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15)
卷六 (15)
1.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二
白頭翁湯方:
白頭翁(二兩。苦寒),黃柏(苦寒),黃連(苦寒),秦皮(各三兩。苦寒)
《內經》曰: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利則下焦虛,是以純苦之劑堅之。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;不愈,更服一升。
下利,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。溫里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宜」字)四逆湯;攻表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宜」字)桂枝湯。(趙本云:「四逆湯」用前第五方,又有「桂枝湯方」詳見卷二)
下利腹滿者,里有虛寒,先與四逆湯溫里;身疼痛,為表未解,利止里和,與桂枝湯攻表。
下利,欲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,白頭翁湯主之。
自利不渴,為臟寒,與四逆(醫統本有「湯」字)以溫臟;下利飲水為有熱,與白頭翁湯以涼中。
下利,譫語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氣湯。(趙本有「小承氣湯方」詳見卷五)
經曰:實則譫語。有燥屎為胃實,下利為腸虛,與小承氣湯以下燥屎。
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(趙本有「梔子豉湯方」詳見卷三)
下利後不煩,為欲解;若更煩而心下堅者,恐為谷煩。此煩而心下濡者,是邪熱乘虛,客於胸中,為虛煩也,與梔子豉湯,吐之則愈。
嘔家有癰膿者,不可治,嘔膿儘自愈。
胃脘有癰,則嘔而吐膿,不可治嘔,得膿盡,嘔亦(醫統本作「即」)自愈。
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嘔而脈弱,為邪氣傳裡。嘔則氣上逆,而小便當不利;小便複利者,裡虛也。身有微熱見厥者,陰勝陽也,為難治。與四逆湯溫里助陽。
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吳茱萸湯方」詳見卷五)
乾嘔,吐涎沫者,裡寒也;頭痛者,寒氣上攻也。與吳茱萸湯溫里散寒。
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見卷三)
經曰:嘔而發熱者,柴胡證具。
傷寒大吐大下之,極虛,復極汗出(趙本無「出」字)者,以(趙本無「以」字)其人外氣怫鬱,復與之水,以發其汗,因得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大吐大下,胃氣極虛,復極發汗,又亡陽氣。外邪怫鬱於表,則身熱,醫與之水,以發其汗,胃虛得水,虛寒相搏成噦也。
傷寒,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則(趙本作「即」)愈。
噦而腹滿,氣上而不下也。視其前後部,有不利者即利之,以降其氣。前部,小便也;後部,(醫統本有「者」字)大便也。
白話文:
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二
白頭翁湯方:
白頭翁(二兩,性味苦寒),黃柏、黃連、秦皮(各三兩,性味苦寒)
《內經》說:腎臟需要強健,就要服用苦味藥物來增強它。如果小便通暢,下焦就會虛弱,因此用純苦味的藥方來增強它。
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七升,煮成二升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;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再服用一升。
如果出現下痢、腹脹滿、身體疼痛的症狀,應先溫暖內臟,然後再治療表證。溫暖內臟宜用四逆湯;治療表證宜用桂枝湯。(根據趙本《醫統》記載,四逆湯的方劑在第五方,桂枝湯的方劑詳見卷二)
如果出現下痢腹脹,內臟有虛寒之症,先用四逆湯溫暖內臟;如果身體疼痛,是表證未解,待下痢停止,內臟調和後,再用桂枝湯治療表證。
如果出現下痢,想喝水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,可以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
如果自行下痢但不渴,這是臟腑寒邪引起的,用四逆湯溫暖臟腑;如果下痢想喝水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,用白頭翁湯來清熱解暑。
如果下痢並伴隨神志不清(譫語),這是因為有燥結的糞便,宜用小承氣湯。(根據趙本《醫統》記載,小承氣湯方劑詳見卷五)
經書上說:實證才會神志不清。有燥結的糞便是胃實,下痢是腸虛,用小承氣湯來排出燥結的糞便。
如果下痢之後更加煩躁不安,按壓心窩處感覺濕潤,這是虛煩,宜用梔子豉湯。(根據趙本《醫統》記載,梔子豉湯方劑詳見卷三)
如果下痢後不煩躁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;如果仍然煩躁不安,並且心窩處堅硬,恐怕是谷煩。這種煩躁不安且心窩處濕潤的症狀,是邪熱乘虛而入,侵犯胸中,導致虛煩,用梔子豉湯治療,嘔吐後就會痊癒。
如果嘔吐物中有膿液,則不可治療,待膿液吐盡,嘔吐症狀自然會痊癒。
胃脘部有癰疽,就會嘔吐膿液,不可治療嘔吐,待膿液排盡,嘔吐也會自然痊癒。
如果嘔吐且脈象微弱,小便反而通暢,身體略微發熱並出現厥逆症狀,則難以治療。用四逆湯治療。
嘔吐且脈象微弱,是邪氣入侵內臟。嘔吐則氣逆上衝,小便應該不通暢;小便反而通暢,則是內臟虛弱。身體略微發熱並出現厥逆症狀,是陰盛陽衰,難以治療。用四逆湯溫暖內臟,幫助陽氣。
如果乾嘔,吐出唾沫,並伴隨頭痛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(根據趙本《醫統》記載,吳茱萸湯方劑詳見卷五)
乾嘔,吐出唾沫,是內臟寒冷;頭痛,是寒邪上攻。用吳茱萸湯溫暖內臟,散寒邪。
如果嘔吐並伴隨發熱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(根據趙本《醫統》記載,小柴胡湯方劑詳見卷三)
經書上說:嘔吐並伴隨發熱,是柴胡證的表現。
傷寒病患者,大吐大瀉,極度虛弱,又大量出汗,這是因為體表邪氣鬱滯,又給予患者飲水,導致再次出汗,因而出現呃逆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胃中寒冷的緣故。
大吐大瀉,胃氣極度虛弱,又大量出汗,進一步耗損陽氣。外邪鬱滯於體表,則身體發熱,醫生給予患者飲水,以促進排汗,但胃虛弱又喝水,虛寒相搏就形成呃逆。
傷寒病患者,出現呃逆且腹脹,觀察其前後,了解哪一部位不通暢,使之通暢就能痊癒。
呃逆且腹脹,是氣體上衝而不下降。觀察其前後部位,如有不通暢的,就使之通暢,以使氣機下降。前部指小便;後部指大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