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14)
卷六 (14)
1.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二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
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今自愈。
下利陰寒之疾,反大熱者逆。有微熱而渴,裡氣方溫也。經曰:諸弱發熱,脈弱者,陽氣得復也,今必自愈。
下利,脈數,有微熱汗出,今自愈;設復緊,為未解。(趙本注:「一云:設脈浮復緊」)
下利,陰病也。脈數,陽脈也。陰病見陽脈者生,微熱汗出,陽氣得通也,利必自愈。諸緊為寒,設復脈緊,陰氣猶勝,故云未解。
下利,手足厥冷無脈者,灸之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,死。
下利,手足厥逆無脈者,陰氣獨勝,陽氣大虛也。灸之,陽氣復,手足溫而脈還,為欲愈;若手足不溫,脈不還者,陽已絕也,反微喘者,陽氣脫也。
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
少陰腎水;趺陽脾土。下利,為腎邪干脾,水不勝土,則為微邪,故為順也。
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清膿血。
下利者,脈當沉而遲,反浮數者,里有熱也。澀為無血,尺中自澀者,腸胃血散也,隨利下,必便膿血。清與圊通,《脈經》曰:清者廁也。
下利清穀,不可攻表,汗出,必脹滿。
下利者,脾胃虛也。胃為津液之主,發汗亡津液,則胃氣愈虛,必脹滿。
下利,脈沉弦者,下重也;脈大者,為未止;脈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,雖發熱不死。
沉為在裡,弦為拘急,裡氣不足,是主下重;大則病進,此利未止;脈微弱數者,邪氣微而陽氣復,為欲自止,雖發熱止由陽勝,非大逆也。
下利,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
下利清穀,脈沉而遲,里有寒也。面少赤,身有微熱,表未解也。病人微厥,《針經》曰:下虛則厥。表邪欲解,臨汗之時,以里先虛,必鬱冒,然後汗出而解也。
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今自愈;設不瘥,必清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
經曰:脈數不解,而下不止,必協熱便膿血也。
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
下利後,脈絕,手足厥冷者,無陽也。晬時,周時也。周時厥愈,脈出,為陽氣復則生;若手足不溫,脈不還者,為陽氣絕則死。
傷寒下利,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死。
下利者,裡虛也。脈當微弱反實者,病勝臟也,故死。《難經》曰:脈不應病,病不應脈,是為死病。
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通脈四逆湯方」詳見卷六)
下利清穀,為裡寒;身熱不解為外熱。汗出陽氣通行於外,則未當厥;其汗出而厥者,陽氣大虛也,與通脈四逆湯,以固陽氣。
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
利則津液少,熱則傷氣,氣虛下(醫統本作「不」)利,致後重也。與白頭翁湯,散熱厚腸。
白話文:
服用上述四味藥材,加水六升,煎煮至二升,過濾藥渣,分次溫服。
如果腹瀉,伴隨輕微發熱和口渴,脈象微弱,則病情會自行痊癒。
腹瀉是因為陰寒之邪導致,卻出現明顯發熱,這是逆證。輕微發熱且口渴,表示裡氣正在溫煦。經書上說:各種虛弱引起的發熱,脈象微弱的,陽氣正在恢復,因此必然自愈。
腹瀉,脈搏頻數,伴隨輕微發熱和出汗,則會自行痊癒;如果脈象再次緊弦,則表示病情未解。(趙注:也有人說:如果脈象浮而緊)
腹瀉是陰證,脈搏頻數是陽脈。陰證出現陽脈表示病情好轉,輕微發熱出汗,表示陽氣通暢,腹瀉必然自愈。所有脈象緊弦的都是寒證,如果脈象再次緊弦,表示陰邪仍然佔據優勢,因此說病情未解。
腹瀉,手腳厥冷無脈,灸治後仍不溫暖,如果脈象仍未恢復,反而出現輕微氣喘,則會死亡。
腹瀉,手腳厥逆無脈,表示陰邪獨盛,陽氣極度虛弱。灸治後,如果陽氣恢復,手腳溫暖,脈象恢復,則預示病情好轉;如果手腳仍不溫暖,脈象仍未恢復,則表示陽氣已絕,如果出現輕微氣喘,則表示陽氣衰竭。
少陰屬腎,趺陽屬脾。腹瀉是因為腎邪犯脾,水不克土,屬於輕微的邪氣,因此是順證。
腹瀉,寸脈反而浮數,尺脈中段澀滯,則必然排出膿血。
腹瀉,脈象應該沉而遲,反而浮數,表示裡邊有熱。澀滯表示無血,尺脈中段澀滯,表示腸胃血液散失,隨著腹瀉排出,必然排出膿血。清與圊是相通的,《脈經》上說:清,就是排泄。
腹瀉排出清稀穀食,不可攻表,出汗則必然腹脹。
腹瀉,表示脾胃虛弱。胃主津液,出汗損耗津液,則胃氣更加虛弱,必然腹脹。
腹瀉,脈象沉而弦,表示下焦沉重;脈象有力,表示病情未止;脈象微弱而頻數,表示病情將自行停止,即使發熱也不會死亡。
沉表示在裡邊,弦表示拘急,裡氣不足,所以主下焦沉重;脈象有力則病情加重,表示腹瀉未止;脈象微弱而頻數,表示邪氣微弱而陽氣恢復,表示將自行停止,即使發熱也是因為陽氣旺盛,並非大逆之證。
腹瀉,脈象沉而遲,患者面色略少紅潤,身體有輕微發熱,排出清稀穀食,必然是鬱冒,出汗後即可痊癒,病人會出現輕微厥逆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面色帶有陽氣,下焦虛弱的緣故。
腹瀉排出清稀穀食,脈象沉而遲,表示裡邊有寒。面色略少紅潤,身體有輕微發熱,表示表證未解。病人輕微厥逆,《針經》上說:下焦虛弱則厥逆。表邪將解,臨近出汗之時,因為裡邊先虛弱,必然鬱冒,然後出汗而痊癒。
腹瀉,脈搏頻數而口渴,則會自行痊癒;如果病情未愈,則必然排出膿血,因為有熱的緣故。
經書上說:脈搏頻數而病情未解,腹瀉不止,必然伴隨發熱而排出膿血。
腹瀉後脈象消失,手腳厥冷,到一定時間(晬時)脈象恢復,手腳溫暖則可以痊癒,脈象不恢復則會死亡。
腹瀉後,脈象消失,手腳厥冷,表示沒有陽氣。晬時,就是一定時間。一定時間後厥逆好轉,脈象出現,表示陽氣恢復則可以痊癒;如果手腳不溫暖,脈象不恢復,則表示陽氣衰竭而死亡。
傷寒引起的腹瀉,一天十多次,脈象反而有力,則會死亡。
腹瀉,表示裡邊虛弱。脈象應該微弱,反而有力,表示病情已經勝過臟腑,所以會死亡。《難經》上說:脈象與病情不相符,病情與脈象不相符,這是必死的疾病。
腹瀉排出清稀穀食,裡邊寒冷外邊發熱,出汗後出現厥逆,用通脈四逆湯主治。(趙注:通脈四逆湯方詳見卷六)
腹瀉排出清稀穀食,表示裡邊寒冷;身體發熱而未解,表示外邊發熱。出汗表示陽氣通行於外,則不應該出現厥逆;但是出汗後出現厥逆,表示陽氣極度虛弱,用通脈四逆湯,來固護陽氣。
熱利下焦沉重,用白頭翁湯主治。
腹瀉則津液減少,發熱則傷氣,氣虛則腹瀉,導致下焦沉重。用白頭翁湯,來散熱和保護腸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