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12)
卷六 (12)
1.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二
傷寒五六日,邪氣當作裡實之時。若不結胸,而腹濡者,里無熱也;脈虛者,亡血也;復厥者,陽氣少也。不可下,下之為重虛,故死。《金匱玉函》曰:虛者重瀉,真氣乃絕。
發熱而厥,七日,下利者,為難治。
發熱而厥,邪傳裡也。至七日傳經盡,則正氣勝邪,當汗出而解,反下利,則邪氣勝,裡氣虛,則為難治。
傷寒脈促,(趙本注:「一作縱」)手足厥逆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可灸之。
脈促,則為陽虛不相續;厥逆,則為陽虛不相接。灸之,以助陽氣。
傷寒脈滑而厥者,里有熱也,(趙本無「也」字)白虎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白虎湯方」詳見卷四)
滑為陽厥,氣內陷,是裡熱也,與白虎湯以散裡熱也。
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手足厥寒者,陽氣外虛,不溫四末;脈細欲絕者,陰血內弱,脈行不利。與當歸四逆湯,助陽生陰也。
當歸四逆湯方:
當歸(三兩。辛溫),桂枝(三兩。趙本有「去皮」二字。辛熱),芍藥(三兩。酸寒),細辛(三兩。辛熱),大棗(二十五個。趙本作「枚,擘,一法十二枚」。甘溫),甘草(二兩,炙。甘平),通草(二兩。甘平)
《內經》曰:脈者,血之府也。諸血者,皆屬心。通脈者,必先補心益血。苦先入(醫統本有「於」字)心,當歸之苦,以助心血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,芍藥之酸,以收心氣;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,大棗、甘草、通草之甘,以緩陰血。
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若其人內有久寒者,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(趙本無「主之」二字。趙本有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」詳見卷十)
茱萸辛溫,以散久寒;生薑辛溫,以行陽氣。
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,厥逆而惡寒者,四逆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四逆湯方」詳見卷二)
大汗出,則熱當去;熱反不去者,亡陽也。內拘急下利者,寒甚於里。四肢疼,厥逆而惡寒者,寒甚於表。與四逆湯,復陽散寒。
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
大汗,若大下利,內外雖殊,其亡津液、損陽氣則一也。陽虛陰勝,故生厥逆,與四逆湯,固陽退陰。
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。心中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下」)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須吐之,宜瓜蒂散。(趙本有「瓜蒂散方」詳見卷四)
手足厥冷者,邪氣內陷也。脈緊牢者,為實;邪氣入腑,則脈沉。今脈乍緊,知邪結在胸中為實,故心下滿而煩,胃中無邪則喜飢,以病在胸中,雖飢而不能食,與瓜蒂散,以吐胸中之邪。
傷寒厥而心下悸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卻治其厥;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(趙本有「茯苓甘草湯方」詳見卷三)
白話文:
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二
傷寒病五六天,邪氣本應轉為裡實。如果沒有胸悶結塊,腹部柔軟,表示體內無熱;脈象虛弱,是失血的徵兆;又出現四肢冰冷,則是陽氣不足。此時不可用瀉下法,否則會加重虛弱,導致死亡。《金匱玉函》說:虛弱時再用瀉法,真氣就會耗盡。
發熱卻四肢冰冷,持續七天後又腹瀉的,難以治療。
發熱且四肢冰冷,表示邪氣已傳入體內。到第七天經絡傳變完成時,正氣應能戰勝邪氣,本應出汗而痊癒,卻反而腹瀉,說明邪氣勝過正氣,體內虛弱,因此難以治療。
傷寒脈搏急促,手腳冰冷的,可用灸法治療。
脈搏急促表示陽氣虛弱不連貫;四肢冰冷是陽氣不足無法溫煦。灸法可助長陽氣。
傷寒脈搏滑而四肢冰冷的,是體內有熱,用白虎湯治療。
脈滑是陽氣內陷的表現,屬於裡熱,白虎湯可散除內熱。
手腳冰冷、脈搏細弱幾乎摸不到的,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
手腳冰冷是陽氣虛弱無法溫暖四肢;脈細欲絕是陰血不足、血脈運行不暢。當歸四逆湯能助陽生陰。
當歸四逆湯方:
當歸(三兩,辛溫)、桂枝(三兩,去皮,辛熱)、芍藥(三兩,酸寒)、細辛(三兩,辛熱)、大棗(二十五枚,甘溫)、甘草(二兩,炙,甘平)、通草(二兩,甘平)。
《內經》說:脈是血的歸宿,所有血都與心相關。通脈必須先補心益血。苦味先入心,當歸的苦味可助心血;心氣易散,需用酸味收斂,芍藥的酸味可收心氣;肝氣易急,需用甘味緩和,大棗、甘草、通草的甘味可緩和陰血。
將七味藥以八升水煮至三升,去渣後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若患者體內有長期寒氣,適合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。
吳茱萸辛溫可散寒,生薑辛溫能行陽氣。
大量出汗但熱不退,體內拘急,四肢疼痛,又腹瀉、四肢冰冷且怕冷的,用四逆湯治療。
大汗本應退熱,熱不退是陽氣外脫;體內拘急和腹瀉是裡寒嚴重;四肢疼痛、冰冷怕冷是表寒嚴重。四逆湯可恢復陽氣、驅散寒氣。
大量出汗或嚴重腹瀉導致四肢冰冷的,用四逆湯治療。
大汗或腹瀉雖表現不同,但都會耗損津液和陽氣。陽虛陰盛導致四肢冰冷,四逆湯能固陽退陰。
病人手腳冰冷,脈搏忽然緊繃的,是邪氣結聚在胸中。胸中脹滿煩悶,雖餓卻吃不下,病位在胸中,應催吐,適合用瓜蒂散。
手腳冰冷是邪氣內陷;脈緊表示實證。邪氣入腑時脈應沈,現脈忽然緊,可知邪結胸中。胸中邪實導致脹滿煩悶,胃中無邪故感覺餓,但因胸中病變而無法進食,用瓜蒂散吐出胸中邪氣。
傷寒四肢冰冷且心下悸動的,應先治水氣,服用茯苓甘草湯,再治四肢冰冷;否則水氣滲入胃腸,必定引發腹瀉。