,若能進食則會痊癒;若不能進食,需等下一經氣循環(約七日)後食慾恢復,再過一日可癒。若不癒,則非陽明病。

腹瀉後津液耗損,大便應乾硬。能進食表示胃氣調和,會自癒;不能進食則胃氣未和。七日後若能進食,表示胃氣恢復,再一日可癒。若不癒,可能是暫時熱症刺激食慾,非真正胃氣調和。

怕冷、脈微且腹瀉,腹瀉停止後為陰血耗竭,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。此症陽虛陰盛,腹瀉止則津液枯竭,稱為亡血。四逆湯溫陽,加人參生津補血。

霍亂伴頭痛、發熱、身痛,若發熱明顯且想喝水,用五苓散;若怕冷明顯且不想喝水,用理中丸。

頭痛發熱為風寒所致。中焦是寒熱交雜之處,邪偏陽分則熱,用五苓散散熱;邪偏陰分則寒,用理中丸溫中。

理中丸方
人參(甘溫)、炙甘草(甘平)、白朮(甘溫)、乾薑(辛熱)。

《內經》雲:脾喜緩和,宜用甘味調理。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脾調中;寒邪盛則以辛熱散寒,乾薑溫胃散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