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5)

1.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二

白頭翁湯方:

白頭翁(二兩。苦寒),黃柏(苦寒),黃連(苦寒),秦皮(各三兩。苦寒)

《內經》曰: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利則下焦虛,是以純苦之劑堅之。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;不愈,更服一升。

下利,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。溫里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宜」字)四逆湯;攻表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宜」字)桂枝湯。(趙本云:「四逆湯」用前第五方,又有「桂枝湯方」詳見卷二)

下利腹滿者,里有虛寒,先與四逆湯溫里;身疼痛,為表未解,利止里和,與桂枝湯攻表。

下利,欲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,白頭翁湯主之。

自利不渴,為臟寒,與四逆(醫統本有「湯」字)以溫臟;下利飲水為有熱,與白頭翁湯以涼中。

下利,譫語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氣湯。(趙本有「小承氣湯方」詳見卷五)

經曰:實則譫語。有燥屎為胃實,下利為腸虛,與小承氣湯以下燥屎。

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(趙本有「梔子豉湯方」詳見卷三)

下利後不煩,為欲解;若更煩而心下堅者,恐為谷煩。此煩而心下濡者,是邪熱乘虛,客於胸中,為虛煩也,與梔子豉湯,吐之則愈。

嘔家有癰膿者,不可治,嘔膿儘自愈。

胃脘有癰,則嘔而吐膿,不可治嘔,得膿盡,嘔亦(醫統本作「即」)自愈。

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
嘔而脈弱,為邪氣傳裡。嘔則氣上逆,而小便當不利;小便複利者,裡虛也。身有微熱見厥者,陰勝陽也,為難治。與四逆湯溫里助陽。

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吳茱萸湯方」詳見卷五)

乾嘔,吐涎沫者,裡寒也;頭痛者,寒氣上攻也。與吳茱萸湯溫里散寒。

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見卷三)

經曰:嘔而發熱者,柴胡證具。

傷寒大吐大下之,極虛,復極汗出(趙本無「出」字)者,以(趙本無「以」字)其人外氣怫鬱,復與之水,以發其汗,因得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
大吐大下,胃氣極虛,復極發汗,又亡陽氣。外邪怫鬱於表,則身熱,醫與之水,以發其汗,胃虛得水,虛寒相搏成噦也。

傷寒,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則(趙本作「即」)愈。

噦而腹滿,氣上而不下也。視其前後部,有不利者即利之,以降其氣。前部,小便也;後部,(醫統本有「者」字)大便也。

白話文:

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二

白頭翁湯方:
白頭翁(二兩,性苦寒)、黃柏(苦寒)、黃連(苦寒)、秦皮(各三兩,苦寒)。

《內經》提到:腎臟需要堅固,應迅速食用苦味藥物來強化。腹瀉會導致下焦虛弱,因此使用純苦味的藥方來固澀。

以上四味藥,加入七升水,煮至剩兩升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;若未痊癒,再服一升。

腹瀉、腹部脹滿、身體疼痛的治療:
應先溫暖體內,再治療表症。溫裡可用四逆湯;解表可用桂枝湯。

腹瀉且腹部脹滿,表示體內有虛寒,先給予四逆湯溫暖內臟;若身體疼痛,表示表症未解,待腹瀉停止、體內調和後,再給予桂枝湯治療表症。

腹瀉且想喝水:
這是體內有熱的表現,應以白頭翁湯為主。

若腹瀉但不渴,表示臟腑寒涼,給予四逆湯溫暖臟腑;若腹瀉且想喝水,表示有熱,給予白頭翁湯清熱。

腹瀉且胡言亂語:
表示腸道有燥屎,宜用小承氣湯。

實症會導致胡言亂語,燥屎代表胃實,腹瀉代表腸虛,給予小承氣湯以排出燥屎。

腹瀉後更加煩躁:
按壓心窩處柔軟,是虛煩的表現,宜用梔子豉湯。

腹瀉後若不煩躁,表示病情好轉;若煩躁且心窩處堅硬,可能是穀食停滯所致。此處煩躁且心窩柔軟,是邪熱乘虛進入胸中,形成虛煩,給予梔子豉湯,嘔吐後即可痊癒。

嘔吐帶有膿血:
不可強行止嘔,待膿血排盡,嘔吐自然停止。

胃部有膿瘍時,嘔吐會排出膿液,不可直接治療嘔吐,待膿液排盡,嘔吐自然痊癒。

嘔吐且脈搏微弱:
小便通暢,身體微熱並出現四肢冰冷,病情較難治療,可用四逆湯。

嘔吐且脈弱,表示邪氣入裡。嘔吐時氣往上逆,小便應不通暢;若小便通暢,表示體內虛弱。身體微熱且四肢冰冷,是陰盛陽衰的表現,病情較難治,給予四逆湯溫暖內臟、助陽氣。

乾嘔、吐出涎沫、頭痛:
可用吳茱萸湯。

乾嘔且吐涎沫,表示體內寒涼;頭痛是寒氣上攻所致,給予吳茱萸湯溫暖內臟、驅散寒氣。

嘔吐且發熱:
可用小柴胡湯。

《內經》提到:嘔吐且發熱,是柴胡湯的適應症。

傷寒大吐大下後極度虛弱:
若再大量出汗,是因體表邪氣鬱結,此時若飲水發汗,可能導致呃逆,這是胃中寒冷的緣故。

大吐大下後胃氣極虛,再大量發汗會損傷陽氣。外邪鬱結在表會導致發熱,若飲水發汗,胃虛受寒,寒氣相搏會引發呃逆。

傷寒呃逆且腹部脹滿:
觀察大小便情況,找出不通暢的部位,通暢後即可痊癒。

呃逆且腹脹是氣往上逆的表現。觀察前後二便,若有不通暢之處,通暢後氣機即可下降。前部指小便,後部指大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